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洪、文開、四十二戶、太拔、化孫族譜

文開、三洪、四十二戶張氏族譜

小八郎、三洪、啟源祖源探究

(一)、三十郎公支德龍與修譜

(二)、五華才祿公次子洪慶公後裔

(三)、《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

(四)、更改後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

(五)、《竹園頭張氏曆代直系先祖世系圖(舊譜)——譜例》

(六)、清河張氏宗族譜序

(七)、文開支系與天師支系

(八)、德龍公、小八郎、三洪世系對照

(九)、結合晁、資系及吳地等譜

(十)、嘉應州四十二房祠譜

(十一)、太拔六十郎公張氏族譜

(十二)、化孫公張氏族譜

化孫公世系譜:(參考)

平遠河頭念二公張氏族譜

一、念二公是不是九齡後

二、念二公祖源上系的幾個版本:

1、以九齡為上系的版本:

2、以化孫為上系的版本:

3、以爵三為上系的版本:

4、以昆仲為上系的版本:

三、六一公與念三郎後之孝、悌、忠、信四房譜

四、小八郎上系簡介:

(三)營(榮)公之八子簡譜:

啟元、啟源、三洪祖源傳承

洪善、洪慶、洪恩祖源傳承:

大成社下啟元公祖源傳承:

湖背啟源公祖源傳承:

洪善、洪慶、洪恩公譜

大成社下啟元公譜

湖背啟源(元)公譜

洪善公譜系

洪慶公譜系

長樂開基一世祖洪恩公族譜

小八郎世系是:……晁公→鴻公→資公→營公五郎→小八郎公→十九郎公→念二、念八……

徏遷路線:浙江→潮州→南劍州→甯化→武平→神崗下

清河張氏,出自軒轅子青陽氏第五子揮公為弓正,主祀弧星,因而氏之,曆傳至殷世羅公,世居冀州河間府故城邑明德鄉。後裔衆多,枝繁葉茂,瓜瓞綿綿,各成桑梓。有因黃河決堤、生活所迫、躲避仇害等等因素,被迫遷居。縱觀曆史,數宋朝國勢最弱的了,建朝不久,先後遭到遼國、金國、蒙古國的入侵,百姓一路遷移,居無定所。特别是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嫔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幸免于難,被迫遷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後再遷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

由于戰争,百姓東躲西藏,到處尋找安身之地。甯化石壁,地勢險要,且有軍隊把守,是以湧進了大量的客家人安居,被稱為客家人的發源地,客家人的“搖籃”。有軍隊把守,也意味着是其他軍隊的主要攻擊對象,火線陣地。為了生存與發展,百姓們紛紛遷出甯化石壁。經過宋末、元朝,到明朝初期,局勢穩定,為填補戰争帶來的家史空白,許多客家人紛紛編修族譜,衍接世系。

甯化五郎公第五子三十郎公後裔德龍,生于1423年,殁於1498年。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前後,根據祖上傳下來的祖源資訊,修出族譜,流傳後世。有曰始修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2年~公元1423年),續修于明朝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譜序大意如下:按張氏之族,其來尚矣,自黃帝之子,國于青陽,次妃生般為弓正。是制矢,主祀弧星,封尹城,因以為氏。至殷湯王也,有張羅公,妣王氏之後,生修公。修公分入漁水,曆官二十五世,至嵩公,曆官漢晉累二十五世,至營公,建武二年過江而居。至肱公又二十五世矣。肱公之後有晁公,由潮州徏南劍州。晁公生鴻公,之後徏居甯化。以上英賢輩出曆官宋朝者比比。有曰五郎公者,生八男,其第五男遷于連城,生四子。其長曰大一郎公,徙居上杭,大一郎公又徙居程鄉義化豪居,今德龍則由豪居而分石井也……。

世系是:揮公→殷湯羅公(商朝)→修公→嵩公→營公→肱公→晁公→鴻公→五郎公→三十郎公→德龍公……

祖源線:江浙→潮州→南劍州→甯化……

修譜時間:1466年前後。

祖宗之諱昭穆之序親疏之别遠近之殊與夫分派之屬俱備于斯溯流窮源略詳條目有體嗣裔有辨曆代雖久開譜一覽炳若日星如燭炤所系甚重不可以不也前人既修之後人當續之冀族内子孫有能讀書明理者披閱此譜或越一世或越兩世未經修錄随即重修不然則世代子孫愈遠多難詢備錄故宜重修補其簡阙别為次序于後亦言張氏傳家之譜也所載雲爾

妣邱氏,生于南宋之世,卒于大元之間,生二子:大四郎、千八郎,居武平岩前盈塘裡。

十世祖考諱大四郎,仲二郎長子,居武平岩前盈塘裡,妣溫氏名四娘考妣生殁在大元之世,生一子才祿……。

于明朝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根據祖上傳下來的祖源世系,編修族譜。祖源世系是:仲二郎→大四郎→才祿,祖源地是福建武平盈塘裡。這也是後來洪恩公長子慎公中舉後托黃建寫洪恩行狀裡,明确的祖源地。這也是後來才祿公支系族譜無論怎改,祖源地依舊是記武平盈塘裡的原因。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初入仕途的洪慶公後裔張大綱,字立鄉,号衢波。在福建省德化縣任編修宗譜,在快樂堂重修永樂十三年族譜,永樂十三年譜序及世系如下:

