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吳淨淨

什麼是紅旗渠精神?最近,正在CCTV-1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的電視劇《紅旗渠》,引發了網友們關于“紅旗渠精神”的讨論與熱議。在于震、安悅溪、曾黎、景樂、徐光宇、馬東延等一衆實力派演員的全新演繹下,很多年輕觀衆切身體會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的力量。作為這部劇的導演,康甯在接受猛犸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時,也談到了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意義以及這部劇誕生過程中的幕後故事。
實景拍攝
最大限度還原曆史真實,“真”才更能打動人
《紅旗渠》以1959年河南省林縣大旱缺水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林捷帶領林縣人民,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戰天鬥地,以“愚公移山”的堅韌,苦戰十年,僅靠着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山鑿洞,靠雙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濃墨重彩地讴歌了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故事開篇就通過兩個村子的劇烈沖突,将缺水的現狀直白地展現在觀衆面前。很多年輕觀衆可能無法想象當時缺水的程度,但導演康甯介紹,劇中用水當彩禮,因為打翻水而尋短見這些情節都是根據真實曆史事件改編。而為了真實展現當時的缺水情況,最大程度的還原曆史,主創團隊也曾多次走訪當地,對紅旗渠建造曆史進行了深入了解,最終再現了這個“開創先河 敢為人先”的偉大故事。
記者:在之前對紅旗渠精神了解嗎?拍攝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康甯:對我個人而言,籌備時間很短,因為當時我在準備别的戲,這個組調整了班子之後我是臨時接到的“任務”,但是說心裡話,我一聽說是紅旗渠就“沖上來了”。因為我小時候在課本上學過,對紅旗渠有很深的印象,看了劇本後有好多故事感動了我,我就推了别的戲來這個組了,我覺得是一切都是值得的。來之後就緊鑼密鼓的實地勘景,為了了解當年林縣人的真實狀況和故事,我先去了紅旗渠紀念館,在那裡真的在靈魂上給我了很多觸動,去一次感動一次,每一次感動的點都不一樣。
記者:哪些故事觸動到你,重新整理了之前的認知?
康甯:我第一次去會覺得紅旗渠很壯觀,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深入了解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紅旗渠是林縣的村民們用一錘子一釺子這樣鑿出來的,幹了10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給我特别大的震撼!第二次印象最深的是林縣人的那種修紅旗渠的精神和意志,他們那種執着、勤勞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感動了我,這是最典型的中國人的精神,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種延續,一種傳承。當時就想到,這個戲有幹頭,多累也值!第三次是遇見了一位以前修渠的老人,他知道我們要拍戲後,就很認真的跟我們說“你們一定要能把我們那個時候真實的狀況拍出來”。我說“真實的狀況是什麼”?他說“我們自己帶幹糧,自己帶工具,我們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把命給丢了,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把紅旗渠修成,把水引進來”。我從他的身上能感受到那種渴望水的迫切心情。是以我們整個戲,就是以水開篇,也以水為支撐點講整個故事。
記者:是以第一集中有石水生母親因為不小心摔破了一罐水自責上吊自盡的故事,網友們對這個故事印象很深刻……
康甯: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其實這個例子在那個時候我覺得都是輕的了。因為我查過資料,從明朝正統元年,就是從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幹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幹旱嚴重到“人相食”。像這樣的故事很多,我們就一點一滴挖掘出來的,最大限度的還原,用戲劇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開頭講這個故事,也是表現水對林縣人民的寶貴程度,也為全劇定下了艱苦與奮鬥的基調。
記者:剛才也說你是臨時接到任務,籌備時間短,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或者說最大的挑戰在什麼地方?
