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鳥類千餘種,專家解碼保護之道

作者:Beiqing.com

新京報(記者張偉)雲南有1000多種鳥類,約占世界鳥類種類的9%。在cop15會議上,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學家楊曉軍介紹了這些資料。

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楊曉軍表示,目前人工養殖綠孔雀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旦人工培育的綠孔雀數量達到一定數量,野外馴化工作将開始,同時計劃釋放到綠孔雀的潛在分布。

雲南鳥類千餘種,專家解碼保護之道

2021年3月,在雲南失蹤30年的棕頸犀鳥出現在德宏營江。圖/IC 照片

雲南鳥類約占世界鳥類種類的9%

10月12日,cop15召開"雲南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豐富實踐與卓越成果"媒體釋出會。

楊曉軍在會上表示,雲南山巒巒壹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該地區環境多樣,栖息地豐富。2017年釋出的《雲南生物種名錄-鳥類》記錄了945種鳥類,約占中國鳥類的70%。根據最新資料,雲南的鳥類種類已超過1000種,約占世界鳥類種類的9%。

"'超過1000'的概念是什麼?"如果你對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樣化的國家進行排名,這個數字與排名15-20左右的國家數量相當。"與此同時,雲南擁有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鳥類,超過6%的鳥類僅分布在中國雲南。

雲南還位于世界兩大自然地理區域(古北海和東海)的交彙處,是世界鳥類的源頭之一,或是南亞和東南亞鳥類進入中國和北亞的重要門戶。"2008年,鉗子從東南亞來到雲南,現在又逐漸蔓延到江西、甘肅等地。同時,雲南也是南亞、東南亞和北中亞鳥類的重要陸地遷徙通道。

一枝玉帶來50萬元的經濟效益

目前,雲南已禁止一切非法狩獵活動。同時,完善保護體系,建設了360多個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栖息地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鳥類保護也給雲南帶來了經濟效益。2017年10月,德洪州迎江縣出現一片喙玉,隻分布在雲南的鳥在那邦濕地停留了197天,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至少2955名愛好者前來觀摩拍照。這些在那邦鎮吃飯和生活的鳥友,至少帶來了50萬元的經濟效益。

"這是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證明。"楊小軍說。

雲南鳥類千餘種,專家解碼保護之道

曾出現于德宏盈江的喙玉。照片來自迎江縣文化旅遊局

對話

楊曉軍:人工養殖綠孔雀在野外潛在分布區考慮

研究鳥類30多年的楊曉君一直在呼籲人們關注中國的本土瀕危物種綠孔雀,并緻力于将紅頸鶴從東南亞帶回中國20年。他透露,美國國家森林和草地管理局目前正在努力将紅頸鶴列入重新引入物種名單。

總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綠孔雀像亞洲象一樣向外擴散

新京報:雲南綠孔雀種群數量為555~600隻,比五年前有所增加。從全球範圍來看,綠孔雀什麼時候才能摘下"瀕臨滅絕"的帽子?

楊曉軍:對綠孔雀的威脅還沒有完全解除。從我國綠孔雀賴以生存的環境來看,它們基本上分布在谷地地區,而谷地恰好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人類的經濟發展活動對其影響很大,如建設電站、修路、耕種農田、種植莊稼等。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綠孔雀在東南亞分布廣泛,但東南亞正處于經濟發展時期,對環境的影響比過去大得多。是以,綠孔雀面臨的壓力無法在短時間内解決。

但就中國而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關閉恐龍河自然保護區的礦産,是以綠孔雀的數量恢複得比較快。當總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綠孔雀會像亞洲象一樣向外擴散。

新京報:除了恐龍河保護區,中國還有适合綠孔雀居住的地方嗎?

楊曉軍:雲南中部和南部基本上适合綠孔雀生活。六百年前,綠孔雀向北傳播到河南,此後向南撤退。清初,廣西有綠孔雀,20世紀50年代初和80年代紅河口仍可見綠孔雀,但近20年來,綠孔雀的分布确實退居更為嚴重。

過去曾有人猜測這與氣候變化有關,天氣寒冷,是以孔雀正在向南撤退。然而,我們通過分子生物學證明,綠孔雀分布範圍的退縮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如果消除栖息地破壞和狩獵的人類威脅因素,我認為綠孔雀可以分布在更廣闊的區域。

人工養殖綠孔雀已取得初步成功

新京報:外來物種藍孔雀會影響中國本土綠孔雀嗎?