世系是:仲二郎→大四郎→才祿……

祖源線:武平岩前盈塘裡

修譜世間:張大綱續修是1543年,之前在1415年已有迅興公按上祖資訊修譜。

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湯時發源之祖張羅公,原在冀州務城縣明徳鄉歸仁裡住,後子孫衆多,一祖張嵩公入北地住為汝南太守,中間移衢州等處住者各成桑梓……

張晁公生鴻公,鴻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後轉鄧地住,四公在甯化縣清平鄉長樂裡住,五公諱資在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住,後移甯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黃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甯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岩永福裡住,四公在漳州竹園頭住,(五公在連城縣南團水西住, )六公在連城縣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以遠祖繼世不知凡幾世矣!故難考其世代,亦難别其支派。但究原譜, 張五郎乃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甯化石壁者張仲二郎也,妣邱氏四娘,後徙居福建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生子大四郎,妣溫氏四娘,生子才祿,字勉學,号靜齋,大元時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 長曰洪善,次曰洪慶,三曰洪恩。洪恩公國朝洪武初年攜侄移來長樂縣大田洞容村住,即為長樂開基一世祖也。才祿公居址.墳茔悉在盈塘裡之處,還有糧田石種在彼,後撥張通. 張繼安父子看管祭掃。茲謹編錄以志不朽,尚冀之賢子肖孫以世繼世逐世編修毋墜,厥緒焉也。

張通系洪慶公之玄孫。證明為洪慶公後裔所修,并非參考德龍公譜,德龍公(1423年至1498年)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前後根據上祖資訊修譜,始修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2年~公元1423年),而大綱公之前,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羅貴公長子紀公之第三子迅興公已修譜,大綱公是在迅興公的基礎上續修。那時德龍公還沒有修譜。

世系是:羅→嵩→晁→鴻→資→五郎→仲二郎→大四郎→才祿公……。

祖源線:翼州歸仁裡→南劍州→中琴堡石寮坑→甯化石壁→後徙居福建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

修譜時間:1415、1543年,這次修譜是應該加了通、繼安資料。

大綱公之後才祿支系受到别支影響,于是更改了《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原序,添加了天師派的資料資訊,删除了五郎公出生在中琴堡石螺坑,五郎公葬黃竹洋等資料,後來洪恩公譜與啟元公四川譜相遇,從五郎至才祿就一模一樣了。

以下是更改後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湯時發源之祖張羅公,原在冀州務城縣明徳鄉歸仁裡住,後子孫衆多,一祖張嵩公入北地住為汝南太守,中間移衢州等處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諱士和為徐州刺史。一祖諱:良軒,漢高祖封萬戶二侯。一祖諱:耳,漢高帝封大将軍,有功封陳州節度史。一祖諱:霸,七歲通春秋,官至侍郎,其中 漢以來由唐至宋至元,由元至明繩蟄蟄中有一祖諱:強,為禦史大夫。一祖諱:虎,為幕州刺史。一祖諱:卓,為節度史。一祖諱:繩,為翰林學士。一祖諱:乾大遼時輔宗有功封大将軍。一祖諱:武節任尚書。一祖諱:道真得神仙之術,封信州龍虎山。一祖諱:墳,在南劍州将樂縣,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諱:在潮州鳳凰山,坐丙向壬,張晁公生鴻公,鴻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後轉鄧地住,(二公台州下裡水口住,三公樂和渡住,)四公在甯化縣清平鄉長樂裡住,五公諱資在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住,後移甯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黃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甯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岩永福裡住,四公在漳州竹園頭住,(五公在連城縣南團水西住, )六公在連城縣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更改後添加了天師派的資料資訊,如:“一祖諱:道真得神仙之術,封信州龍虎山。一祖諱:墳,在南劍州将樂縣,社杜陵封坐向丙”等等。在鴻公晁公前面添加了很多與德龍公記載不符的祖先名諱,這些正是啟元公後裔遷入四川後修出來的族譜裡面的遠祖。世系是:……依鼎→文開→有清→玉弼→榮楠→東錫→志明(仲二郎)→啟元(大四郎)。興甯永和大成社下啟元公,度大四郎,妣溫氏石氏,子明富、明德、明輔、明旺,分别字才祿、得祿、有祿、受祿。除明旺留守老家外,其他的兄弟或後裔各支遷入五華各地發展,各成桑梓。至清朝康熙年間(約公元1700年前後),響應朝廷号召,啟元公的後裔很多遷居渝川。其中有洪秀公後裔、洪恩公後裔等。遷入渝川各自開基繁衍生息,遍布渝川各地,各帶已修族外遷,數百年來下來,互無聯系,後來他們拿出族譜對比,竟是一模一樣,證明始遷祖帶去時的祖源世系資訊就是如此的了,也是更改後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與天師譜的影響而認為是同支系,實為更改原序另接所緻。初修譜時還同時加了兩個仲二郎,一祖張公諱仲法度二郎,妣邱氏法度四娘,生一子大四郎;一祖張公諱志明字仲法度二郎,共生二子……兩個大四郎,以後的才祿公、德祿等自然是兩個仲二郎合并後的兒子了。

