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中中
看完周日的奧運會閉幕式,這屆奧運會就結束了。像我這樣的奧運期間限定“體育迷”,大家下一屆巴黎見啦。
千言萬語化為一句,TOKYO 2020,再也不見。
再算上前段時間話題度拉滿的歐洲杯,今年似乎是個難得的體育大年。但想必部分人已經發現,我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很多時候并非出于對體育本身的熱愛,反而更像是一種“看熱鬧”的心态。
想要驗證這點很簡單,想想看,你能數出五部以上全民皆知的體育題材電影嗎?反正我不可以。
不搜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目前中國内地票房排行榜上的前五十名 ,沒有任何一部體育電影上榜。
硬要拉關系的話,“賽車題材”的《速度與激情8》排15。但是真有人把它當體育電影看嗎?
8月3日,國務院剛釋出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年—2025年)》提到,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按理來說面臨“全民體育”時代不算很遠,但為什麼體育電影不受歡迎?
需要明确一點,熱愛運動不等于熱愛體育電影,不能把體育迷和體育電影迷簡單地畫上等号。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想要把體育迷變成體育題材電影的潛在閱聽人,難度極大。
“懂體育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不懂體育。”去年把故事聚焦于中國女排的《奪冠》,就是這句話的現成例子。最後《奪冠》不如人意的成績,也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是以,你給《奪冠》打幾分?
有很多人批評《奪冠》的時候會提及一點,它的問題出自“過度藝術加工”,卻打着複原真實曆史事件的招牌,難免有挂羊頭賣狗肉之嫌。
同樣在“藝術加工”上翻車的體育電影,還有2017年上映的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
《絕殺慕尼黑》講的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絕殺的故事。那場比賽,前蘇聯以51:50的比分,擊敗在奧運會上從未敗過的美國隊,首次獲得奧運會金牌。
我個人其實也挺喜歡《絕殺慕尼黑》,畢竟能把套路拍得如此熱血沸騰,也是一種本領。
被诟病最深的是電影中的一個高光角色,來自立陶宛的隊長保羅斯卡斯。在電影裡,他被設定成了一個一心想叛逃的“二五仔”形象。他在決賽前已經聯系好了外逃的幫手,到了最後關頭才良心發現,回到了球隊。
現實中的保羅斯卡斯從來沒有叛逃之心,還是個愛國積極分子。而電影裡很多狗血離奇的劇情設定都和現實相去甚遠,單純是為了故意制造沖突沖突加強可觀性。 是以原型人物的家屬們在電影上映後表示強烈反對,一度把片方告上法庭。
盡管如此,對于純粹的影迷來說,它還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電影。畢竟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藝術加工”本來就是必要的改動。
虛拟創作的體育電影故事同樣也動人,比如我最喜歡的《百萬美元寶貝》。
體育電影中,體育元素隻是表象,核心在于主角如何解決生活中面臨的難題,然後實作一個完整的自我救贖和理想升華。
上一部在國内爆紅的體育電影,應該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國際教練教育委員會副主席鐘秉樞教授曾經分析過它,“以往影片在寫小人物如何成為明星時,沒有從人性角度去揭示幕後故事。實際上我們有太多的冠軍,比如王軍霞和影片中的吉塔一樣來自社會草根階層。影片呈現出來的是普通人成為冠軍的成長經曆,以及一個普通人成為冠軍的回味和體驗”。
體育精神,亦是人性本能。 / 《摔跤吧!爸爸》
人們想知道這些人為什麼成為了冠軍,但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是如何成為冠軍的。體育電影從來不缺乏精彩的現實素材,關鍵是如何從人性出發把故事講好。
希望以後我們在談論一部成功的體育電影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體育,還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