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衆号電影爛番茄(ID:dylfc99)
微信背景回複“250部”可擷取250部經典電影(還有每周電影票福利贈送哦)
番茄君按:《海邊的曼徹斯特》在今年的聖丹斯電影節推出後,一直好評不斷!番茄君一向推薦的大多數是影迷能看到的電影(你懂的),因為這部電影已經成了一個現象,是以番茄君特邀美國的郭連凱先生和相雨小姐撰寫了這篇影評。
《海邊的曼徹斯特》

IMDb給出8.5的高分。
爛番茄新鮮度96%。
豆瓣:8.8分。
波士頓郵報:
如同精心編織的折紙一般,《海邊的曼徹斯特》緩慢又精細地為我們揭示内部美麗的結構,帶給我們本年度最具情感震撼力的觀影體驗。卡西·阿弗萊克終于等來了生涯最具突破性的角色,他用靜谧又張力十足的表演将這部堅韌、溫柔、令人心碎的作品完美地呈現在觀衆眼前,震撼十足。
初聽這個片名,不免讓人想到英國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隊曼徹斯特聯隊。
然而事實上這是一部純正的美國片,“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小鎮的名稱,坐落于美國馬薩諸塞州,人口總數隻有513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邊小鎮。
本片導演肯尼斯·羅納根編劇出身,曾憑借《紐約黑幫》和《請在靠近我》兩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他第三部劇情長片。頗為低産的他鎖定了這部2014年便上了好萊塢劇本黑名單的作品。
制片人馬特·達蒙一度想要自導自演,最終因為檔期問題(不是長城吧)将它交給了羅納根。
事實證明肯尼斯·羅納根沒有辜負一個好劇本,踏踏實實的講了一個好故事。
(羅納根與一衆演員們)
正如馬薩諸塞州極寒的冬天一樣,《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是一部冷靜、冷冽、甚至冷徹骨髓的影片。
影片以一串平實的生活開始,我們看到這個名叫李的中年男人,做着普通的藍領工作,修馬桶、修水管、鏟雪。
他沒有家庭,收工之後就前往酒吧喝悶酒,沉默寡言,但一點就着,怒火瞬間就能出膛而出,随時扣動扳機。
一通電話打破了平靜,醫院的人通知他,他的親生哥哥因心髒病去世,李放下手頭的工作,驅車前往海邊的曼徹斯特。
出人意料的是,并沒有生離死别的悲傷,沒有眼淚。沉默是李唯一的表态,即使走進停屍間,看到已經冰涼的哥哥的遺體。
随後喬16歲的兒子派翠克出現,同樣的冷靜、寡言,在停屍間停留的時間,甚至比李還要短。
“好的,推回去吧”,同樣的鏡頭,畫面很短,這便是父子之間的最後一次見面。
這也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最大特點,導演肯尼斯·羅納根将劇本中的悲痛小心翼翼的隐藏起來,因為男主就是一個默默舔舐傷口的人。
李冷靜地處理着哥哥的後事,直到哥哥的律師告訴他,喬将派翠克的監護權給了他時,李強烈地表示無法承擔起這份責任。
原來他曾為人父,他曾犯過無法原諒自己的錯。
曾經的李家庭幸福美滿,因一次忘記在出門前蓋上壁爐罩導緻家裡失火,除妻子蘭迪外,三個年幼的孩子全部喪生火海。
一夜之間,李失去了一切。無法面對現實的李甚至試圖偷警察的槍自殺。
兇手和受害者都是自己,李不堪折磨,離開了傷心地。
在李眼中,人生隻剩下時時刻刻的痛苦,自己應該承受煎熬,孤獨終老。
然而,哥哥喬始終沒有放棄讓李回家。甚至在死後的遺囑中也安排讓李搬回小鎮成為派翠克監護人的計劃。
如父如兄的李在與派翠克的相處中,好像無奈接受了監護人的身份。
假裝堅強的派翠克在冷藏櫃前崩潰了,與失聯母親的尴尬重逢,以及與女友互動的有趣日常,讓李漸漸的找到了參與感。