當兩個仲二郎變成一個仲二郎後,兩個仲二郎的兒子及孫子自然就變成了“志明度名仲二郎”的兒子,祖妣也就是大小老婆,多個支系的名全加在一起,“諱、名、又名、度名、字、号全出來了。譜也就完整了,天師派的,但羅公冀州歸仁裡與天師是兩大宗支。

按舊譜所紀謂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湯時發源之祖張羅公,原在冀洲務城縣,明徳鄉歸仁裡住,後其子孫衆多,一祖高公,入北住為汝南太守,中間移衢州,衢州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諱士和為徐州刺史。一祖諱:墳,在南劍州将樂縣,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諱:在潮州鳳凰山,坐丙向壬,鼎公生鳴公生子兄弟五人,一祖公後轉鄧地住,四公在甯化縣清平鄉、長樂裡住、五公在南劍州石城縣高平鄉猗蘭閣住,後移甯化縣中琴堡石遼坑住,生二子,墓在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黃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張仲二郎在甯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岩水西永福裡住,四公在漳州竹茵頭住,五公在連城縣下表席新泉璟峰下住,以遠祖以繼世不知凡幾世矣,故難考其世代,亦難别其支派,但究原譜,一祖張五郎是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甯化石壁者張仲二郎,妣邱氏四娘,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生子張大四郎妣溫氏四娘生子才祿祖,字勉學,号靜齋,大元時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長曰:洪善、次曰:洪慶、三曰:洪恩。恩公國朝洪武初年攜侄移來長樂縣住,即為長樂開居一世祖也,才祿公居址墳, 悉在盈塘裡之處,還有糧田石種,在彼後撥張通、張繼安父子看管,祭掃茲謹編錄以志不朽,尚冀之賢子肖孫以世繼世逐世編修毋墜,厥緒焉也。

才祿公遷竹園頭後裔,轉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時誤把嵩寫成高,晁寫成鼎,鴻寫成鳴,剛好對上文開系的鼎公鳴公了,除這個外湖雷譜等等也寫鼎公,而《竹園頭張氏曆代直系先祖世系圖(舊譜)—譜例》卻不符合後來改過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世系變成了:揮公~張羅公~修公~嵩公~營公~肱公~鼎公~鳴公~資公~五郎公~仲二郎公~大四郎公~才祿公……。由于鼎公、鳴公等而與文開支世系混淆了,為康熙四十七年聯譜埋下了混淆的伏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祿公後裔續譜,再把五郎公改成了仔受,把仲二郎改成了福旺,把大四郎改成了德壽,接在椿公系下,世系是:椿公~鼎公~鳴公~仔受~福旺~德壽~才祿。清朝末年,再把椿公改成了化孫公,導緻傳至現在才祿系出現多支不同版本的世系。

據傳:竹園頭譜在網絡上被改過,但這裡引用的是大綱公譜,大綱公譜又在迅興公譜的基礎上續修的。

蓋人之有譜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千枝萬葉而同其根株水之有源千分萬派而同其流人茍無譜則不知宗祖之所由來支派之所由分而尊卑長幼無失其序秩矣是以譜之所作始因蘇老泉及歐陽修後源流分派別猶未列其昭穆後因司馬溫公列為五世之圖明昭穆序人倫立尊卑差隆殺分別同益譜之益於人也大矣張氏之祖由清河以來其先遠其後衍且關於天下同姓散於各省之府縣或錫土之世祿或隨遷而安居然其世遠無往不可考也今但錄其所考得聞而見之者 張小八郎原籍福建寧縣中琴保張家營之子也因宋元陽季之秋廣寇作亂惠潮之民十無一二田煙無業主宅無人居小六郎兄弟八人來廣東分別各處承田居焉 我始祖張小八郎與妻彭氏二娘又在潮之古梅州今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自小八郎傳至於斯迄今十有四世其間有負才能抱器識者有為庠農而岀仕者仕耆英而正善俗者膺千兵而討逆叛者積金谷而為富殷者受冠帶而榮鄉黨者樂酣山林而嘯傲煙霞者彬彬其人疊疊其繼茍非陰相其休安得如此盛乎然雖其盛若非拾貳世之孝孫光裕公恫察先祖憫惻當世懼矣夫根大而蔓益分源遠而流益散或有分居外境或有商賈他鄉道逢而不相識者則至親為塗人矣尚何知同本共源乎於是請親鄉友文溪山餘居靜輯錄宗譜以誌詳略總圖以別親疎以前小錄以誌詳悉於後同宗而貧賤者不棄非族而富貴者不授後之子孫有以知其所由自者焉嗚呼張氏之光榮於漢唐顯於榮光盛於聖明世之子孫千百繩繩祖武猶周所謂螽斯之蟄蟄麟趾振振矣呼其盛乎前之人既有以植其本後之人滋培之篤其本俾本益茂沒其源俾流益長綿其衍居家修孝弟之順德出仕者忠烈之奇勳立揚名以光宗祖張氏之門安得不昌大而悠久乎

