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原因,常年奔波在外。人常說陝西人沒什麼出息,出門就得一碗面。是的,一個吃習慣了面食的人,又何以用米飯填報肚子。
中國10大面食,每次看類似的文章,浙江總是陽春面,武漢熱幹面,蘭州牛肉面~如此而已,陝西的面每次不同的文章都是不一樣的描述,熟悉的人知道陝西的褲帶面、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面,戶縣軟面,就連臊子面也有武功旗花面,擺湯面~這麼多的面食,眼花缭亂,到底哪個才能代表陝西?其實哪一樣都能代表陝西,哪一樣又不能代表陝西~
近年我許多鄉村題材的小說此起彼伏,近代來的陳忠實,賈平凹,路遙,三大巨頭最突出。可是看習慣了黃土高坡,聽習慣了西安近郊的白鹿原的故事,滿滿的黃土夾雜着曆史的沉澱,其他地區的故事總感覺單薄了些。
浮躁的21世紀,社會發展的速度超越了我們對自我認知的腳步,一前一後的發展拉扯并且撕裂了我們每個人沉澱的模樣。最後陸陸續續的到過許多地方,陝西人的撕裂程度是最低的。我沒有深刻的研究過為何陝西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下,能相較于其他區域有所收斂和堅守。曆史的積澱,憨厚和耿直的沒有圓潤,沒有輕巧,若隐若現的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憨實。
周人以岐山為中心的自我比拟成了最早中國的記載,渭水和泾河交彙處的水的顔色有了泾渭分明的堅持。搞不清楚陝西人何以夜郎自大的豪邁,那些時不時就顯現無餘的傳統與笨拙。
突然有感,随手一寫,願他日還有興緻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