他一直都強硬地灌輸讓派翠克去波士頓,也慢慢地試圖在小鎮找份工作。
眼看着故事要朝着溫情的方向發展,一場意料之外的來自前妻蘭迪的告白讓李意識到,在内心的最深處他永遠無法原諒自己,他破碎的心永遠不會複原。
最後,他将監護權轉讓給喬生前的好友,自己決定重新回到波士頓,繼續一個人離群索居的苦行生活。
對于觀衆來說,這結局來得突然卻不突兀。
影片中的每個角色,哪怕是隻出鏡幾秒的路人也真實飽滿。
沒有來自親友的鼓勵宣言,沒有冰釋前嫌後的皆大歡喜,沒有叔侄之間的溫情。有的隻是現實生活中一地雞毛的家常。
卡西·阿弗萊克奉獻了可能是從影以來最好的演出之一(和《神槍手之死》中的表演相媲美),這個長相中就帶着一絲懦弱與失敗的男人和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萊克截然不同。
在大學哥穿上蝙蝠衣,卻因為面癱一般的演技飽受诟病的時候,卡西阿弗萊克卻持續在小成本文藝片中磨練自己,逐漸積蓄能量。
《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他爆發的時刻。在片中,他沒有太多肢體動作,僅靠一張臉就将李的悲痛與憤怒演繹的淋漓盡緻。
《海邊的曼徹斯特》成就了他,同時,沒有他,這部電影就根本立不起來。
肯尼斯·羅納根将故事中最悲痛的情節,和最戲谑的笑點緊緊的編排到在一起,觀衆還沒有從上一秒的沉重中走過來,便被下一個鏡頭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
尤其是倔強的李和青春期的派翠克各種互動,逐漸建立一種類父子關系的過程中,兩人的沖突、尴尬和無所适從讓觀衆們忍俊不禁。
這些笑點平淡且不做作,是寒冷故事中偶爾飄來的溫暖。
“克勞迪亞·瑪麗”号一直是串聯起這個故事起承轉折的一個重要存在,它代表了李和家人之間的關系。
漁船“克勞迪亞·瑪麗”這個名字其實是船主人已逝女兒的名字。
船主的妻子說,父母最大的恐懼是除了自己,沒有人記得你那早逝的孩子。
作為遺物留下來的船因為馬達壞了,李一開始考慮放棄這艘船,但在派翠克的堅持下,李想到了拯救它的辦法。
而對于李來說,最大的恐懼是他無法說服自己去追求幸福,他覺得自己不夠資格成為任何人的父親。
一次瞌睡導緻了燒冒煙了的平底鍋警報,半夢半醒中的李恍惚中看到死去孩子的責問:
“爸爸,我是燒着了嗎?”
有人也許會責怪李不夠勇敢,不夠堅強,無法重拾希望,重新生活。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過去的陰影和看不到未來的恐懼中。
這早已經不是一個給人們畫餅的電影時代了。
殘缺不如意的人生與永恒的落寞悄然占領了銀幕。
三年前奧斯卡提名的《烏雲背後的幸福線》還能在廢墟中掙紮地開出愛情之花,而去年大火的《夜行動物》和今年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卻秉承着一喪到底的原則,決絕地把希望掐死。
導演、編劇和觀衆逐漸接受了:
在每個人都覺得身體被掏空且累覺不愛的世界裡,“隻要努力就會幸福”的童話式白日夢終究會碎成渣。
電影完全不為觀者心理健康考慮,不期冀人們能得到治愈,也絲毫沒有預謀讓觀衆痛快地哭一場。
畫面顔色寡淡,人物對白平靜克制,将電影内外的人深深地困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沼澤裡。
影片于主角李和侄子派翠克坐在重新修好的“克勞迪娅·瑪麗”号漁船上的一雙晃動的背影嘎然而止。
身邊的朋友一臉懵逼:
“是以他就是抛下一切不管了?這就是結局?”
從電影院走出來的人們不得不對同伴擠出一絲不願被看破的微笑,拉高衣領沉默地走入熙攘的冬日街頭。
電影就是這麼不顧你的感受。
需要電影的可加番茄君微信号:gudajun888
歡迎你在下面評論留言,老司機番茄君帶你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