隆慶二年秋菊月江右餘安素序

隆慶戊辰年餘館於神崗 隆慶戊辰年餘館於神崗下隱居張仕道出其舊譜訓示其先祖殷湯殿前夫人年拾三歲望見孤星墜地徘徊十步遂成金色感而懷孕名曰羅公後更名為張寧遂入冀州務城縣明德鄉歸仁裡居焉厥後安公入北地修公於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帶領五百人口過揚子江下榻州、衢州、務州,擇各處居焉肱公張催遂入福建泉州以桑梓廿五世之後有張西邦者漢王時年方十七歲通春秋五經拜官入相傳至張鼎鳴公落驛寧化縣隐居遯(遁)迹不事王侯乃生五(女)子一居池溪并下裡水口一居汀洲牛聞頭一居畏(長)樂裡魚龍斑竹一居沙縣安化(縣)鄉後遷歸(寧)化中琴保(堡)居焉至張資所生二子長之子孫居于汀洲水東水南次子名曰張家營乃生八子俱往廣東承田張小六郎落于惠州長樂縣張小八郎落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其餘皆散於各處神前大小鄭居焉馀別莫知詳嗚呼張氏之源不謂不遠也清河之派不謂不詳也自張寧(羅公)之後子孫分別九州各成桑梓殷周之盛屢出仕焉春秋南北繼登臺鼎張良興漢于前張飛振蜀于後犬遼有軌祝之功博望有尋河之玩道陵道德之宗子厚傳道學之統九齡唐之明良世傑宗之忠孝至於明聖朝之始故家仕族縉紳楷範功名事業莫可悉紀其未尚矣尚小八郎至於斯十有四世居不改聚地不改闢人物之靈堂堂衣冠之楚書香不斷德澤流芳子子孫孫雲初奕葉渑渑繼繼世濟其美接清河之源流冠德仁之類猶騶虞之餘螽斯羽之和此之謂也予觀姜嫄煙祀因履巨人之跡遂生後稷而如周宗殷湯殿前人望見孤星墜地遂成羅公而為張祖是非人道之交而有神異之聖誕焉豈非天地之精英五行之變化秀氣盈盈交相化育而生靈瑞之形質焉茍非孝子順孫譜其宗而傳其真何能始祖之異有如此乎俾其後世愈久稱遠觀其譜而不湮沒為陳迹矣子孫珍重感斯也故跋

隆慶二年秋菊月 山跋 清河郡張氏宗族重修譜序

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餘安素在神崗下隐居。小八郎公後裔仕道公,拿出本家族譜給餘安素介紹祖先的來曆,重修族譜。

世系是:揮公→羅公→安公→修公→西邦公→肱公張催→晁(鼎公)→鴻(鳴)公→資公→營公五郎→小八郎→……。

祖源線:冀州→揚子江→衢州→泉州→甯化……

修譜時間:1568年按本家舊譜重修

按啟元公遷四川所修譜排列:一祖羅公(居冀州歸仁裡)→清熾→柯→高(衢州)→衢→連興→通→士和→龍四郎→萬鵬→良(漢)→佑→佑儒→登閣→耳→順崑→骞(殁於114)→思海→說→廣志→21寅亮→亮輝→隆→鳳彩→奇→弘文→廷患(霸春秋)→百永→強→蘭祥→虎→茂有→旦→承孔→高→旦周→37繩→侯堂→乾→武→41斌先字道陵(公元34—156年葬南京劍州将樂縣)→42依鼎(潮州鳳凰山)→文開→有清→玉弼→榮楠度信五郎→東錫→志明度仲二郎→啟元度大四郎(元)……“度”是何意,是不是指已混另一個支系,不明。為了正本清源,看一下《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是否添了天師資料,或文開是否天師支系?

天師世系:辟疆(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5年,享年62歲)→高→通→無妄→裡仁→皓→綱→大順→道陵(89世天師之宗)、次道宏、三道勝。道陵生二子四女:長女文姬、長子張衡、次子張權、次女文光。

依上資料,文開應該不是天師支系,但應該看過天師族譜,世次混亂,當中引用了天師個别祖名和地名,道陵不叫斌先,也不是文開祖父,相隔一千多年,這也就是改動《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原序的原因。同時也證明三洪、啟元、天師是三大宗支。

另外羅公(居冀州歸仁裡)與天師也不是同支,希望各支自行考證為妥。

德龍公:

修譜時間:1466年前後,按本家舊譜修。三洪:

修譜時間:1415、1543年。

小八郎:

世系是:揮公→羅公→安公→修公→西邦公→肱公張催→晁(鼎公)→鴻(鳴)公→資公→營公五郎→小八郎……

綜合對照:上祖名諱與祖源線大體吻合,但都不完整,當中有差異,如果互相參考過,那世系應該是完全相同并完整,而三洪同啟元文開公的譜僅四川分支洪恩公有,其他各處并無文開與啟元的記載。而外遷的應該是按照改動過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原序與啟元公之合修,并修出完整而混亂的與天師相似的世系,修好後,由于有疑問而失聯,公元2010年後,資訊發達,尋譜過程中兩譜又相遇,内容竟一模一樣,又加上改動過的《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原序,基本認定是一支了,實為兩大宗支。

