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對于惠棟在易學方面的研究,吳雁南等主編的《中國經學史》中也有如下的評價:“惠棟以善治《易》學著稱,其治《易》雖有家學淵源,但方法與其父各異。惠士奇尚能發表自己見解,而惠棟的《易》學主旨在于鈎稽考證漢儒各家《易》說,對鄭玄、虞翻、荀爽、京房等治《易》諸說,一一采集,為之疏通證明。他很推崇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為該書尚能儲存孔子《易傳》微言大義之概略。《周易述》是他精研三十年,于五十歲後所作,是其《易》學代表作。”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惠棟撰《周易述》二十三卷,清乾隆二十五年雅雨堂刻本

關于惠棟研究易學的具體方法,後世大多将其概括為“尊古崇漢”。因為惠棟認為,從曆史上留下來的經學論述,隻有漢代的最為可信。為什麼要本持這樣的研究方法呢?惠棟在《九經古義述首》中說:“漢人通經有家法,故有五經師;訓诂之學 ,皆由師所口授,其後乃著竹帛。是以漢經師之說,立于學官,與經并行。五經出于屋壁,多古言古字,非經師不能辨。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是故乃知古訓不可改也,經師不可廢也。”

惠棟認為,漢代經學家因為有家法相傳,而後他們的觀念被稱為了“官學”,并且當時有些經師為了避秦火,把一些經書藏在了牆壁内,到了漢代,這些所藏之書被發掘了出來,但因為原來的經書是用古字所書寫,大多數人不認得,而隻有真正的經師才能辨識,是以經過他們辨識出的經書乃是真正的經典所在,故而惠棟最為相信漢代經師的解經觀念。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惠棟撰《九經古義述首》清乾隆三十八年 曆城周氏竹西書屋據益都李文藻刻版重編印《貸園叢書》初集本

對于惠棟在易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梁啟超也同樣給予了肯定,他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評價說:“惠定宇所著書,曰《周易述》二十一卷,《易漢學》七卷,《易例》二卷。其《九經古義》中關于《易》者亦不少。定宇的見解是,愈古愈好,凡漢人的話都對,凡漢以後人的話都不對。然則漢人的《易》說一部無存,怎麼辦呢?幸而有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内中征引許多漢儒各家遺說。定宇把他們都搜集起來,爬梳整理一番,用的勞力真不小。我們讀這幾部書,才知道漢人《易》學的内容如何。這便是惠氏在學界一大成績,然成績亦止于此而已。”

梁啟超在這裡首先肯定了惠棟在整理古代易學文獻上所做出的成就,而後他又加了個尾巴,因為梁認為惠棟的成就也不過就是如此。為什麼這樣說呢?梁啟超接着論述到:“漢儒講的什麼‘互體’,什麼‘卦變’,什麼‘半象’、‘兩象’,什麼‘納甲’、‘納音’、‘爻辰’,什麼‘卦氣六日七分’,依我們看來,都是當時燕齊方士矯誣之說,和陳、邵《太極》、《先天》等圖沒有什麼分别。王輔嗣把他們廓清辭辟,一點都不冤枉。定宇輩因為出自漢人,便認做寶貝,不過盲從罷了。”

梁啟超認為,漢代經學家對《易經》的研究也有很多問題在,梁認為有些研究方法也跟陳抟、邵雍等所做出的《太極圖》、《先天圖》一樣,都是臆造之物,而惠棟則認為這些觀念因為是出自漢人,是以他就一律盲從。對于惠棟的這種治經方法,梁啟超認為是個大毛病:“而且定宇還有一個大毛病,是不知家法。同為漢儒,而傳受淵源不同,彼此沖突的地友善不少。定宇統而名之曰‘漢學’,好像漢人隻有此學,又好像漢人個個都是此學,這便大錯了。定宇說的不過東漢末年鄭康成、荀慈明、虞仲翔等幾個人之學,頂多可以代表一兩派,而且各人所代表的派也不能相通。惠氏凡漢皆好的主張,隻怕漢儒裡頭先自打起架來,他已無法和解了。”

梁啟超對惠棟的這些批評究竟對不對呢?至少李開認為梁的評語帶有片面性,他在《惠棟評傳》中說:“其實,爻辰、納甲、升降、世應、六日七分等,都不過是漢儒言易理為曆法的一些不同的中介形态,惠棟一一加以考釋辨明,是功而非過。惠棟也有偏袒漢儒之失,但總的看是尋找文獻資料,憑證據說話,不能不說是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梁啟超對吳學的評述是有片面性的。”

