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請關注“梨園雜志”微信公衆号。關注方法:打開微信,在微信搜尋框中搜尋“梨園雜志”或“梨園雜志”,找到梨園雜志公衆号,進入點選關注,浏覽更多精彩内容。</h1>
作者:潘俠風
解放前,平劇界宗派思想嚴重,門戶之見很深。于是在平劇舞台上出現了“京派”和“海派”兩大藝術流派。
“京派”又名“京朝派”,以北京為中心,以正統自居。對“海派”有輕視,菲薄之意,在言談之中,“外江派”長、“外江派”短,時而語帶譏諷。“海派”(又叫“外江派”),是同“京派”相對而言,它以“上海”為中心,在表演藝術方面,自成流派。
“海派”是怎麼形成的呢?本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上海市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以後,平劇在上海也就盛行起來!商業化了的上海市其殖民化程度自然遠遠超過曆代封建王朝的舊都。
當時上海的社會狀況,是租界多、洋人多、舶來品多、賭場舞榭、衣着、飲食、無不平添幾分“洋”氣,從表面上看,都比古老的“北京”要“開明”得多。在這個冒險家的樂園裡,常駐在上海的平劇班社不能不受其影響!

周信芳、王熙春之《文素臣》
一些較大的劇場都被那些買辦、流氓所把持,演戲專以營利為目的,部分平劇班社演出的劇目不得不日“新”月“異”,他們編排的所謂“新戲”,大多數是沒有準綱準詞、粗制濫造的東西,尤其是那些胡亂拼湊的連台本戲,專以離奇變化的機關布景号召,于是神怪武俠的劇情,驚險複雜的武打,光怪陸離的服裝,把平劇的格律大大地突破,當時以“京朝派”自居的平劇表演藝術家看着不順眼,遂斥之為“海派”。
平心而論,京、海兩派各有優缺點,南北兩地都出現了不少藝術大師。
北方出現了“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南方也出現了“老三麻子”(王鴻壽)、“麒麟童”(周信芳)、“蓋叫天”(張英傑)等表演藝術家。
“京派”的優點是:重視基本功的鍛煉,嚴格講究表演藝術的規律性,在儲存遺産、繼承傳統方面貢獻很大。
潘雪豔之四本《封神榜》
但自清朝末葉還漸形成以來,又受到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豐富了“唱念”和表演的技法,尤其是武戲“中翻”、“打”的精彩,更為其它劇種所不及。這都是京派”的優良傳統。這些特點在解放以後,更進一步地得到發揚。
缺點是:因為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藝術上墨守成規的思想比較嚴重,對接受新鮮事物比較遲緩,但解放後這種保守思想已逐漸消除。
上海遊樂場“好萊塢樂園”
“海派”雖然存在着膚淺、庸俗、華而不實的缺點,但是它也有勇于革新,善于創造,敢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優點解放後,“海派”的優點得以發揚光大,那種資本主義商業化惡性發展已被根除。“京”、“海”兩派的森嚴壁壘亦不複存在。南北藝人的藝術交流使平劇表演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平劇藝術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