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愛的天空不再孤獨

作者:光明網

錢鐘書說:“家庭是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來,籠子内的鳥想飛出去。”是的,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很多人想掙脫鳥籠,重獲自由。也許,沖出鳥籠的人獲得了新生,可那些孩子呢?孩子怎麼辦?

近日,我重讀了《親愛的小孩》這本書,從中尋找到了答案。

書中的主人翁凱特琳和帕特裡克因為種種原因想離婚,并對離婚一事是否要告知兩個孩子,如何去告知兩孩子的事情進行協商。對他們感情變化有所覺察的兩個孩子,用他們的方式想守護好爸爸媽媽。于是兒子喬爾不住地鬧騰,才4歲半的小女孩南希,從此不再開口說話。為了弄清孩子不說話的真相,帕特裡克夫婦很是着急,想了種種辦法去引導,卻沒有任何效果。後來南希的姑姑精心設計,當孩子終于說出“我希望爸爸能回家。”因為“我很害怕,是以我不說話了。”當我們讀到這兒,是不是與書中的主人翁一樣淚流滿面?

一個年幼的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表現?是因為她害怕失去爸爸,害怕失去那個家。因為這份害怕,年幼的孩子,竟然好幾個月不開口說話。書中的結果令人欣慰,這倆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讓即将破碎的家庭,重新充滿了愛與幸福。

但現實中有的孩子呢?

前幾日,網上流傳一段視訊:一個11歲的男孩,父母離婚後,一個人靠挖野菜、捉魚、幫鄰居放牛幹活,來養活自己。我想這段視訊應該深深刺痛了很多人的心。當今世界,離婚率升高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成千上萬的兒童流落街頭無人撫養與收管。英國目前有50萬無父兒童,其中40%靠社會救濟而生活。美國有100多萬兒童遭受家破親離之苦。巴西無家可歸的孩子達1500萬,将近占全國青少年的四分之一。這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精神上、物質上遭受痛苦和困擾,許多人精神畸形、心理變态,跌入了犯罪的泥坑。

我國目前被離婚父母遺棄的孩子,雖然占整個人口比例很小,但是,絕對數并不少,并且有增加的趨勢,一些孩子是以而個性發展不全面,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正如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說的:“對于孩子們來說,父母離婚的創傷僅次于死亡。”父母離婚問題是當代兒童面臨着的最嚴重、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問題。

而書中的帕特裡克與凱特琳夫婦意識到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冰釋前嫌,重新回歸家庭。這部令整個歐洲溫暖感動的書,讓我們看到了如何去處理婚姻與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家庭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父母的教育更是關系到孩子将來的成長。為了孩子,為了婚姻天空中的那些小星星們不再害怕,不再孤獨,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承擔起父母的責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為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的天空裡快樂成長,幸福生活,從此不再沉默和孤獨。(鄭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