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任衛東亮網記者 蔡琳
在神秘的熱帶雨林中,有一種奇怪而稀有的大型鳥類。它們的翼展超過一米,羽毛閃閃發光,它們在高空呼嘯而過,在地面上甚至可以清楚地聽到"扭曲"的翅膀的聲音。它們之是以被命名為犀牛角,是因為它們的頭上有一個銅頭盔狀的突起,形狀像犀牛角。
曾經,犀鳥活躍在茂密的樹林中,經常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看到。但漸漸地,人們不得不更頻繁地通過生态攝影師拍照,才能瞥見它們。犀鳥是什麼樣子的?你有什麼特别的習慣?保護的挑戰是什麼?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學院教授羅旭。

開幕式是雲南民族特色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記者:犀鳥在外觀上有什麼特點?它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
羅旭:犀鳥是大中型鳥類,喜歡吃桉樹果實,雌雄基本同色,隻是形态略有不同,外觀以黑色、白色、棕色為主。犀鳥最大的特點是它有一個巨大的喙,有些物種的頂部有空心的頭盔,形成一個共鳴的聲音腔,是以聲音粗糙而低沉。
中國在雲南、廣西和西藏隻有五種犀鳥:冠犀鳥、雙犀鳥、冠皺紋盔犀鳥、白喉犀鳥和棕頸犀鳥。它們的分布非常狹窄。以雲南為例,僅栖息在西雙版納和德洪的局部森林中,有三種犀鳥分布在德洪州市頤江縣紅旗河附近,種群數量穩定。
記者:犀牛有什麼特殊習性?
羅旭:犀鳥屬于熱帶亞熱帶森林鳥類,需要在品質較好的森林中生活和繁殖。犀牛繁殖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行為,它們在高大的樹上築巢。在繁殖期間産卵後,雌性犀鳥不再出巢,雄性犀鳥用泥土使巢糊狀,隻留下一個小開口,以防止蛇,蜥蜴和其他小動物幹擾它們的繁殖。雌鳥獨自在洞中完成孵化過程,在此期間,雄鳥不會休息,而是日複一日地四處覓食,并從洞中喂養雌鳥。當雛鳥離開殼時,雌性離開巢穴并重新密封孔,直到雛鳥長大。
記者:犀牛保護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羅旭:首先,犀鳥分布在西南偏遠邊境地區,難以保護和管理。其次,犀鳥的頭盔是一種非常好的雕刻材料,制作工藝品美觀貴,是以很多人大肆炒作,導緻非法貿易屢遭禁。最後,對犀鳥的研究是不夠的。新調整的《2021年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将所有五種犀鳥列為國家層面的受保護野生動物,表明犀鳥的保護工作尤為緊迫。然而,我國對犀鳥生物學和生态學的基礎研究還不足,這種程度的保護将有助于科學界對這一群體給予更多的重視,也有利于當地野生動物管理采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
記者:犀鳥保護能給我們吸取哪些教訓?
羅旭:出生在雲南省德洪州市迎江縣石台村的"石階體驗",是生态之美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典型案例。石台村的犀鳥不是季節性鳥類,多年來一直生活在村附近的森林中,表明當地的生态系統儲存完好。繁殖季節的雄鳥不斷覓食巢穴,很容易被人類發現,但石台村周圍的犀鳥數量多年來一直沒有減少,表明當地居民對保護犀鳥的意識很高。
此外,當地還以豐富的鳥類資源發展觀鳥旅遊,不少村民成為"觀鳥者",成為"觀鳥向導"。這樣的辦法,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保護犀鳥,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綠水綠山"變成"金山銀山",為當地人民脫貧緻富做出貢獻,可以說是一次雙赢。可以看出,在保護犀鳥的同時,當地人也保護雨林中與犀鳥分布在同一地區的動植物物種,即保護生物多樣性。
掃碼二維碼了解更多
(昆明光明日報,10月11日)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2日,第9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