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作者:鳯無涯

《天堂回信》是由王君正導演,由老藝術家李丁、話劇表演藝術家石晨、話劇女演員肖雄主演的一部國産記錄片。該片于1992年上映,上映以來備受矚目,豆瓣評分高達9.1分,并且獲得第十三屆金雞獎、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等多項國際大獎的獎項與提名。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這部影片的劇情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樸實無華。

90年代的北京。小男孩晨晨的爸媽在國外工作,他平日與爺爺一起生活。爺爺幹了一輩子郵政工作,退休後與孫兒相依為命。一天,祖孫倆把一封收信人已經去世的信件系在風筝上放飛天空,爺爺告訴晨晨:他在天堂會收到的。不久,媽媽從國外回來了,她看不慣爺爺對晨晨的放任,于是每天給晨晨布置了英語、鋼琴等課程,原有的平靜不見了,爺爺搬回了自己的舊居。晨晨日夜思念爺爺,他恨透了什麼英語鋼琴,整天哭鬧不休,媽媽見此若有所思。爺爺的生日到了,晨晨與好夥伴琳琳送來生日賀卡祝福,爺爺帶他們外出放風筝,勞累一天後,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爺爺竟然永遠“睡”去了......

影片之中細膩的情感描述出了那個時代的留守兒童情感上的創傷,在樸實無華的劇情之下對于情感細節的描寫,是這部影片與觀衆産生共鳴,催人淚下的關鍵所在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在我看來,導演王君正老師想要傳遞的資訊就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進階的零食或者進口的玩具,而是最親愛的人的陪伴。我相信所有被爺爺奶奶帶大的觀衆都會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孩子的快樂很簡單,隻要可以在大人懷裡随意撒嬌任性,隻要有大人陪着。就足夠了。

影片的故事看似普通,實際上卻隐藏着極為厚重的情感描寫與教育意義,影片也表現出來親人之間的濃厚感情。《天堂回信》是90年代電影的情感教育代表作之一。以淳樸真實的筆調,描繪出了孩子與家人之間的親情,用真情打動了觀衆。

本文我将從叙事風格、時代背景、主題風格等五個方面來深度解析一下這部影片的獨特藝術魅力。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h1>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h1>

從影片的整體布局來看,對小主人公晨晨的性格與生活的展現,主要就是為了引起影片與觀衆之間的共鳴,同時,運用雙線并行的節奏,不但讓劇情更加飽滿,也讓觀衆産生了一定思考。

在我看來,導演正是通過這種雙線并行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孩子對不同教育的接受程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起觀衆的共鳴,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觀衆産生無限的思考。前者因為那個時代大部分的人基本上都經曆過爺爺奶奶的生活經曆,而後者,則是作為家長的觀衆的真實寫照。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接來下我就将分為“主線”與“副線”兩條不同的線索來精度解析。

第一、故事的主線:晨晨與爺爺的關系不單單是爺孫兒, 更是平等相處的朋友。

電影的一開始,就是爺爺帶着晨晨在公園之中放着風筝,因為爺爺有心髒病,而且年紀大了,已經不能夠長時間運動,陪晨晨玩一會兒就需要休息一會兒,每次休息都會坐在小三輪車上。而這個時候,晨晨就會以一種“老朋友”的身份說道:“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兒”。在休息之後,晨晨還會騎着小三輪車,帶着爺爺回家,而這時候,公園中的孤單老人總是羨慕不已。而回家後的晨晨,還會幫爺爺穿針,爺爺洗衣服的時候,晨晨會在廚房,站在凳子上,把事情做完之後。晨晨就與爺爺一起坐坐下來看《一休》。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種建立在血緣關系之上,并且産生的跨越年齡的忘年之交,才是晨晨與爺爺之間感情如此隻好的關鍵。同時,那個時代的爺爺奶奶與孫子之間基本上都這樣的相處方式,而現在很多觀衆在觀影之時,就會情不由己的想起爺爺奶奶,

在我看來,這樣的叙事結構不但很好的為後期的媽媽的回歸,母子之間的隔閡做了鋪墊,更是深層次的激發了觀衆腦海之中那遙遠的回憶,進而激發觀衆的淚點。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第二、故事的副線,媽媽的回歸,家長的視角,自诩給了孩子最好的。

晨晨與媽媽的感情從表面上看是與爺爺之間的反差,但是其本質上是在影射現實社會。家長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并且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要求孩子做這做那。最後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

媽媽回國之後,媽媽覺得爺爺對晨晨太過于放縱了,不喜歡晨晨的“老朋友”荷蘭豬,更不喜歡讓這個小動物上桌吃飯,看着晨晨吃完飯舔盤子也覺得不對。于是自作主張的把晨晨的玩具全部丢掉,随後因為不小心,導緻晨晨的老朋友荷蘭豬掉下樓被摔死。導緻晨晨非常的傷心。

而且媽媽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給了晨晨,讓晨晨去學習鋼琴、學習英語,她從來沒有問過晨晨想要的是什麼,晨晨是不是喜歡。導緻母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好在在荷蘭豬的事故之後,媽媽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不在強迫性給晨晨灌輸知識,而是與爺爺一樣,言傳身教!

