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

無論在哪個年齡段,我們都需要運動——年輕人運動多是鍛煉體能,提高身體各方面的能力;而中老年人運動則多是保持體能,減緩器官衰退速度。

不過,中老年人由于關節的衰退,再加上一些慢性疾病纏身,能選擇的運動比較有限,因而走路成為很多人的偏好,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将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1

堅持走路,能幫助對抗疾病

據統計,每天堅持走路40分鐘-1小時的人,比起不活動的人,壽命可以提高20%,同時減少老年病的發生。

具體的好處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防控三高

走路,不管是對于三高的預防,還是已有三高問題的控制和改善,都是有利手段。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

人在走路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肌肉力量,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管的彈性,血液流動順暢,對血管壁的壓力也會相應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壓症狀。

研究表明,每天走6000步對降血脂有很大影響,能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質的運轉、分解和排洩,能相應的預防高血脂、脂肪肝等;

人在走路的時候還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代謝也就會得到改善。研究表明,一星期堅持3天,每天在30分鐘内步行3公裡,糖尿病的發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堅持4天,可降低33%;每周5天,則能降低42%。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

2

保護關節,預防骨質疏松

走路能讓骨骼更合理地支撐身體重量,進而減少骨骼内礦物質的流失,預防、改善骨質疏松。此外,與跑步相比,走路不僅對關節的壓力小,而且還能延緩關節功能的衰退。

另外,一項研究發現,患膝關節炎的老年人每天步行3000步,有助于促進内啡肽的分泌,緩解骨關節疼痛,增加身體靈活度。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

3

鍛煉大腦,防癡呆

國外一項研究對2257名71~93歲的夏威夷老年人進行長達8年的跟蹤,發現每天走路低于400米的老人家,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比每天行走3200米的老人高80%!

因為步行不僅可以增加大腦體積,也會讓記憶力出現問題的幾率降低50%。

走路是“天然良藥”,但走多少、怎麼走需注意

4

增強免疫,抵禦癌症

走路可增強免疫力,改善内分泌,調節激素水準,在防癌、抗癌方面作用突出。

*美國《讀者文摘》刊文,每天飯後散步半小時,胰腺癌發病率會降低50%;

*法國一項涉及400萬女性的研究顯示,任何年齡段的女性堅持每天快走1小時都能使患乳腺癌風險降12%;

*美國加州大學對1455名前列腺癌患者長期随訪發現,每周隻需快走3小時,癌症惡化程度比不運動的人降低57%。

走路雖好,但是不注意這幾點,也可能走出一身病!

走路的6大注意事項

6分鐘測試法

你的心髒、膝蓋能不能适應行走運動,可以試試“6分鐘測試法”。

在100米的平直路上來回走,以自己比較舒服的速度走上6分鐘,然後大概估計一下行走距離:

低于300米——很差,不建議采用行走運動;

300~374.9米——建議從慢步走開始;

375~449.5米——滿足條件;

450米以上——較好,可以通過行走運動獲得提高。

控制步數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于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是以每天6000步,對健康群體來說,是走路相對健康的步數!

具體可以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加減。

控制步速

走路的步速因人而異,慢步走(每分鐘約70~90步)、中速走(每分鐘90~120步)、快步走(每分鐘120~140步)、極快速走(每分鐘140步以上)。

就自我感覺而言,最低有效強度為微出汗、有點喘,但不影響說話。中等強度是内衣有些濕的出汗、喘氣,說話連貫性受影響。大強度是大汗淋漓、不想講話。

中老年人或者本身有慢性疾病的,則以中低強度為主。

一氣呵成

有些人說自己每天都在運動,上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加起來可能就有幾千步。

但最好的走路非“零敲碎打”、走走停停,而是一氣合成,走夠30-40分鐘。

5

下午最合适

大量資料證明,在早晨和上午,心血管事件(心梗、心絞痛等)的發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時間段更高。是以,早晨和上午,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者更不宜過度鍛煉,要把握好度。

晚上光線差,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損傷。

而下午4-5點,人的體能較好,運動能力更強,且不會影響晚上睡覺。

6

避免水泥地、柏油路

不是每條路都适合走路,理想場所應該是草地、土地,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否則容易對膝蓋和腳踝造成較大的沖擊。

最後還要選擇一雙合腳、輕便、防滑的運動鞋!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項,其實不同的人群能采用不同的走法,效果翻倍:

走路方式因人而異

走路,雖然每個人都會,但要想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需要加點技巧,并且不同的人群應采用不同的走路方式。

高血壓患者,前腳掌着地,挺起胸

高血壓患者走路,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可能會壓迫胸部,影響心髒功能。

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沖作用,要前腳掌先着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容易引起頭暈。

糖尿病,屈步走

屈步走的要領就是先向前邁出一大步,然後前腿彎曲,做成弓箭步的樣子,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堅持一兩秒鐘,然後再往前走換另一條腿。

隻要每天堅持這樣走上5~10分鐘,可以有效鍛煉大腿肌肉,而發達的肌肉就是“天然的控糖藥”,能幫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注意,此類人群最好在餐後1小時進行運動,以減輕餐後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

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該避開胰島素作用的時間,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腹部肥胖者,敲着走

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男性超過85厘米,就有可能面臨内髒脂肪超标的危險。

走路時捎帶手加些動作,比如敲帶脈(帶脈環繞在腰間,就像是我們的腰帶),能很好地幫助減腰圍。

頸椎病人,10點10分走

雙臂向上斜舉,就像表針指到“10點10分”的位置上,擡頭挺胸,進行行走鍛煉,每天堅持。有助于鍛煉肩部、頸部肌肉,緩解和預防頸椎疾患。

進行“10點10分”走時,應适當地降低行走速度,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更要保證動作的準确性,不要因為胳膊酸疼就松懈下來。

便秘人群,一字步

沿着一條直線走(即模特步),向左右兩側扭胯。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腸胃蠕動,能有效防治便秘。

一字步走法,運動量不用太大,500米就夠了。走時要注意動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扭傷腳踝,還可以配合順時針揉腹的動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改善便秘。

來源: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