以上資料證明:德龍公支、小八郎支、三洪支祖源甯化無疑,資公在南劍州石城縣高平鄉猗蘭閣住,後移甯化縣中琴堡石遼坑住,張仲二郎在甯化石壁住,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而上祖名諱應按仲二郎,三十郎,小八郎為妥,聖祥聖元聖貞舊譜無記載,僅吳地等譜難以定論。

從遷徙路線看,先祖從浙江→潮州→南劍州→甯化,較為可信,至于是否為吳地譜所雲:由江西入甯化,尚待考證。

至于五郎公或曰中承公之八子,是否按照“千祥雲集元亨利貞”所排,這僅出自清代的吳地等譜,難以定論,仍按明代原号為小十三郎、仲二郎、仲五郎或三十郎、小六郎、小八郎等為妥,後人續修,總想編個世系清楚,代代分明,往往東拉西扯,随心所欲。

五郎堯建公一支世系,應按龍岩的世系譜,有據可依較為可信,即宇公→晃(晁形近字)→鳴(鴻)→資→五郎→小十三郎→二十郎→五郎→三十一郎(馬烈公)→石孫、清孫……

開基祖張氏祠譜

清乾隆二年1737年立

(注:祠譜抄寫中,由于舊譜照模糊,當中可能有遺漏和筆誤,請見諒)

嘉應州城之北為百世不遷之祀稽其形勝左鐵漢右金山坐離向坎宿應奎壁鸠工于乙卯(1735年)之春落成于丙辰(1736年)之十二月。重修譜記:……於乾隆二年(1737年)告竣。

特書

大始祖化孫公於中牌之上又以各處立基之祖共計四十二戶為中葉,始祖立於中牌之,次其餘二世以及十餘世分列左右将上座

太始祖張公諱化孫,妣陳氏阙氏大安人統四十二戶

開基阄定位次列後

左一位鯉魚岡 輔旺張公妣陳氏旺氏

右一位石彖頭 五十六郎張公妣蘇氏

左二位石扇 文德張氏妣杜氏曾氏

右二位龍潭屯 稅聰張公妣阮氏

左三位浮墩小乍葵湖人 立本張公妣謝氏

右三位大塘尾 大四郎張公妣李氏

左四位水口 淑芳張公妣古氏

右四位葵嶺人穆宗長子 升山公妣陳氏

左五位西廂人 子清公妣邱氏

右五位三鄉寨人 政齊公妣錢氏

左六位

右六位芹萊洋人 希顔公妣劉氏

左七位九鄉人 法真公妣車氏,重修版加入啟通之子派貴宗

右七位百一郎公 荷華洋人妣箫氏

左八位赤水林塘人 萬十郎公妣何氏

右八位饒塘松林人 德通公妣包氏

右九位桃源上村 福慶張分妣江氏童氏

左九位大坪人 逸雯公

左十位石馬大田 六德張公妣巫氏

右十位洲潭約 五十七郎張公妣彭氏

左十一位松源 五八郎張公妣陶氏

右十一位石子塘 念一郎張公妣鐘氏

左十二位河頭 小八郎張公妣彭氏

右十二位西羊 孟仁張公妣溫氏巫氏

左十三位建橋 德達張公妣袁氏

右十三位番坑 千三十六郎張公妣唐氏

左十四位埔尾 十三郎張公妣曹氏

右十四位興隆 三秀張公妣陳氏

左十五位上墡 永興張公妣李氏

右十五位沙渴 法明張公妣萬氏

左十六位林塘迳背 君德張公妣孫氏

右十六位壢林 宏宗張公妣賴氏

左十七位麒麟圍 千四郎張公姚淩氏鐘氏

右十七位大都 資張公妣箫氏

左十八位長崗 隐張公妣劉氏

右十八位丙村埔上 念一郎張公妣巫氏

左十九位三坑寨下 福慶張公姚徐代

右十九位丙村田心 肇基張公妣周氏

左二十位高思 盛大張公妣曹氏

右二十位刁田 德賢張公妣郭氏王氏

左二十一位鯉子坵 百三郎張公妣宋氏

右二十一位大村 元壽張公妣曾氏

四十二戶,實為四十二支聯合修祠堂并修總譜,以抓阄兒分前後定牌位,化孫公為中,小八郎為左十二位,文德公為左二位,重修時為化孫公加了中憲大夫一詞,後來把太拔二始祖六十郎張公定為君紹,這時六十郎張公(君紹)也有明确的生庚1374年,并把宋朝的河頭念二公拉到明朝命名為啟通,生於1398年,在1804年又定啟通為君紹長子,并把1297年的法真公命名為貴宗定為1398年的啟通之子。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歲(公元1898年),以太拔二世祖六十郎張公(君紹)之名諱,重修族譜,此時修譜,将原乾隆二年(1737年)的四十二支全挂在化孫名下,修出完整的世系譜,并定君紹為化孫公八世,時間定在永樂癸未歲(公元1403年),後來除了原先的四十二戶(支)以外,還加了不少支系,因而加增了化孫公後裔人數。以下是太拔開基二世祖六十郎張公(君紹)外遷族譜及曆史,友善各支正本清源。