康甯:我怎麼還原當初紅旗渠修渠的過程以及那些人的意識狀況?如何最真實的表現出來?這是創作上的最大的難點。其次最大的難題就是“景”。紅旗渠現在是完工的,非常漂亮的一個風景區,去哪兒找類似當年修渠前的場景?包括劇中很多主場景要用的山洞,劇中有一個情節是三十來個人都堵到山洞裡頭,是一個重場戲,這景怎麼辦?我都愁死了。要是搭景的話,一是時間問題,二是成本問題,而且拍出來也不會像。但跟你說我特别幸運,采景時剛好找到一個這樣的山洞,我覺這是老天給我們紅旗渠人或者紅旗渠精神的一個禮物。
山裡還好一些,城市的場景完全找不到當年的影子了,咱們林州人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以為了劇中的縣委大樓我們也是找了一個多月,看了好多地方,都不滿意,離開機時間很緊了,結果就在我們第二次看景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70年代的啤酒廠,雖然不是50年代的那種,但有舊的感覺,後來我們就用它做現在的縣委大樓了。
記者:是以,這次劇中全是實景拍攝?
康甯:是的,也是為了更加真實還原當時林州人的生活以及修渠場景,像劇中的石頭房子都是原來五六十年代保留下來的原貌,還有的是解放前的房子。你可以看到,那房子竈台都是黑亮的,包括劇中的挖渠現場也是找了原來挖過渠的地方。但拍攝起來難度非常大,因為取景地比較分散,相隔的距離非常遠,最遠的開車要走了兩個小時。但出來的效果确實好,很真實。我覺得我對藝術的了解是,你看不出這是戲劇,就跟生活中的狀态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樣的片子是最好的,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是以當年拍完《大雪無痕》等反腐打黑三部曲之後,我自己的事業方向也在調整,特别是拍了《生存之民工》之後,就特别想拍一些反映真實生活的戲,“真”才更能打動人。
下地學農活
除了實力演員,劇中還有當地人的身影
《紅旗渠》開播後受到很多觀衆的喜歡,除了強情節快節奏的叙事方式引人入勝,演員們紮實而真實的表演也受到好評。除了于震、安悅溪、曾黎、徐光宇、景樂等主要演員外,這部劇還聚齊了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杜月剛等諸多實力派演員,他們用誠摯、細膩的演技,将現在的觀衆帶入到那個熱火朝天“戰天鬥地”的年代。特别是第一集中,李勤勤飾演的水生娘,給兒子存滿一罐水當聘禮,從看到希望到水罐打碎的絕望,最終選擇上吊自殺,真實又具有感染力的表演打動了許多人,也把水的珍貴以及情況的危機诠釋得淋漓盡緻。提到她的表演,導演康甯也是贊不絕口,而為了讓演員們更好的進入角色,他也讓主創們提前到農村體驗生活,下地割麥做農活樣樣要學。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因為都是在林州及林州周邊取景拍攝,是以很多群衆演員都是林州當地人。這部劇他們從2020年的9月到12月共拍攝了四個月,從夏天到冬天,也是曆經各種艱難,但劇組全體從業人員也是腳踏着先輩的腳印,用真心的敬意和誠懇的态度為觀衆獻出一部誠意之作。
記者:這次的演員都很符合角色,很多熟悉的演員也有驚喜,像劇中男主角林捷的扮演者于震,以前大家會覺得他是“英雄專業戶”……
康甯:他是我強烈要求用的演員。我覺得他比較像劇中人物的原型楊貴,就是紅旗渠總設計師。他倆身高比較接近,楊貴年輕的時候也像于震這樣瘦。另外,最主要的是于震他本身是接地氣的演員,不像有的男演員成名後有點飄着,很漂亮,但不夠生活。我覺得楊貴他能決定修紅旗渠這件事和他能決定拍闆,然後一步步完成這件事,他是有這種霸氣和魄力的,于震能演出人物的氣質。
記者:據說,這次用了很多當地的群衆演員,他們的表現怎麼樣?
康甯:太好了,我常說這個劇有幾個地方就是老天給我的,你想不好都不行。這些群演當中有些人的父輩或祖輩們,曾參與過紅旗渠的建設,有他們先輩們的汗水,他們對紅旗渠是有深厚感情的。他們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當地那種生活狀态,還會告訴你很多當年修渠時那種細微的東西,比如說他們喊的号子,他們輪錘的樣子,沒見過或沒做過是做不出來的。我們有兩個做飯的群衆演員,我沒告訴他做什麼,就在現場忙活點,有點動作就行,結果我都喊停了,他們還在忙活……他們身上自帶的那種生活氣息和那種生活的真實感,為這個戲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們劇裡有很多年輕演員,他們的創作經驗可能會比較少,但這些群衆演員,無意中就把他們帶進那個年代那種生活當中去了。
記者:其實為了讓年輕演員盡快入戲,聽說你還讓他們下地體驗生活了?