在我看來,導演之是以設定這樣的劇情,其實就是在影射當代的父母,從來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隻是一味的想要把孩子教育成心目中的好孩子。最後導緻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孩子越來越叛逆。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故事之中,晨晨自從媽媽回來之後,不止一次的發生了争吵,其實這樣的情況正是是無數真實案例的濃縮。導演正是用這樣的真實的案例,一方面影射了現實,而另一方面則在一定程度之上引發了觀衆的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與孩子和平相處?

首先:家長需要意識到一個問題,言傳身教大于強迫灌輸,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隻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自然而然會學會。沒必要去強行創作一個心目中的好孩子。這一點在影片之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比如晨晨在吃完飯之後,還要把盤子在舔一次,可能在媽媽的眼中,這樣太過于寒顫,但是這難道不是一種節約糧食的展現嗎?而這種意識,爺爺從未教過晨晨,隻是晨晨看着爺爺這樣做,他也這樣做而已。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其次,對于家長而言,切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揮孩子,而是應該以朋友的形式與孩子相處,互相尊重,告訴孩子我們是平等的。大部分的家中都如影片之中剛回國的媽媽一樣,用自己過去的經驗去教導打壓孩子,想要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孩子,但總是适得其反,讓孩子越來越叛逆,二者之中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正确的教導方式應該如影片之中爺爺與晨晨之間的關系一樣。互相尊重,以朋友的身份相處。這樣,晨晨也很懂事、會照顧爺爺,有愛心,知道節約等等優良的品質。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最後,在于孩子的交流之中,一定要平緩的與孩子溝通,切忌不要嚴詞以對。在我看來,最後晨晨之是以會與媽媽和好,一方面是因為爺爺的離世,媽媽成為了晨晨唯一的依靠。但是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後來媽媽學會了尊重晨晨的選擇,同時,媽媽與晨晨之間的溝通都變得很有耐心。是以晨晨願意聽媽媽的話了。

爺爺說:給孩子一點時間,你要有耐心,畢竟晨晨還小

在我看來,不是晨晨年紀小才需要耐心,而是與孩子之間交流,一定要有耐心,平複情緒之後在好好的溝通。不管孩子的年紀,都可以溝通,得到對方真實的想法。彼此之間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h1>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h1>

《天堂回信》是90年代的作品,運用了90年代的背景,說到時代背景的運用,這部影片堪比“教科書”,縱觀全篇,導演對于時代的描述不可謂不精妙,九十年代初;老北京城獨有的味道,紅牆綠瓦之下是永遠正南正北的胡同巷子,路邊林立的樹木,滿大街的自行車車水馬龍。一切的一切标志着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

影片正是通過了這樣精妙絕倫的對于時代的細節描寫,把樸實無華卻又催人淚下的爺孫情傳遞給觀衆,呈現出完美的視覺效果的同時,引發觀衆的共鳴,讓影片變得催人淚下。接下來,我将從兩個方面深刻的描述出時代背景下的引人入勝。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第一、一代人的回憶,風筝、存錢罐、聰明小一休,淳樸的描寫卻引發了所有80後、90後觀衆的共鳴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風筝”,風筝是貫穿整部劇情的存在,劇名之是以叫《天堂回信》的原因就是:

爺爺是老郵差,雖然退休了,但是偶爾也充當郵局的郵差,在一次給人送信的時候,發現信件的主人已經“離世”了,于是爺爺把信件綁在了風筝上,放上了藍天。晨晨問,為什麼把信放在風筝上?爺爺回答說,因為信的主人去了天堂,讓風筝帶着信件去找他的主人吧

藍天白雲下,小小的公園,公園之中的小道上伫立的老樹,在老樹外的空地之上,爺爺帶着孫子在放風筝。90年代,這樣的場景在老北京城的各個公園發生着。如此簡單的描寫,瞬間痛擊了觀衆的淚腺。這樣的一幕似曾相識。正是這樣的描寫,襯托出那個時代的純真,也為影片結尾晨晨放飛風筝給爺爺寫信做了完美的鋪墊。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其次,小豬存錢罐。小大人一樣的晨晨,因為爺爺年邁,而且身體不适。爸爸媽媽長期在國外,孩子一度忘記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的長相。問着爺爺,爺爺,爸爸媽媽長什麼樣?我像媽媽還是像爸爸?

爺爺給孩子的零花錢,孩子舍不得用,用一個小小的小豬存錢罐,一分一毛的存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時間裡,爺爺,忙碌着,我也忙碌着,幫助爺爺把事情做完後,與爺爺一起坐下來,一起看着&lt;聰明小一休&gt;。

這樣的細節描寫,有沒有打動到你?生在九十年代,或者80年代的孩子,這一幕是否似曾相識?仔細想想,曾經的自己不是跟晨晨一樣嗎?這這一刻,觀衆與影片早已不分彼此。讓影片與觀衆産生如此的律動,導演堪稱無雙鬼才!

