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深山密林間的犀鳥

光明日報記者任維東光明網記者蔡琳

神秘的熱帶雨林中,有一種奇特而珍稀的大型鳥類。它們翼展超過一米,羽毛光澤亮麗,在高空呼嘯而過時,地面上甚至可以清晰地聽見“唰——唰——”的振翅聲。它們頭上長有一個形似犀牛角的銅盔狀突起,故而得名犀鳥。

曾經的犀鳥活躍在茂密的樹林間,在我國南部一些地區可以經常看到。可漸漸地,人們更多時候要通過生态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才能一睹它們的倩影。犀鳥到底長啥樣?有什麼特殊的生活習性?保護工作面臨哪些挑戰?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學院教授羅旭。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深山密林間的犀鳥

開幕式上的雲南民族特色演出。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記者:犀鳥在外形上有什麼特點?在我國分布情況如何?

羅旭: 犀鳥是大中型攀禽,喜歡吃榕樹果實,雌雄基本同色,僅有細微的形态差異,外觀以黑色、白色、棕色為主。犀鳥最大的特點是有着巨大的喙,也就是有個大嘴,有些種類的喙上邊還有中空的盔突,會形成聲音的共鳴腔,是以聲音粗犷而低沉。

我國僅在雲南、廣西和西藏分布着5種犀鳥,分别是冠斑犀鳥、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白喉犀鳥和棕頸犀鳥。它們的分布範圍極為狹窄。以雲南為例,僅栖息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的局部森林中,其中,在德宏州盈江縣洪崩河附近分布有3種犀鳥,種群比較穩定。

記者:犀鳥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習性?

羅旭: 犀鳥屬于熱帶亞熱帶森林鳥類,需要在品質較好的森林中栖息和繁衍。犀鳥的繁殖行為十分特殊,它們會在高大的樹木上築巢。繁殖期産蛋後,雌性犀鳥不再出巢,雄鳥會用泥巴将巢穴洞口糊起來,隻留下一個小開口,以防蛇、蜥蜴和其他小動物幹擾雌鳥繁殖。雌鳥獨自在洞内完成孵化的全過程,在此期間,雄鳥并不會休息,而是日複一日不辭辛苦地四處覓食,并從洞口投喂食物給雌鳥。待雛鳥出殼後,雌鳥就會離巢,重新封住洞口直至幼鳥長成。

記者:犀鳥保護工作面臨哪些挑戰?

羅旭: 首先,犀鳥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偏遠邊境地區,保護管理的難度大。其次,犀鳥的頭盔是很好的雕刻材料,制成的工藝品漂亮且價格昂貴,因而被不少人炒作,導緻非法交易屢禁不止。最後,對犀鳥的研究不夠充分。2021年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将5種犀鳥全部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表明關于犀鳥的保護工作尤為迫切。但我國對犀鳥的生物學和生态學基礎研究仍然不足,此次保護級别的提升有助于科學界更多地關注這個類群,也有利于當地野生動物管理部門采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

記者:在犀鳥保護上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羅旭: 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石梯村誕生的“石梯經驗”,就是一個将生态美景轉化成經濟效益的典型案例。石梯村的犀鳥是不随季節遷徙的留鳥,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村子附近的森林中,這說明當地的生态系統儲存完好。處于繁殖期的雄鳥會不停地回巢投喂食物,很容易被人類發現,但多年來石梯村周邊的犀鳥種群數量并沒有減少,這說明當地群眾保護犀鳥的意識很高。

此外,當地還立足豐富的鳥類資源發展觀鳥旅遊,不少村民變成“護鳥人”,當起了“鳥導”。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犀鳥,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當地群眾脫貧緻富作出貢獻,可謂一舉兩得。可見,當地人在保護犀鳥的同時,也保護了熱帶雨林中與犀鳥同域分布的動植物物種,即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光明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