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對今天美國人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影響最深的人,威廉·詹姆士應該是其中之一。它在2006年被《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

詹姆士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心理學家。他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他在1890年出版了《心理學原理》,是美國大學心理學的标準教材。詹姆士也是一位哲學家,他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哲學也被稱為是美國半官方的哲學,也是今天美國人底層的價值觀,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思想觀點。
詹姆士1907年出版實用主義代表作:《實用主義》。在這本書裡面,詹姆士指出,真理并不是絕對的,它會随着時代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真理的形成取決于它的實際效用。也就是,如果能夠适合于當時的時代環境,那麼就是真理;如果不适合,那麼這種真理也将不再存在,這和皮爾士的“有用即真理”是類似的。
在哲學上,詹姆士把經驗主義發展成為了實用主義,提出了“純粹經驗論”,也被稱為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在傳統的經驗主義看來,人們所感覺到的具體感覺經驗是彼此分離的,比如看的顔色、聞到的氣味、觸摸到的感覺等等。傳統的經驗主義認為這些經驗是分離的、靜态的,然後把各個具體的感覺經驗整合到一起,才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經驗,但這種整合,顯然需要理性思維的作用和加工。就像經驗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說:物是觀念的集合。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蘋果,需要将蘋果的顔色、形狀、氣味和其他一切的直覺和經驗,以及我們對蘋果這個概念整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蘋果的直覺經驗。詹姆士認為這是傳統經驗主義的問題,是一種不純粹的經驗主義,因為這個過程需要理性地參與。詹姆士提出了“徹底的經驗主義”,他将事物的整體看成經驗本身,各個感覺元素并不是互相獨立和分離,而是一個變化着的整體。他還認為,世界上存在一種原始的純粹經驗,是理性和經驗的融合,這種純粹經驗并不是經過人們反思形成的,而是反思前就存在了,這個純粹經驗處于流動的自然狀态,它是一股生命之流。
其實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詹姆士其實是将傳統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整合,而這種整合到一起的哲學就是實用主義哲學。詹姆士說:實用主義哲學能夠像理性主義那樣保持宗教性,但同時又能像經驗主義那樣保持與事實最豐富的密切關系。不過,雖然詹姆士的實用主義整合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他還是認為哲學的理論是要有用,判斷一個命題是否為真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用”,看能否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能否有利于我們的生活。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的真理觀有别于傳統的真理觀,傳統的真理觀有兩種:一種是真理符合論;一種是真理融合論。真理符合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客觀真理,判斷一個觀點是否為真理,就看它與客觀事實是否相符就可以,比如太陽東升西落,我們每天都看到它這樣,是以,這是一條真理,這種真理觀是從“歸納法”得來的。
而真理融合論認為,一個命題是否為真理,要看是否與整個命題系統互相融合,也就是說判斷一個觀點,是否符合過去已有的真理體系,這種真理觀是從“演繹法”得來的。比如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死亡,而蘇格拉底是人,是以蘇格拉底也會死,這個結論就是符合了一個更大的、更基礎的真理體系,是以它是真理。
但詹姆士從“是否有用”來判斷一個觀念是否為真理,這其實有點違背直覺,為什麼要以是否有用來判斷真理呢?因為隻有這樣才是更客觀的,一方面,我們的經驗和理性都是有限的,另外,在現實中,我們也無法區分經驗和理性,這就是他的 “純粹經驗論”,或者說徹底的經驗主義。詹姆士曾經說:“我認為世界隻有一種本原,一切事物都由它構成,我把它稱為‘純粹經驗’”。他認為具有各種規定性的萬物,隻是人們對“純粹經驗”加工改造的結果。他認為,我們的經驗就是我們所注意的東西,總有無數的事項呈現于我的感官之前,但是隻要我們對它們沒有興趣,它們就絲毫不能進入我的經驗之中,我的經驗就是我所注意的東西。
他還說“實在就是我所注意的東西”,“一切實在的基礎和起源,無論從絕對的或實踐的觀點看來,都是主觀的,也即是我自己的”。可以看出,實際上詹姆士的“純粹經驗論”實際上是把經驗主觀唯心主義化,這有點像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說的:“存在即是被感覺”一樣,我們經驗能感覺到的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把經驗更加純粹化,更看中當下被感覺的經驗,也更看中實踐的實際效果,這是詹姆士實用主義哲學的特點。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後面我将繼續分享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收藏并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