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資本論
警醒才是應有的态度。

日本制造在造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近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日本三菱菱電機公司自2017年6月起至今年10月的這三年期間,該公司對歐洲車企出口了大量不合規的車載音響零部件,數量為335000餘件。歐洲從2017年6月開始實施了無線電裝置的新規,三菱電機這批零件并未達到新規标準,是以屬于不合規産品。但三菱電機公司不僅瞞報稱産品合規,還僞造了相關檔案。而在當地機構對産品進行檢驗時,三菱電機公司使用改裝後的産品通過測試,制造整批産品達标的假象。
日本三菱高管們又出來鞠躬道歉了,但外界對此似乎已經麻木。2016年4月20日,三菱首度承認為了“優化”測試成績,故意在輪胎設定負荷值時采取作弊手段,導緻最終成績與真實值相差5%-10%左右。事發當日下午3點-4點短短1小時時間内,三菱汽車股價暴跌約15%,市值瞬間蒸發66億美元。據悉,舉報三菱造假行為的正是其合作夥伴日産。
2017年11月24日,三菱再曝醜聞,三菱集團旗下的“三菱電線工業”和“菱伸銅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過去2年和1年裡僞造了數百萬件的産品資料,而采購了這些産品的企業則大多是飛機和轎車産業的,數量分别為229家和29家,其中更包括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的空中客車。
三菱(Mitsubish)不是一個單獨的公司,是由衆多的獨立公司組成的團體,其中大多數公司使用“三菱”這一名稱,但不會簡單地自稱“三菱”。三菱Kinyokai(也被稱為Friday Club,直譯為星期五俱樂部)的核心成員有28家,三菱的成員公司約有500家,名稱中有“三菱”的公司約有400家,另有數以百計的三菱公司名稱中沒有“三菱”。這些公司的商業活動是獨立進行的,甚至在很多領域彼此競争。
值得一提的是三菱重工。二戰中,三菱重工為日本軍方生産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遍布陸、海、空全領域,隻要有日軍的地方,就會有三菱重工生産的裝備。三菱重工的業務相當廣泛,涵蓋交通運輸裝置,武器、機床,核能裝置、航空航天裝置等産品的制造。但其最重要的産品還是軍品,因為它是日本最大的國防合約承包商,今天的三菱重工,承擔日本陸、海、空的裝備制造,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生産與研發體系。
在日本如此重要且知名的企業屢屢涉及造假,那麼其他日企呢?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日本企業頻頻被曝光造假、作弊,讓“日本制造”的“人設”崩塌。比如,創始于1933年的高田公司,鼎盛時期,高田的安全氣囊及安全帶業務在全球有着近20%的市場佔有率。2015年5月,高田首次承認安全氣囊存在隐患,并召回約3200萬台車輛。
此事震驚全球。截至2017,全球已經有至少18人因為高田氣囊的缺陷喪命,超過180人受傷,涉及高達1.2億台汽車。2017年6月,高田申請破産保護,其負債高達10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
再比如,2016年5月18日,鈴木也承認在測定油耗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他們把本應置于室外的測試放置于室内進行。舉報三菱的日産也好不到哪兒去。2016年9月18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對日産的工廠檢查時發現,他們居然用無相關資質的人員充當質檢員,于是勒令其休整。但“膽大包天”的日産卻将其視為“耳旁風”,并未作出更正。這一下可把日本政府氣壞了,立馬下令暫停日産6家涉事工廠的生産。
2017年10月8日,神戶制鋼承認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間,旗下工廠所生産的鋁、銅制品存在篡改材料資料等作假行為。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早于10年前就開始造假資料,且此行為已經經過高層上司許可,是公司系統性、實質性問題。神戶制鋼在全球鋼鐵公司中排行53位,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它年粗鋼産量可達725.9萬噸。
據悉全球約有200多家企業被神戶制鋼所坑,除了飛機、機車、空調外,像是包括特斯拉、福特、通用等汽車廠商也被殃及。10月10日至11日,神戶制鋼股價累計暴跌34%,市值縮水15億美元。另據報道,神戶制鋼還曾投标三峽工程,經檢驗産品未被選中。
不止這些,還有斯巴魯“質檢門”和裡程數造假、東麗輪胎篡改資料等,在2015年到2018年三年間,日本知名企業造假案例屢屢被曝光,再加上三菱電機的這次造假事件,以至于外界懷疑日本的“工匠精神”集體淪陷了,甚至幸災樂禍地認為中國企業或是以迎來機會。
理論上,A公司身陷造假醜聞,作為競争對手的B公司或許真的有機會趁虛而入。但談何容易?
公開資料顯示,從全球電機市場的競争格局來看,占主導地位的是幾家大型跨國企業,通用電氣(GE)、西門子(SIEMENS)、ABB、東芝三菱(TMEIC)等發達國家寡頭壟斷嚴重,價格大幅高于國内同類産品一倍以上。
國内電機呢?很遺憾,盡管我國驅動電機産業赢得了快速發展,但從與整車比對方面來看,國内電機技術還落後于國外5年左右,且大部分是中低端産品。落後于國外的主要原因是,國内電機用高速軸承、矽鋼片、IGBT等核心原材料及部件高度依賴進口,采購價格較為高企,成本下降較為困難。其次,國内電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弱,生産設施較為不足。據了解,目前國内大部分電機下線、控制器裝配、物流等仍以手工和半自動生産為主。
必須承認,盡管造假事件頻出,但日企的産品品質在全球範圍内也是一流。這也得益于日本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施的“品質救國”戰略。通過開展“産業合理化運動”,面向廣大企業積極倡導全面品質意識,并在國家戰略層面将産品品質更新放在與産業結構調整、貿易立國、貿易振興等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日本不斷通過立法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完整法律體系,對企業的品質行為形成了強有力的倒逼機制和外部限制。再次,還建立了品質認證系統,形成品質标準的引導機制。此外,多次教育體系改革,并建立了一系列職業政策立法,成功打造了一個以培養高技能“工匠”型人才隊伍為目标的職業教育體系。
直白點說,中國制造正在走日本制造當年“爬坡”之路,必須正視這個現實。動不動就吹噓,忽悠到最後傷害的還是中國制造本身。一個點的突出,并不能代表中國制造。想想,國人一邊罵着豐田減配,一邊加錢排隊買漢蘭達,就應該明白差距在哪兒。
比起部分過于樂觀的業内人士來說,監管層還是十分冷靜與客觀。
2015年,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某論壇上直言中國制造的五大問題:标準規範落後、粗制濫造、假冒僞劣屢見不鮮、服務體系缺失或者發育不全、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尚待規範健全。
2018年,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表示,中國雖然已經是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與制造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存在三大問題:産業結構不合理、産品附加價值不高、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
2020年9月,國家發改委産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中國由于工業化時間較短,是以盡管從規模上來說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體系,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主要有三大短闆,即産業基礎薄弱,産業鍊不完整,産業環境不佳。
簡單說,終端産品能否有競争力,要看整個産業鍊的提高,是基礎性且系統性的突破。日本企業造假,中國企業有機會,這種想法不錯,但實作很難。即便能夠抓住機會,警醒才是中國制造應有的态度。
【每日資本論】系今日頭條連續四年簽約作者。文章隻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