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煲書」文森特·梵·高

作者:國戲的一個碩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在從印象主義方法和修拉的點彩法中吸收了一些技法。他喜歡用純色點和純色筆觸的繪畫技法,用筆觸把把色彩化整為零,也把自己的激情融入到富于活力的筆迹中。熟悉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梵高生前是個并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孤獨藝術家,甚至還是以患上了精神疾病,但是從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其實是個非常熱愛這個世界的畫家,隻不過他把對于世間所有的激情全部化入他的筆觸之中了。

在梵高之前沒有任何藝術家可以這樣一以貫之地使用這種處理筆觸的手段。在梵高之前的許多藝術家也在作品中使用過大膽、粗放的筆法,不過他們的作品是表現藝術家高超的技藝、靈活的知覺和呈現一個景象。梵高的畫則是為了傳達出他振奮的心情,他喜歡畫一些能充分表現新手段的内容,他選擇的母題不僅可用畫筆塗色,還可以用線描的方式,甚至可以反複厚塗。在他畫中的柏樹、莊稼地都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如火焰般翻滾的形狀是隻屬于梵高自己的熱烈。

「煲書」文森特·梵·高

《有柏樹的玉米地》 1889年 梵·高

除了那些現實可接觸的事物之外,梵高把目标放在了太陽上,用繁雜的地面風景反襯出太陽耀眼的光芒,雖然隻是一幅黑白的速寫作品,但是同樣可以表現出梵高對太陽熱烈的情感。

「煲書」文森特·梵·高

《聖馬裡德拉梅爾風光》 1888年 梵·高

在這些表現熱烈心情的母題之外,梵高還有一些作品表達的是一些簡陋、平靜的、常見的東西,這些内容以前還沒有藝術家們注意到,至少在大多數藝術家看來這都不足以成為一個母題。1889年,梵高畫下了阿爾勒的狹窄起房間,畫面中的色彩都是梵高認為可以使自己放松的莊重的色彩,或者說這幅畫裡隻有色彩,甚至将明暗關系和陰影都刻意隐藏掉,用日本版畫那樣自由的平塗淡彩來創作。

「煲書」文森特·梵·高

《梵·高在阿爾勒的卧室》 1889年 梵·高

梵高創作這幅作品并不在乎表現方式是否正确。他用色彩和形狀來表達自己對所畫之物的感受以及希望别人所産生的感受。他不太在意畫面的立體感,也不在意對自然“相機般的精确”。與塞尚相似,隻要能達到所需要的目标,梵高會毫不猶豫地誇張甚至改變事物的外形,他們兩個人都有意識地抛棄了“模仿自然”的繪畫目标。雖然他們二人選擇的方法出奇的相似,但是他們二者的出發點卻不同。塞尚畫靜物時,是想探索形狀和透視的關系,“正确的透視法”則是基于塞尚的實驗是否需要,想在印象主義和古典繪畫中找到平衡的他,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塞尚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透視法來塑造空間和景深。梵高的畫不是為了表達空間,畫布上的一切都是為了表現他的感受而存在,為了表現感受,梵高不在乎任何已有的法則,隻有能幫助他表達情感的技法才會出現在他的畫中。

梵高是一個以藝術為生活的藝術家,他将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投入到藝術之中,他對繪畫的探索和嘗試給後來的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後來的野獸派和表現主義都有深刻的影響,被譽為是表現主義先驅。和許多藝術家一樣,在他活着的時候可以說是活得窮困潦倒,但是在多年之後人們發現了他的偉大之處才将其供上神壇,雖然他并不是屈服于視覺感受的印象主義者,但是他的經曆也算得上是印象主義者們鬥争的縮影了。

于2021.4.1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