化孫系人多也是改革開放後,人為亂接多起來了,拿江西宜春及萬載來說,萬載及附近約7萬多張姓,在民國時,修化孫系的不到三十分之一,一九九0年後一下子近一半。

據了解當初外遷萬載,萬載真正化孫公裔孫僅兩三支,這兩三支目前也就不超五千人,這是真正的化孫系,現在将近七萬多人。很多人說清代時在茭湖弄錯了,他們現在修化孫系才正确,這就是近三百年外遷萬載張氏的真正曆史。

以上譜沒有先俸、君紹等文字,下面再看太拔開基二世祖六十郎張公化孫譜中的“君紹”墓碑:

太拔六十郎張公墓碑上記“凡三房嗣孫合修”,當中無“君紹”二字,根據六十郎張公第七世景賢公後裔的了解是:惟通、惟忠、惟達,三房的後裔合起來修建的。

一世祖四七郎公生六十郎;

二世祖六十郎公生七九郎;

三世祖七九郎公生萬七郎;

四世祖萬七郎公生惟通、惟忠、惟達;

理由是:當時隻有萬七郎公開的三房有後裔在太拔居住。或許在四世之前沒有其他的分支,或許有其他的分支沒有上前參與祖墓的重修。

1、清朝嘉慶丁醜歲(公元1817年)重修了兩公的墓,所立墓碑是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那時在墓碑上并沒有刻先俸公、習封、君紹公、邦彥等字樣。墓碑上所刻的稱謂,與早期遷出太拔幾千裡之外的宗支,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歲(公元1845年)所修的譜的内容相同。

2、閩杭太拔敦睦堂于清道光八年戊子歲(公元1828年)所列的世系,譜裡所載的内容就更豐富了。

那時,有很多外遷遠道的宗支沒有回到祖居地參與修譜。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歲(公元1845年),千裡之外的四川重慶的宗支修族譜,所載的稱謂與内容,就與1828年太拔修的也差異。四川重慶那邊,1845年修族譜時,還不知道兩公的墓重修了。

3、清嘉慶丁醜歲(1917年),太拔的梓叔重修了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等的墓。那時墓碑上也沒有刻先俸、習封、君紹、邦彥等文字。清道光八年戊子歲(1828年)太拔敦睦堂修族譜,還是排的四七郎公為一世祖、六十郎公為二世祖。清同治六年(1867年)修族譜時,就成了四七郎公(先俸)為化孫公七世、六十郎公(君紹)為化孫公八世。這就是那幾十年裡,墓碑與族譜的變化。江西萬載縣那邊修的族譜,把化孫公八世君紹,載成珺紹。還有的地方,把化孫公載成化生公、華生公、華孫公,等等,有差異的。

先祖閩杭太拔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等的名号還是一個謎,但願把那段曆史明記史冊,把更多的曆史元素傳承下去。

舊譜加碑合并來看,道光年間開始,太拔的譜系,受到其他地方的譜系的影響。再者,興甯啟源公那邊對君紹公的内容提出質疑,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聯誼歸聯誼,族譜歸族譜,不能夠混沌不分。文化在于認同,但是需要有依據。共同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

敦睦堂,就是敦宗睦族的意思。曆史上,很多姓氏,很多地方,都造有很多敦睦堂。曆史上的東西,我們要理性對待,那樣才能夠對得起列祖列宗,及三百年之後的來人,1960年的文化大革命,給我創造了接觸大量族譜的機會。那時,有很多孝子賢孫,遠離家室,背着族譜,提着腦袋,逃避到興國縣、泰和縣、吉安縣、永豐縣交彙界的大山謀生,為的就是保留族譜。1979年臘月廿九,我路過那片大山時,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拽着我。1986年9月,我進住了那片大山。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被那批客家人的孝子賢孫們關愛着,我被他們感動了。1992年開始,我就對各大姓搶修家譜給予最大的回報,回報曆史給我的厚愛,回報那批客家人的孝子賢孫給我的厚愛。當然,我作為閩杭泰拔明始世祖四七郎公的廿五世嫡孫,關于太拔的事,思考得蠻多的。這是太拔與我同支的第七世景賢公的後裔,于清道光廿五年乙巳歲,在四川修的族譜。他們在明朝就從太拔遷到江西,再從江西遷到蜀地居住,他們的族譜沒有受到清朝時期閩粵湘贛新族譜思潮的影響,其所載内容,跟我支墓碑、祖牌上所刻完全相同。這是正本。

我們這支,直到“聲”字輩開始,才改用化孫公總派刻在墓碑上。在這之前的各代,都用的是太拔的老字派立墓碑。

太拔的古字派:

志裕景崇隆.仕問嘉淑自(先).

翊宗正光獻.瑞書香遠亦(仁).