在我看來,導演對時代的精妙描寫,正好全方面無死角的打動着每一個觀衆,所有的道具,場景的描述都是如此的簡單,沒有長鏡頭的唯美,沒有廣角鏡頭下的宏大場景,隻是在普普通通的寫着一段故事,記錄着那個時代的純真,但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描寫,才是最動人心的。沒有煽情的語言,隻有樸質的真情,直戳人心的感動。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h1>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h1>

雖然從現在的視角去看待“死亡”題材,已經屢見不鮮,但是在90年代初,“死亡”題材的兒童片,是極為罕見的,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就是以極為輕松的氛圍,真實的描寫的“死亡”的真谛,讓孩子正确的認識到了“死亡”的意義。

也許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這部影片的劇情已經不再是那麼具有教育意義,僅僅隻是一部催淚的“紀錄片”。但是在我看來,導演當時想要透過影片傳遞的,就是讓孩子正确的認識到“死亡”。是以導演通過了三段的細節性描寫,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死亡”的含義。接下來我将逐漸解析: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第一次:送信

有一次,郵局想要讓爺爺幫忙送一封信,爺爺身體不好,晨晨想要與爺爺一起去,到了電梯發現電梯停電了,而信件主人在十二樓,于是晨晨與爺爺爬了十二樓的樓梯,終于找到了信主的住址,但是卻發現找錯了。

晨晨安慰到爺爺說,沒事的,爺爺,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信的主人的。幾經波折,最後發現信件主人早已經離世。于是爺爺把信件挂在風筝上,将風筝放飛與天空之中。告訴晨晨,信的主人已經去了天堂,風筝可以把信帶到天堂去。

這是第一次對于“死亡”的描寫,晨晨對此感觸不深。在我看來,這一段的描寫不單單是為了與結尾鋪墊,更是為了讓晨晨初步意識到,人原來是會“逝去”的。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第二次:醫院之中

由于爺爺的身體一直不好,尤其是嚴重的時候,需要到醫院住院,每次爺爺住院修養好了之後,晨晨就會帶着所有的證件到醫院去接爺爺出院。

但是這次爺爺起了玩心,不管晨晨怎麼喊他,他都不回應,吓到晨晨急忙喊來醫生護士,并且哇哇大哭。爺爺意識到,這一次玩大了,于是想要哄好晨晨,回家之後,爺爺不管怎麼哄,都不起作用。

這個時候的晨晨已經意識到“死亡”,告訴爺爺,他不想讓爺爺死。爺爺隻好耐心的教導他:

人老了,都會是的,要是人不死,那人就會越來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住了,你要是想爺爺啊,就寫封信,爺爺能看到的。

這是導演第二次描寫“死亡”,用一個老頑童的視角,輕松诙諧的展示,而後面的解釋,也讓人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會死,影片正是通過輕松的叙述的方式展現出來。沉重的主題顯得不是那麼的深沉。在我看來,這一段不僅僅是為了後期爺爺的離世埋下伏筆。更是在教導孩子,“死亡的真谛”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第三次:爺爺的離世

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描寫手法,如此深沉的主題,她竟然可以以如此輕松的方式将其描述,本來爺爺的離世是一件極為悲傷的故事,但是導演将其安排在爺爺的生日之上。生日賀卡、在晨晨親手做的生日蛋糕旁邊,許許多多的蠟燭燃燒着,一切看起來如此和諧與美好,但是就是在如此美好的場景下,爺爺安詳的離世!

在我看來,這已經不單單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部偉大的教育片,除了家長對孩子的正确教育之外,這更是一部讓人“初懂生死”的絕佳影片,沒有那些華麗的台詞,也沒有煽情的語言,隻有極為樸素的對情感的描寫,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可以讓對善惡懵懂的孩子,第一次了解了離别!

深解《天堂回信》的魅力:回憶中的風筝,是一個時代的純真01、叙事風格——雙線并行的節奏,讓人物關系更加立體,引發觀衆的共鳴與思考02、時代背景——紅牆綠瓦下,一代人的回憶,簡單的故事蘊含大的哲理,讓影片的深度再一次得到升華03、主題風格——90年代罕見的“死亡題材”,以輕松的氛圍來完美诠釋了沉重的主題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的情節雖然很簡單,隻是講述了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對爺爺産生依賴之情。但是卻真摯的描寫了當代留守兒童的感情創傷。而且劇情通過極度具有代入感的描寫,讓我們每一個觀衆在觀影的同時感受到一波“回憶殺”。

時光匆匆,歲月流轉,你生命之中,那個對你影響最大的那個人還在嗎?他對你的一生有着什麼樣的影響呢?珍惜那彌足珍貴的親情吧。須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本文通過叙事風格、時代背景、主題呈現三個角度,由淺入深,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本片獨有的魅力,深度的解析了這部國産紀錄片之是以高達9.1分評分的價值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