天天看點

入侵物種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入侵物種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自然界的物種彌足珍貴,每一個都不可或缺。 SIPhotography攝

最近,曾參與《世界地圖集》工作的本傑明·艾利斯在國際性網站(https://www.worldatlas.com/)上發表題為《入侵物種導緻物種滅絕》的文章,剖析了入侵物種引發的物種滅絕多米諾骨牌效應。

艾利斯說,多年來,入侵物種的引入一直被認為是物種滅絕的關鍵原因之一。入侵物種被認為是自1500年以來至少126個物種滅絕的唯一原因,占在此期間研究的所有物種滅絕案例的13%。另外,有300個物種在全球的滅絕,與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有關。

根據發表在《生态與環境前沿》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已滅絕的植物有153種,其中39種植物的滅絕與外來物種入侵有關;被列為已滅絕的782種動物中,有261種動物的滅絕與外來物種入侵有關。

在過去,島嶼栖息地一直受到入侵哺乳動物的侵擾,如野貓、黑鼠和蛇等。外來入侵的哺乳動物有些是意外來到這些栖息地的;而另一些物種,如貓,則是人們有意引進的。

入侵物種的全球經濟代價

在美國,外來病原體和昆蟲每年對作物和森林造成的危害損失約為400億美元。通常對入侵物種經濟影響的評估是在單一國家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以人們很難對入侵物種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進行總體評估。最近,研究人員使用複雜的計算機模型,對124個國家的1300種害蟲和真菌病原體對作物生産的綜合威脅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影響最嚴重。這項研究還揭示,1/3的國家面臨很高的外來物種入侵可能性。

引發物種滅絕的入侵物種

艾利斯介紹了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危害,警醒社會各界關注這個緻命的危機。

紅狐

歐洲定居者為了體育(狩獵)用途在19世紀50年代首次将紅狐引入澳洲。1871年,人們在維多利亞吉隆和巴拉拉特兩次釋放紅狐,導緻紅狐在野外形成野生種群,而且種群數量逐漸明顯增加。在接下來的100年裡,該物種的活動範圍擴大到澳洲大陸75%的區域。

紅狐被認為是導緻澳洲各種哺乳動物物種滅絕的一個關鍵因素,包括野兔、袋鼠和一些其他較小的哺乳動物。導緻這些哺乳動物消失的因素還有栖息地退化、幹旱和火災模式的改變等。然而,關于滅絕的研究指出,紅狐捕食是其主要原因。

棕樹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美國軍艦無意中将棕樹蛇引入關島。這種蛇在20世紀50-70年代遍布關島各地,它的捕食對大多數本土脊椎動物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首先滅絕的是體型較小的鳥類,因為它們沒有防禦能力,很容易遭到蛇的捕食,而蛇以前在島上是不存在的。島上的鳥類種群有的被完全毀滅,有的隻殘存在島嶼北端小而孤立的斑塊中。

島上鳥類受到的影響,也導緻島上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由于鳥類對植物種子傳播至關重要,專家們非常擔心,棕樹蛇大量捕食鳥類,将嚴重影響島上森林的生存繁衍。

在島上的18個本地物種中,9個已經滅絕,6個幾乎消失,3個尚有很小的數量殘存。

由于蛇的捕食,5種土生土長的蜥蜴滅絕或者在島上很難找到了。該島也是3種蝙蝠的家園,目前有兩種已經滅絕,馬裡亞納果蝠是島上唯一殘存的蝙蝠物種。

玫瑰色狼蝸牛

玫瑰色狼蝸牛是一種食肉蝸牛,原産于美國東南部。這個物種在佛羅裡達的花園和林地中相當常見。它于1955年被引入夏威夷,當時人們希望用它來控制其他入侵的蝸牛物種,如巨型非洲陸地蝸牛。

那時,在幫助控制巨型非洲陸地蝸牛方面,它确實發揮了一些作用,但它特别愛吃本地蝸牛物種,由于它的“獅子大張口”,幾乎讓當地的本土蝸牛毀于一旦。

在位于法屬玻利尼西亞的莫雷阿島上,一種入侵蝸牛的引進,導緻7種特有蝸牛種的滅絕。 在模裡西斯,24種特有物種也因入侵物種而滅絕。

船鼠

船鼠,也被稱為黑鼠,幾乎在世界上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影。該物種被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入侵物種。黑鼠與世界範圍内54%的鳥類物種滅絕有關。該物種還取代了世界各地許多地方的本地齧齒動物物種,是影響人類和野生動物的疾病媒介。

盡管對生态系統産生了重大影響,但船鼠造成的威脅目前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記錄。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全球入侵物種資料庫,船鼠被認為是多個物種滅絕的直接原因或至少是原因之一,其中有植物、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特别是在島嶼上。這些船鼠是雜食動物,以廣泛的動植物為食,鳥蛋和幼鳥、本地蝸牛、蜘蛛、甲蟲、黏蟲、飛蛾和水果等,什麼它都吃。

現有證據表明,船鼠是導緻19世紀夏威夷許多特有鳥類種群減少的禍首。當然,島嶼上的老鼠種群也是食肉動物食物鍊上的食物,有助于支援食肉動物物種的生存,如野貓等。

貓已經被引入世界各地的17.9萬個島嶼。在島嶼上,貓會捕食特有的動物物種,這些動物往往缺乏對貓等食肉動物足夠的防禦能力。是以,許多物種遭到大量捕食,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外來入侵的貓不僅影響到島嶼豐富的陸地生物多樣性,也會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産生重大影響。島嶼上的野生貓至少是全球14%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物種滅絕的“制造者”之一。

野貓對至少8%的瀕危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構成重大威脅。受貓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包括紐西蘭、墨西哥、厄瓜多、澳洲和日本。

根據《國家地理》的資料,貓每年撲向10億到40億隻鳥類(幼鳥、鳥蛋),每年也會追趕60億到220億隻小型哺乳動物、數百萬隻兩栖動物和爬行動物。有人說,貓的影響引發了寵物主人與學者、動物權利倡導者與生态學家、貓主人與愛鳥人士之間的“貓戰”。一位研究人員說,他因為與人共同寫了《貓戰》一書,曾收到死亡威脅。

印度小貓鼬

印度小貓鼬是一種投機的捕食者,原産于印度、伊朗和緬甸等國。這個物種在19世紀被引入夏威夷、西印度群島、模裡西斯和斐濟,目的是為了控制老鼠。但這個物種的到來卻導緻當地大量的兩栖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的滅絕,已造成西印度群島和波多黎各多個島嶼上的物種的大範圍破壞,至少造成7種爬行動物和兩栖動物的消失。在牙買加,這個物種被認為是5種本土脊椎動物滅絕的最終或直接原因。牙買加失去的物種包括牙買加海燕、牙買加夜鷹等。

尼羅河鲈魚

因為過度捕撈,維多利亞湖特有魚類種群數量嚴重減少,是以在1954年,作為一種權宜之計,尼羅河鲈魚被帶到維多利亞湖。由于捕食和争奪食物,這種魚損害了200多個本土物種。加工尼羅河鲈魚也造成了相當大的環境破壞。

例如,與當地的魚類相比,尼羅河鲈魚的油性更大,為了晾曬這種魚,人們需要砍伐更多的樹木,砍伐導緻窪地土壤侵蝕和徑流。徑流的水流入湖泊,使湖水富營養化,又使得水葫蘆大量生長。水葫蘆是一種水生雜草,被列為世界上最嚴重的入侵物種之一。水葫蘆導緻湖中氧氣枯竭,緻使更多的魚死亡。

(資料來源:https://www.worldatl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