世傳芳詩禮.榮德冠儒林.

就相當于化孫公總派的:

仲興山诒遠.永庭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在民國三十八年戊子歲(公元1948年)興國十邑聯修族譜時,我支同時載了兩個字派所策的名字。

以上是上杭太拔六十郎張公“君紹”後裔文森宗長所言

看了太拔舊譜和六十郎張公(化孫譜中的君紹)墓碑,太拔上祖當時也隻确定一始祖四七郎,二始祖六十郎……清朝卻出來化孫直系,而上祖也不敢确定四七郎公上系,而四七郎卻變成先俸,六十郎變成君紹,還修出一本稱之為明永樂1403年的《君紹手撰族譜》,(除此還有天地人字号譜),此譜把各個支系全連在一起,變成一本完美的化孫公後裔族譜,實際化孫叫傳萬,據看傳萬墓碑上也無“化孫”二字,後來四七郎公修墓碑時,新修碑上卻刻上先俸了,相當於小八郎公墓碑在1982年修碑時刻上騰玉一樣,實為笑話。

按以上記:化孫譜的主修人君紹,在太拔族譜和曆史上居然成了一個謎,太拔上祖也不敢确定的,小八郎公後裔需要抛棄明隆慶的仕道公譜,去巴結嗎?真是我小八郎後人對後代留下的笑柄。

這裡加上四十二個支所修祠譜時間1737年,重修時間1800以後,當時參修支系應該不多,1817年太拔修墓隻有三子,1828年重修族譜(太拔敦睦堂)及修祠堂卻記八子。直到1867年太拔重修後,在1898年統譜時,四十二支變為一,為了完整譜支支加生庚,按所定化孫生辰,以六十郎張公為主修人,前1737年譜時間不符合六十郎生辰,按1403年較合理,才出現了一個石壁村的李火德、劉廣傳、張化孫三大“特色”家族。)

大清乾隆四年己未歲(1739年)春月 吉旦

候選儒學正堂姻晚生箫輔仁 拜撰

嘗思姓者承其宗祖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分,我張姓受自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後以為清河是也,繼此而後寝昌寝熾上策舉於帝庭愈衍愈蕃為政敷於漁陽所於累代簪纓世世之冠裳赫奕家學淵源處上之文名煥彩莫非子清河之餘蔭也迨至

我始太祖化孫公妣陳氏阙氏所生六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三郎公妣藍氏馬氏所生九子派别支分吾祖張宏仲四郎公祖傳教師爺妣朱氏三娘親人民饒餘擴其廣大之志觀滄海之桑田能闢其基業之業隆故于明宣德年間自閩而徙産於雙江之桃川名雲於橫江垂業於西杭斯時連城未建系屬川……

永定十六郎張公族譜:

大始祖諱化孫張公葬在上杭白沙西洋屋後形金盤載珠申山寅向,乾隆十七年壬申歲(1752年)七月十四日重修,妣陳阙二位大恭人,附葬林氏娘,合葬西洋神前坑形雄雞打翼丙山向上

始祖十六郎張公葬永定藍崗馬坑人心窩穴,乾隆二年丁巳歲(1737年)九月十一重修

二世祖念六郎公,葬永定金砂高峯上形架上金磐穴未山醜向,乾隆十一年(1746年)乙卯歲(1795年)重修,妣廖孺人十二娘葬上坑楮樹坪。形大龍馬地穴壬山丙下,賴孺人十八娘連家田入有四五口。

三世祖百一郎張公,妣鄭孺人

四世祖千三郎公

五世祖萬五郎公

四十二個支系合修四十二戶祠譜時是1737年,也是永定的化孫公支為始祖十六郎張公修墓之年,以上譜再結合小名化孫公譜。

《甯化張氏族譜簿序》惠州張氏族譜

……入徐州張嵩公,嗣是曆二十餘代,其間豪傑之挺生,其麗不億,家鄉遷徙其地非常,年湮而遠,先人之記載,未甚詳明,不敢女為愽述。至二十五世張西公拜漢王将,又傳至齊公。

