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看了美國電影《失控的陪審團》,帶着懸疑色彩,過程驚心動魄,雖然有一些突兀的情節,但确實好看。
一名證券經紀人在兒子生日那天因槍擊事件死在公司。兩年後,死者遺孀控告槍支制造商維克斯堡,索取巨額賠償,律師洛爾代理此案,好像胸有成竹。
“别再相信律師可以左右一切的鬼話,現實情況是得陪審團者得天下”,這句台詞拉開了電影的序幕。
被告方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在外面展開霹靂手段,全面調查陪審團成員的背景,甚至騷擾、要挾陪審團成員。
與此同時,陪審團成員尼克的進場顯得似乎别有用心,他通過各種小手段,影響陪審團其他成員的情緒和想法。尼克既向被告方藍金索要一千萬元美金,也向原告方洛爾索要一千萬元美金,尼克聲稱可以操控陪審團,誰先給一千萬元就讓誰勝訴。
不過,相比之前看過的《十二怒漢》,《失控的陪審團》還是有差距的。
《失控的陪審團》在劇情上有不少漏洞,比如被告槍支公司聘請著名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希望能夠掌控陪審團,結果竟然出現藍金的手下對陪審團成員尼克的搭檔瑪麗暴力行兇。如果像這樣毫無底線地行兇,尼克和瑪麗不可能活到電影結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反轉。邏輯不夠,就用突然的轉折來湊,這樣的情節設定,顯然不太明智。
而《十二怒漢》集中在陪審團的讨論環節,娓娓道來,進而針鋒相對,在封閉的空間展現言語的沖突,程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交錯。
陪審團制度,是美國重要的司法制度,是美國司法民主化的具體表現。美國精英和群眾,都對政府保持警惕和不信任,時時刻刻防止政府權力過大。陪審團制度就是為了制約公權力,實作樸素的正義。
美國前總統傑弗遜曾說,陪審團制度在維護民主的作用上,比選舉權還要重要。
美國法院大範圍地傳召公民出任陪審員,普通人參與司法案件的審理,決定司法案件的有罪與否、勝訴敗訴。
法律是專業的,同時也是從群眾之中産生的。群眾的樸素的正義感,應該說是非常珍貴的。陪審團制度,就是相信群眾的樸素的正義感。想到中國國内有些案件,比如一些疑似正當防衛案、許霆取款案、大量仿真槍案,為什麼争議特别大,就是因為司法機關的處理思路和群眾的樸素的正義感産生強烈的沖突。
陪審團制度經曆了這麼多年,弊端也越來越顯現出來。群眾是容易被操控的,這點在《失控的陪審團》展現地淋漓盡緻。
被告方陪審團篩選顧問藍金在使用技術、心理學、暴力等手段影響陪審團,最後迫不得已支付了1500萬美元“收買”尼克,毫無疑問都是在實施違法甚至犯罪行為。
尼克在一開始就精心謀劃如何影響陪審團,雖然他在電影最後說,他沒有收買陪審團,隻是防止被告方作弊,隻是讓陪審團成員循着良心作出正義的選擇。但是,尼克為了實作所謂的正義,已經涉嫌違法犯罪。
目的的正義,不能保證手段的正義。而手段的不正義,也往往使目的離題萬裡。
這部電影令人感到别扭的地方就在于此,陪審團成員尼克等人是為了正義,但他們追求的正義就一定是“正義”嗎?兇手開槍殺人,槍有罪嗎,槍支制造商維克斯堡有罪嗎,這顯然是極具争議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電影最後簡單粗暴地判決,讓槍支制造商維克斯堡支付巨額賠償,群眾是爽了,但這結果就是正義嗎?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被操控的正義,就是多數人的暴政。電影最後落入俗套,并沒有進一步的探讨,也就遠不及《十二怒漢》。(完)
藍天彬律師
江蘇法德東恒律師事務所律師,南京市律師協會刑事法律風險防控委員會委員,前政法記者,畢業于廈門大學,專注于研究公司人員、公職人員法律風險防控和刑事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