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介入孩子的學習效果才好?

其實關于這話題一直有争論

“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隻有當他們自己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才會真的努力,是以家長需要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而不是包辦。或者介入過多。這樣孩子反感,效果也不好。”

說實話,這種論斷有一定道理,畢竟家長的介入,幫助也是為了有一天的不幫,和不介入。但是在這之前呢,每個個體不同,每個家庭對于孩子的學習規劃和要求也不盡相同,孩子的習慣,能力不同,呈現的結果大不相同。如果家長是在體制内升學的,對孩子的學習結果是有一定的目标規劃的,就很難甩開手什麼也不管,讓孩子自由探索。畢竟試錯成本在那裡。

另一方面,現在學習結果顯然不僅僅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了,而是一個家庭的事了,你不可否認這種現狀。是以除非放手孩子學習也能到基本預期,否則家長還是得多少介入一下的。

如何介入孩子的學習效果才好?

我以女兒會考的過程和結果為例,我覺得适當介入是有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應試效果的。

生地會考前,女兒的地理比較薄弱,生物表現也一般。但是會考成績折算後計入中考總分,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介入的前提是女兒自己也對重要性知曉認可我的介入,雖然過程中會有有疲憊煩躁的情緒,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認可這種方式,這個時候建議家長不要糾結于孩子的态度。

我做的工作就是把女兒所有的測試卷找到,然後找老師要一套空白試卷,把測試卷的錯題勾出來,再集中做。

最後一輪是把錯了又錯的錯題集中起來再做。錯了的題讓女兒再講一遍。尤其是生物,需要在了解的基礎上記憶。講得出來證明真的了解了。

可以說這種方式對于生地會考效果很好,因為會考本身難度不大,考核的深度廣度有限,是以這種反複夯錯題的方式十分奏效,有限的知識其實就是追求一個熟悉度。還别說,對于薄弱的地理學學科,有些題硬是反複錯了多次。經過這種演練,最後女兒生地會考成績超過了預期。

當然,如果我不介入,估計女兒最後也能達到基本預期,但是過程是比較煎熬的,因為我和她都知道沒有達到自己的學習最大化準備,心态上沒那麼笃定。另一方面這種介入也是對這種模式的一種很好的嘗試:家長知道怎麼做能有效的在介入過程中去規避可能遇到的坑。怎樣做更高效,包括和孩子怎麼更好地交流。

如何介入孩子的學習效果才好?

不過對于國中生來說,僅僅是夯錯題這種方式對于主科學習效果就比較有限,僅僅夯錯題,在考前能取得一點成果,但成果不大,主課的學習平時就得抓緊夯實。

後來我觀察女兒的薄弱學科,發現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就存在一定問題,比如,聽課效率的問題,作業前不複習知識點、品質不高的問題,以及沒有及時糾錯和總結的問題。這些學習過程中的長期缺漏導緻無法更快地建立自己的學科學習體系。在運用時,就隻能用零散的知識應對而不是一個體系去應對。是以一個課堂下來差别那麼大。

是以我覺得對于絕大部分中等生來講,要獲得更好的學習結果,他們是需要幫助的,各個層面都需要,比如習慣不夠鞏固,這個時候家長就得監督強調檢查;比如知識闆塊的缺漏,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找一定資源來幫孩子補上;有些是一直低迷信心缺失,家長就需要幫助快速提分,先找到信心。

如何介入孩子的學習效果才好?

其實學習本身也是需要學習的,家長如果不能帶來有效的幫助隻是一味施壓的話,确實不如不介入。

隻知道報補習班其實效果并不一定好,因為孩子學習的基本作業系統還沒得到優化,什麼是作業系統?就是預習,聽課,筆記,作業,改錯這些學習基本層面的完成情況;以及課前課後對于知識知道,懂得,吸收,總結,直至融會貫通的過程。

關鍵是和孩子一起找到目标定位,進而觀察、分析找到孩子學習效果不佳的症結所在。然後有計劃部署的分步執行。一定是先改善優化學習的基本操作,最後才是知識層面的不足和鞏固。

當然這個對家長要求是比較高的,首先是心裡要穩定,遇到孩子的一些波動不會先潰不成軍,焦慮盲從;其次是家長要有一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孩子的情況,給孩子有效的幫助。

如何介入孩子學習效果才好?

一句話就是:在孩子接受基礎上,或者說在激發孩子内動力的基礎上,在心态、習慣、知識學習這些層面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最終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模式,找到基本的學科學習方法。

當然其中的度還是家長需要根據孩子情況具體把握。目前的介入,是為了以後的不介入。大的目标方向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