且不管梁啟超的評價是否片面,但在這裡需要探究的是:惠棟為什麼要強調“凡漢皆對”?對于這一點,可由他對宋儒所造納甲圖進行的批判來予以說明:“棟案,宋人所造納甲圖,與先天相似,蔡季通(按:蔡元定,1135~1198,南宋理學家,朱熹弟子)遂謂先天圖與《參同契》合,殊不知納甲之法: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别無所謂乾南坤北,離東坎西者,道家所載乾坤方位,亦與先天同,而以合之參同契,是不知易,并不知有《參同》者也。孟後世道家亦非漢時之舊,漢學之亡,不獨經術矣。”(《易漢學》)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惠棟增補《鄭氏周易》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德州盧氏刻雅雨堂藏書本,書牌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惠棟增補《鄭氏周易》三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德州盧氏刻雅雨堂藏書本,卷首

惠棟強調,即使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來說,宋代的道家已經跟漢代的道家有了很大的差別,為此惠棟強調:“後世道家之說,托為伏羲而加之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學者不鳴鼓而攻,必非聖人之徒也。”

由這些觀念可知,惠棟強調漢學,其重要的目的是防止宋儒把佛家和道家的觀念引入儒學之中,是以李開給出了這樣的結論:“惠棟是恪守顧炎武而深刻把握儒學本質的,旨在築起一道防線,防止宋學侵蝕儒學、漢學壁壘,為捍衛儒學而築,不是很清楚嗎?”

惠棟強調漢代經學的純正性,這才使得他所開創的學術派别被稱之為“漢學”。其實梁啟超的學術思想跟惠棟沒有本質的差別,因為梁受到其師康有為的思想,他也研究經學,隻是康、梁的經學屬于今文經學,而惠棟的漢學則是古文經學。可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梁啟超對惠棟的學術成就并未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蕭客弟子江藩著《漢學師承記》,推棟為斯學正統。實則棟未能完全代表一代之學術,不過門戶壁壘,由彼而立耳。惠氏之學,以博聞強記為入門,經尊古守家法為究竟。”

惠棟墓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香雪海香雪村。到蘇州之前,我已經把尋訪名單發給了馬骥先生,他事先幫我做了相應的了解,更為重要者,他在每一個尋訪點都通過關系找到了知情人,這給我的尋訪帶來了便利也節約了時間。

驅車先到鎮上,馬兄的朋友先去找自己熟悉香雪海的部下,此女士帶大家到鎮政府,找到了鎮政府文物部門的人。來之前馬兄還不放心,又通過蘇州市文物局找了另一路關系也趕到了鎮上,兩撥人幾層關系共同到齊,而後一并驅車進村。将這幾輛車停在了村口,之後步行穿入村中。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文保牌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墓碑

剛剛走進村内,就在一個小路口右轉,轉到了本村的村邊,在某戶人家的側牆外,看到了惠棟墓,墓碑是民國十五年李根源所題。馬兄在車上還裝着李根源的《吳中訪古記》,上面寫明了當年李根源找到惠棟墓時如何地費周折。李找到惠棟墓後,特意在此立了一塊碑,這才讓我等後來人尋找惠棟墓有了許多的便利。想一想,真是感謝這位前賢。然而他所記載的地點和名稱于今變化很大,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使得今天在打聽惠棟墓時,依然少有人知,而到我輩前來尋訪之時,依然要托層層關系。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兩側的望柱乃是當年的舊物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墓碑上有惠棟五世孫及六世孫的姓名

惠棟的墓丘為半坡形,墓碑的兩側立着兩根望柱仍是古物,墓的側面有一條窄窄的溪流,裡面的清水仍在流淌。如此的自然美景引起了我的不斷誇贊,但帶路的朋友卻說:這種潺潺流水在本地并不缺少。可能自然的小溪不值得如此誇贊,但是看到惠棟墓,還是令我有些激動,畢竟惠棟是中國學術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站在他的墓前,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墓丘形式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墓前的小溪

惠棟墓在香雪村的村邊,随着村的擴建,墓已處在一戶人家的牆外,我留意了這家的門牌号,此門牌較特殊,在“146号”阿拉伯數字的兩邊分别寫着“香雪村”、“仉巷村”。我不知道怎樣讀懂,我猜想香雪海是一個大村,而仉巷村是其中的一個小自然村落。問了當地的向導,他用濃重的當地口音給我解釋了一番,我一個字也沒聽懂,我用眼光向馬兄求助,他沖着我雙手一張,嘴一撇,言外之意是自己也聽不大懂。

惠棟:三代治易,吳派之祖(下)韋力撰

最近一戶人家的門牌号

且不管門牌号究竟是怎樣的讀法,但惠棟墓在這裡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真希望本村能夠多立一些标牌,以便讓更多的朝聖者能夠順利找到這位大師的長眠之地,否則至少在我輩的記憶中,香雪海主要是幾十年前一個著名冰箱的品牌,雖然這個著名的品牌已經銷聲匿迹,但惠棟之名卻是中國經學史上不可或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