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
探員M(泰莎·湯普森 飾)問探員O(艾瑪·湯普森 飾),“咱們黑衣人(M.I.B.)裡有您這樣的女探員,為什麼不管男女都得叫做‘黑衣男人’(Men in Black),我們女探員為什麼不能被稱呼為‘黑衣女人’(Women in Black)。”
探員O很無奈地表示,這事兒她已經抗議好幾十年了,還是沒用。
直到片尾時,探員H(克裡斯·海姆斯沃斯 飾)才驕傲地說——我們是黑衣男女(The Men & Women in Black)。

《黑衣人:全球追緝》預告片截圖。這則預告可謂把影片有意思的點都透了——外星交通工具、外星武器、外星萌寵,以及探員M(左)和探員H
實際上,影片《黑衣人:全球追緝》裡,這幾段看似非常女權主義的對話,埋藏着一個三俗梗,“黑衣女人”(Women in Black)的首字母縮寫“W.I.B.”,在英美俚語裡除了指代大麻,還有一些更重口味的含義。這或許就是幾十年來黑衣人系列電影及動漫一直保持的調調——後現代結構與無厘頭。
說到無厘頭,本片強行讓倫敦的車站用漢語國語報站名,讓黃渤的臉投射在大螢幕上,差點讓我以為《黑衣人》系列要和《瘋狂的外星人》關聯了,好在這種“臣服于資本爸爸”的尴尬橋段“适可而止”,外加本片本來就無所不在的無厘頭,倒也顯得不算過于突兀。
無疑,觀看《黑衣人:全球追緝》的過程是相當歡樂的,作為第四部“黑衣人”系列電影,同時肩負着重新開機“黑衣人IP”的使命,本片從完成度上說還算不錯。不過,在6月11日由“盜夢觀影團”組織的超前點映之後,一些豆瓣網友的評論也能看出,對于新片主打CP與萌寵牌,他們并非全都買賬。
豆瓣上一些影迷的短評
這就值得探讨一番,“黑衣人”這個IP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Aircel時期,《黑衣人》漫畫封面
1990年,《黑衣人》漫畫在Aircel上連載了三期,随後1991年Malibu收購了Aircel,重新發行了三期。1994年漫威收購了Malibu,《黑衣人》在漫畫的角度上的說被“雪藏”了起來。直到1997年,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黑衣人》大賣,這個IP方才大紅大紫起來,漫威順勢推出了三個獨冊漫畫。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2002年上映的《黑衣人2》是該IP氣勢的頂點,亦是該IP的轉折點。
《黑衣人2》劇照,探員K(左)與探員J
暫時不算上第四部《黑衣人》,《黑衣人2》是前三部裡口碑和評分最差的一部,引用當年《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便能從一個側面了解,“黑衣人”系列的核心到底是什麼,該報是這麼寫的:上一部《黑衣人》取得巨大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有趣,部分是因為它超出期待值。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而在《黑衣人2》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黑衣人》劇照
是的,1997年《黑衣人》的成功就在于,當時的觀衆以為自己會看到一部科幻片,但進了影院卻驚喜地發現自己看到一部完全無視科學嚴謹性,打破好萊塢科幻題材許多條條框框的怪誕片。
而2002年的《黑衣人2》或許太在意前作上映時一些諸如“空洞、虛無、無聊”之類的負面評論,試圖在荒誕之外,添加所謂的“腦洞”,結果适得其反。
從這個角度說,2012年上映的《黑衣人3》仍然踩着《黑衣人2》的步點,而2019年上映的《黑衣人4》,在筆者看來,終于重回1997年第一部《黑衣人》的正軌。
1997年的《黑衣人》裡,探員J(威爾·史密斯 飾)誤打誤撞當上了黑衣人,逐漸和資深探員K(湯米·李·瓊斯 飾)發展出親密的同侪友誼。
導演F.加裡·格雷(中)與克裡斯·海姆斯沃斯、泰莎·湯普森在《黑衣人4》片場
相類似的,《黑衣人:全球追緝》裡,愣頭青的探員M也逐漸與業界傳奇探員H成為一對好搭檔。相似的叙事,就連探員K和探員H的風流韻事都幾乎是一種複刻。
從某種角度上說,若不是克裡斯·海姆斯沃斯和泰莎·湯普森的賣力表演,這部新片幾乎鐵定是要崩掉的。海姆斯沃斯在全片大部分時間裡呈現出與《皇家酒店謀殺案》(2018)相似的瘋癫狀态,但到了片尾的一處“謎底揭曉”,這種近乎周伯通式的表演有了十分合理化的解釋。
《黑衣人4》劇照
在早期的漫畫裡,黑衣人組織的目的是要控制地球,他們為了不讓普通人知道外星人的存在,是直接通過殺掉目擊者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當然也會用到記憶消除棒),是以這個“黑”可以說是“黑暗”,但1997年電影《黑衣人》最大的改動就在于黑衣人組織的目的改變了,他們隻是維持地球與銀河系秩序的秘密組織,他們對于證人的處理方式也變得“人道”起來,通過記憶消除棒來解決問題(當然也會囔着要殺掉證人),是以這個“黑”就成了“黑色幽默”。
《黑衣人4》劇照,外星人小兵
1997年電影《黑衣人》最終形塑了這個IP的基底,也創造了屬于這個IP的幾個梗——奇奇怪怪的外星人、層出不窮的武器、黑衣人内的無間道以及記憶消除棒的關鍵作用。在這一點上,《黑衣人2》和《黑衣人3》都部分偏離了《黑衣人》,而《黑衣人4》在重新開機之時,強化了這類的迷影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