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景催危葉,今朝半樹空”
時令已過了霜降,一年一度的落葉缤紛季。擡頭的滿眼絢爛和地面的落葉缤紛,秋日的美那樣恬靜。那黃燦燦泛亮的葉片可以高高的站在枝頭随風熱舞,亦可随性搖曳飄落下來躺在地上歇着,是那般真實那般不驕不躁。
看着路邊草叢裡厚厚的落葉,大的小的紅的黃的綠的,想着綠色的葉子為何急于在草地上,是它心太急躁了還是為了陪伴黃色的葉子而義無反顧的落地?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綠葉對黃葉的告白吧!
兒時的農村娃我的記憶裡,缤紛的落葉沒有這麼美!但卻實實在在的溫暖着我每一個寒冷的冬季。
當秋天的落葉季到來,是上國小的我最忙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放學是不能玩也不能寫作業。大人要求第一時間回去,然後跟着稍微年長些的哥一起去路邊田邊的大樹底下耙落葉。大哥會自已拉一個架子車,架子車裡放上兩個耙子,放幾個蛇皮袋子外面再放個竹編的大框,工具齊備我就跟着大哥的架子車出發了,平路上我可以坐在架子車裡享受專車,遇到坡路就下車幫大哥推着架子車也好讓大哥省點力。
具體是沒有目的地的,看見大片落葉又沒有别人耙的落葉我們就去耙或者用掃把把落葉掃在一起,組成一個個小堆堆。八十年代的中國老百姓那個時候蒸煮是沒有瓦斯。可用的燃料城裡大部分是煤球也有些電磁爐。農村就是稭稈為主。玉米杆,麥稈外加耙回來的曬幹的枯樹葉。燒飯,煮湯,北方的漫長寒冷的冬季取暖要燒火炕,特别冷的時候會在屋内放個火爐子燒煤球。
煤球一般會在三伏天就開始制作,父親會先買些煤粉,然後就按照他自已往年的經驗用煤粉按一定比例加土加水混合好,加土是為了增加煤球制作過程中的黏性使煤球更容易成型。加水更關鍵,要軟硬剛剛适中做出來的煤球才能有模有樣穩穩立在地上一個煤球十個孔很好看。當然土要事先用篩子過濾一下,不能含沙粒。之後再用煤模具壓出來一塊塊碼在地上,三伏天的太陽很給力。曬半天軟軟的煤球就能定型了,輕輕晃動翻個個接着曬,這樣連續曬兩天的煤球就可以儲備好冬天用了。
大部分農村娃在這個季節都要去耙樹葉,算是幫家裡幹活,大人要幹别的體力活。是以,路邊大樹下常常會碰到叽叽喳喳耙樹葉的同齡人。我們會在天黑之前盡量多耙些樹葉,一片範圍裡的差不多都耙成小堆堆要轉另一個地方耙,就會把架子車上的蛇皮袋子拿下來一個人負責撐開袋口一個人負責把耙好的堆堆樹葉塞進蛇皮袋子裡紮好袋口裝好。裝進去之前會大概分類,比如有幾堆是綠色葉子多就裝在一個袋子裡,完全枯萎的葉子裝在另一個袋子裡友善回家後期晾曬。葉子不重但裝起來卻很費勁,抱和壓太用力葉子就又飛出去了,這時候,不管是認不認識的小孩都會來幫忙裝袋子,有時候一手抱下去葉子堆裡會竄出個蟾蜍青蛙什麼的,有時會遇到一個什麼堅硬的刺紮手了,再看流血了,就趕緊在地頭的水渠邊弄點泥巴一糊就止血了,再接着幹。不一會就搞一頭汗。也不着急了,幹累了就坐在或躺在葉子上歇會谝閑傳。有的孩子不知在哪家地頭看見幾個落在地頭沒收的玉米,就搬下那幾個玉米然後用現耙的幹樹葉堆成堆找個過路大爺,用大爺手裡抽的正歡的煙鍋把幹樹葉點着,我們把玉米紮在樹枝上用點着的枯樹葉烤玉米,烤一會熟沒熟不确定,咬一口能吃就行,過一會吃的滿嘴黑,天也黑了便各自回家了。
枯樹葉烤玉米的童年,好懷念那個玉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