楊曉軍:藍孔雀被引入中國進行人工繁育後,有些可能會逃到野外,因為數量少,是以對綠孔雀的栖息地或食物資源沒有太大的威脅。

但緻命的是,藍孔雀與野生綠孔雀種群雜交,造成野生綠孔雀種群的遺傳污染,雜交後代是可繁殖的。我們在野外發現了一些幼苗,是以雲南省林草局釋出通知,禁止在青孔雀分布區養殖藍孔雀。

另一方面,在清朝以前的藝術作品中,描繪的孔雀都是綠色的孔雀,雖然清代傳教士郎世甯的畫作,遊行隊伍中有藍孔雀,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現代繪畫和工藝品中幾乎所有的孔雀都是藍孔雀。我擔心未來我們會把鳳凰原型變成藍孔雀,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沖擊。

新京報:目前,綠孔雀人工繁育工作正在推進?

楊曉軍:在人工養殖方面,我們利用了綠孔雀的生物學特性。綠孔雀通常在野外産下4-5個卵,一旦巢滿了,它就不會繼續下去。如果把蛋拿走,綠孔雀會繼續産卵,取的蛋會被人工孵化,進而增加它産生的卵量。

人工育種還處于探索階段,據我了解,今年有20多隻籠養綠孔雀産卵100多隻,并繁殖了一些綠孔雀。我們不敢說這解決了很多問題,隻能說初步的成功。

新京報:人工繁育的綠孔雀未來會放生到野外嗎?

楊曉軍:人工繁育的綠孔雀數量達到一定數量後,我們将開始做野外馴化等工作,并将其釋放到綠孔雀的潛在分布區域,但這些都是長期計劃。

人工養殖綠孔雀有三個目的,一是防止綠孔雀在野外滅絕,二是能夠在綠孔雀的潛在分布區野外。此外,考慮在育種機構參展,以便人們更好地了解綠孔雀。

在中國的9種鶴類中,隻有黑頸鶴的數量有所增加

新京報:2020年,黑頸鶴從"危險"到"近乎危險"。每年冬天都有黑頸鶴來雲南過冬,雲南有什麼保護措施?

楊曉君: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目前,黑頸鶴是我國九種鶴中唯一一種生長的鶴,并于2020年摘掉了"瀕危物種"的帽子。

每年10月,黑頸鶴都會到達雲南,從2月遷徙到3月底。為保護黑頸鶴,雲南劃定了部分栖息地保護區,如雲南東北部大山寶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菏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同時,在黑頸鶴栖息地開展了食物源改造項目,以增加食物來源。面對大雪等極端天氣,還将進行人工喂食。

雲南黑頸鶴的數量正在增加,例如大三寶的黑頸鶴數量,現在已經從幾十隻增加到幾百隻再到幾千隻。

新京報:您是否正在推動紅頸鶴進入中國?

楊曉軍:紅頸鶴是一種非常高大的鳥,英國人約翰·安德森在187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在英江西觀察到成群的紅頸鶴,但在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找不到紅頸鶴。

我想推動将東南亞紅頸鶴引入中國,但它們能否留下來,以及它們目前的栖息地是否能滿足它們的需求,是一個問題。

近年來,我們了解到紅頸鶴在泰國是人工繁殖的。他們曾經生活在沼澤中,現在可以生活在稻田裡。如果紅頸鶴被帶回中國,它們可以在現有的濕地公園和稻田中生存。

這些都需要跨境合作,我們還在與國家森林和草地局合作,将紅頸鶴添加到重新引入物種的名單中。

永遠奔跑狂野,難得體驗昆明"四季如春"

新京報:你研究鳥類已經30多年了,第一個是從愛好上來的?

楊曉軍:我很幸運能将個人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小時候喜歡動物,上大學的時候,父親建議我報名參加東北森林學院野生動物繁育利用專業。到達林書院後,老師的高中信建議我的畢業論文要以鳥為主題,并要求鳥類學教授長佳川把标本館的鑰匙交給我,這期間,除了上課,我幾乎每天都在标本室裡。

畢業論文完成後,高先生說:"你小子将來會做鳥類研究。來到昆明動物研究所後,我從1987年開始研究鳥類,沒有改變方向。

新京報:這些年來,動物研究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楊曉軍:我第一次去昆明幾年,根本體驗不到别人所說的"四季如春"。因為我一直在旱季野外做研究,回到昆明是雨季,每天都下雨。

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在《雲南鳥書》的編纂中,綠孔雀和黑頸鶴的保護遇到了很多困難,我拿出的經驗是要堅持的。

張偉,新京報記者

編輯: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