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硬的不行來軟的:華為陸續推出“花瓣”應用

作者:老麥道

前些日當筆者更新手機裡的華為浏覽器時,發現名稱已經改為“花瓣浏覽器”,今天打開華為應用市場,發現不僅僅有“花瓣郵箱”,還有花瓣測速、花瓣輕遊這幾個花瓣系應用軟體,這不得不讓人産生聯想,難道華為要打造一個“花瓣”應用家族?那麼問題來了,華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硬的不行來軟的:華為陸續推出“花瓣”應用

花瓣浏覽器和之前的華為浏覽器并無兩樣,隻是換了個名字,而花瓣郵箱有點意思,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logo設計紅白交錯,與華為LOGO保持一緻,内部以白色為主體色,整體非常簡潔;

第二、花瓣郵箱為你提供了一個“petalmail.com”為字尾的專屬郵箱,字首你可以輸入你喜歡的名稱查詢是否還能注冊,比如你的姓名,你的紀念日等等;

第三、當我以為可以取代現在用的QQ郵箱時,發現隻能注冊“petalmail.com”為字尾的郵箱,其他像QQ、163等郵箱并不能使用,花瓣郵箱并沒有第三方郵箱工具屬性;

第四、我注冊好的花瓣郵箱自動和華為賬号捆綁在一起,郵箱會提醒你以後可以用這個郵箱登入華為賬号。

這是我目前使用花瓣郵箱的初步體驗,直覺印象是非常簡單,簡單得不像話。

但是,我突然聯想起和花瓣郵箱類似的一個著名郵箱,不錯,就是谷歌郵箱,谷歌郵箱同樣隻提供“gmail.com”為字尾的郵箱服務,也同時作為谷歌搜尋、Youtube的賬号可以登入,和花瓣郵箱一樣,是作為生态内使用的一個郵箱,另外,蘋果的icould.com 郵箱貌似也是為蘋果生态服務。

那麼,是不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華為推出花瓣浏覽器和花瓣郵箱,甚至把華為音樂、華為視訊等帶華為的統統改為花瓣,也就是花瓣成為華為的一個軟體生态品牌,華為這樣做的目的也許和蘋果谷歌類似,逐漸建立一個封閉的華為生态體系。

這個結論當然有待商榷,不過我們從華為今年的一系列動作來看,華為的資源越來越傾向于提升軟實力,具體來講也就是緻力于鴻蒙生态、汽車智能解決方案等軟體生态的打造。

硬的不行來軟的:華為陸續推出“花瓣”應用

在商業曆史上,從硬體轉為軟體的案例并不少見,而且多發生于那些科技巨頭身上,比如IBM、惠普、諾基亞、HTC、SONY等等,他們在硬體領域創造了商業輝煌,但因為種種原因開始走下坡路,但巨頭的好處是根基比較牢固,不會輕易死掉。

IBM作為美國科技全球領先的标杆,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也陷入了困境,問題不是來自外部而是自身的組織架構臃腫,産品線交錯複雜等文化和産品問題,後來郭士納空降到IBM,進行徹底的内部改革,終于使得IBM重回正常軌道,此後IBM專注于大型機解決方案和雲服務等軟性領域。

諾基亞也是如此,現在主要在5G通訊領域和華為、愛立信等展開全球範圍競争,SONY和IBM一樣的問題,平井一夫掌舵後,實行一系列改革,重心主要是整合内部資源,提升運作效率。

華為的情況和上述巨頭不一樣,首先華為确實是全球的通訊巨頭,這點絲毫沒有争議,華為手機等裝置目前的問題主要是來自外部,受到美國政府的強勢幹擾造成的,而且這種幹擾會一直持續下去。

面對困境,華為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畢竟是年銷售近萬億的企業,失去的份額和營收從哪裡彌補呢?從現實考慮,打造一個軟體生态是最符合華為特質和利益的,現在流行一個詞叫“人設”,意思是某個網紅打造的個性特征,那麼華為的“人設”就是技術,技術是華為起家之本,也是現在脫困的籌碼。

技術可以實作華為硬體的突破,也可以重新打造一個以軟體為主,硬體為輔的生态,鴻蒙是這個生态的靈魂,手機和平闆、智慧屏、路由器等是一個個互相連接配接的終端,是骨架子,華為的應用則是生态的血和肉。

骨架子、血肉和靈魂有了,還缺什麼?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标簽,或者叫簽名和身份證明,而“花瓣”就是華為給你的一個在生态裡遨遊的身份證明标簽。

硬的不行來軟的:華為陸續推出“花瓣”應用

蘋果的iCloud就是蘋果生态的标簽,注冊一個蘋果賬号就可以暢行蘋果生态所有的裝置和自家的應用,非常具有辨識度,這點和谷歌一樣,“gmail”也是一個重要的标簽符号,而華為的鴻蒙生态雖然有華為賬号就可以用各種華為的應用和服務,但缺乏辨識度。

“花瓣”這個符号則很形象地充當了這個角色,本身華為的LOGO就是一個花瓣圖形,華為的粉絲叫“花粉”,如果未來華為的應用都歸到花瓣家族裡,那麼一個鮮明的符号就形成了:花瓣就是華為,每一個支援華為的使用者都是一片花瓣,共同組成了無數朵絢麗的鮮花。

當然,以上隻是筆者有感而發的一些猜想,你認為華為會把“花瓣”應用做成一個系列嗎?歡迎留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