康甯:是的,拍戲之前我特意叫全體演員到農村去體驗生活,跟大家一起吃飯,跟着他們一起刨地幹活。他們剛開始連拿鋤頭都不會,都是咱們當地老百姓教的,雖然時間短,隻有三天,但至少讓他們對那種生活有個親近感。
記者:這三天體驗還挺用的,有一些年輕演員的表演很有“年代感”……
康甯:他們特别刻苦認真。像這些90後甚至是00後的演員,之前都沒有下過農村,沒有接觸過農活,但他們都做得特别開心,說導演“真是值得”。我們要真實地反映作品中的年代,演員的表演就要具備那個年代的激情,包括化妝,我也強調不要過分的粉飾,勞動時拒絕帶妝,要日曬雨淋農民勞作時的質感,特别是女演員别畫眼線和眉毛什麼的。開機前我還讓他們都去曬太陽,那種曬出來的皮膚質感靠化妝是化不出來的。但是遺憾的是時間有點短,尺度把握得不是特别好,女演員的臉還是稍微有點白了。
記者:李勤勤老師演的水生娘就特别好,幹裂的嘴唇特别有缺水的代入感……
康甯:對,她的妝也是她自己要求的,一直說我這妝再深一點,就是要找生活的那種印記。戲好,特别敬業。包括我們的其他演員都很敬業,我們從9月拍到12月中下旬,冬天拍秋天的戲時,穿那麼單薄的衣服,說話都在哈氣了,隻能讓他們說話前多哈幾氣,把肺裡的熱氣都帶出來。還有拍修渠的戲,大家也是天天灰頭土臉的。是以,我覺得我們拍紅旗渠表現紅旗渠精神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在學習着紅旗渠的精神,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精神傳承
有時代意義,“紅旗渠”精神永不會過時
在主創們看來,“紅旗渠”精神是一個跨時代的精神。特别是在缺糧缺錢、缺鋼圈水泥和炸藥的年代,在那個連被褥和席子都沒有的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林縣百姓把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這種精神很偉大,特别是在現在,我們仍然面臨着不同的困難,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繼續傳遞下去,來面對目前遇到的問題。”雖然這部劇根據真實事件做了改編,但蘊含的精神核心沒有變。在康甯看來,紅旗渠一部流淌着時代精神的長河,永不會過時。“我們是懷着崇敬之心,用新視角、新手段,呈現一部樸素而又高貴地彰顯中國人民力量的佳作。”康甯坦言,他們希望做出一部不辱這個名字的佳作!
記者:對于河南人來說,紅旗渠精神,楊貴的故事都很熟悉,看了這部劇發現有很多創新的地方……
康甯:影視作品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我們對原來的故事進行了藝術加工。以修渠為主線,以林捷為代表的縣委班子和石家為代表的林縣老百姓兩個不同角度,去推動主線的發展。把原本的故事用快節奏強情節的叙事方式進行呈現,也設定了一些不同聲音的人物,增加了一些戲劇沖突,還結合了電影藝術的處理手法,也是想最大限度的增加可看性,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雖然故事有變化,但傳達的精神核心并沒有變化。
記者:在你看來,現在我們重溫那段曆史,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康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是我們這個戲要傳遞的核心價值,也想讓更多年輕人看到我們的父輩做的那些偉大的創舉,了解我們現實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以前我們都說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耳熟能詳,但距離我們太遠,無法看到他們更真實的一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紅旗渠》真實的表現現代人他們“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那種精神,我覺得這個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其實在當今年代,我們仍然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要将“紅旗渠”精神繼續傳遞下去,來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困難和生活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