唐太宗時丞相,初拜中郎将遺大将通張宮公至尚書,張林公好古博文,過目成誦,一覽無遺,後來仕故,祖墳在劍州延平府将樂縣小溪村,亥山巳向,丙水流長。後兄弟五人望歸劍州,甯化縣磜文村和溪口清平長樂裡魚龍堆竹住,一祖墳在長樂裡和溪渡口安葬,一祖在南劍州延平府砂縣高化鄉牛欄角住,一祖留在甯化石壁管下,中廖堡安住,一祖在石寮坑安葬。一祖張賢生二男,一公張中丞。一公墳在水南旗山下安葬,坤山艮向,移子孫在水南水東住。一子張營将五郎,生下八男,一祖墳在黃竹,戌山辰向。一祖在漳州浦縣住;一公在龍岩縣水福前住,一公在小園田水西住;一公在本營住;一公在池溪住;一公在漳州竹蘭頭住;一公在汀州長汀縣小虞住,生下三男:張一郎、四郎、八郎;一公三五郎在龍岩大地東流坑住一公系四郎移入沙南門住,一公移在大乾頭竹山下住;一公移在水尾西洋住。小名張化孫一祖移在半徑邏源塘華宅凹背住:有四公:一公張百六郎、二公張萬一郎,張萬二郎華宅凹住;一公張百一郎,移在上杭縣住,一祖在将軍地鄭塘下安葬。一公在定塔住;一在勝連裡員山湖住;一公移在河坑住,一公移在連家田住。一祖墳在豬樹坪,祖婆賴十八娘,廖十二娘在此出龍馬生龍子,人物鹹亨,祯祥葉應,祖先忠厚開基。後嗣善良純緒,其積累締造,休微明驗,彰彰如是,曆今已千載,芳聲之傳播近在閩粵之間,猶然口誦耳聞。讵其大言而無實者,埒哉合而之。前冀州務成我祖之發蹟地,後之甯化石壁,我祖之故都也。不幸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歲),天禍豫章樂洋子江騷動倡亂,一時蜂韋蚊聚,号山嘯鬥,薮項城屠埜,剿無遺育,幸而天眷我祖化孫公始得避亂遷都(注:明太祖朱元璋為建立和鞏固明朝确有南徵,但與我祖化孫公遷居杭邑是無關系。化孫公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1267年>之人,時差一百多年。)凄身于杭邑之東西洋半迳等處。嗟嗟此際式徵徴。清河之世系,殆不絕如縷矣。嗣後得充來蘇裡三圖裡長,三世四世亦居此地。六世祖張十八郎複移居于勝裡楮樹坪住。一支移在漳州竹頭園住,今中第明進士十餘。一支移在程鄉(即梅縣)西洋住,後文賓第正四年進士,子張綱亦登甲地,弟張拔同登科弟,一時父子齊美,兄弟聯芳。一支移在鎮平徐溪山,張琚鄉進士,亦兄弟邑庠,父子貢監。一支石扇文德公,小地名蕉林坑,興千百家口,邑庠十餘。惟清年間,煜煜彬彬。一支移在湯田,邑庠貢監濟濟。一支移在永定縣住,亦有金砂住。後張熹第嘉靖乙未進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孫張堯辛酉中經魁(即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一支移在半迳住。一支移在廣東建橋祖公通判府李寨住。一支移在廣東河源長唇住。又一支移在翁源英德河背住。田梓祖公九世德廣公遷在連家田,繼又遷樟樹潭九州鋪住。

高祖大四郎公,先居神前小湖口,據戊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前)先輩到福建上杭拜祭太始祖化孫公妣列考妣墳路經途徑記載,“張公前有本家老屋一座”并在老屋住了一晚,現在張公前屬永定縣仙師庵前村。據祭上杭化孫公妣祝文記載:“清河世澤,肇自汀杭,枝枝發秀。葉葉傳芳,八世大四爰移大塘”。說明大四是化孫八世孫。

開基一世祖:得成,号百三郎,大四郎公二子,生於1394年。

開基二世祖:永泰,得成公之子,生於1423年。

(從這兩處看:大四之子得成公為小名化孫公九世孫,前面說的化孫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歲〉,天禍豫章樂洋子江騷動倡亂有問題,此處應指化孫後裔遷都,而不是他本人)。

豐順張氏族譜序

謹據手抄舊譜,我本軒轅後裔,原住冀州歸仁裡派衍清河郡。自宋侍中,中承(丞)公遷居閩省汀州十三傳而生大一郎,号東源君。元至元年間,移甯化石壁村,生子化孫公,住水尾西洋,配陳、阙氏,生子十六郎,配藍氏、賴氏,生子七:念一至念六。以元至元年這時間與靖康之亂吻合,即公元1126年。從這裡看應為聖元支系。除此之外是:至元元年1335年就不合化孫公九世孫得成生於1394年了。(注:有說…移甯化石壁村,生子,住水尾西洋…這裡的化孫公即使隐去,也隐不了甯化石壁村,另外“生子?”,生了誰?如果空白,就不應該有住水尾西洋和妻名,加上别譜也有記錄,這可能是對上杭化孫公“特色”家族的不滿而隐去。

豐順鋪寨世系為:晁~鴻~資(賢)~榮(營)~聖元~大一郎号東源君~化孫~十六郎(百六郎)~念三郎~孟聰~仲昂~君亮……。

惠州世系為:大一郎~化孫~十六郎(百六郎)~念二郎~念八郎~念四郎~念五郎(萬六郎)~大四郎~得成~永泰……。

總述:根據以上四譜都有化孫公,但這化孫公沒有上杭的化孫公那麼神話,也有祖源線,并無上杭化孫公的外八句,内八句的字輩和族輩詩,也沒有十八子和一百零孫,也沒有名,隻有号,也不是九齡公、君政公、張公藝的後裔,也沒有君紹的統譜記錄。但當中記載基本一緻。結合德龍公等譜,可列出世系。

五郎公生三十郎,三十郎公生大一郎,大一郎公水尾西洋住,生化孫公。以下從化孫公一世起:

一世祖 化孫公,冀州→甯化石壁→在半徑邏源塘華宅凹背住。葬在上杭白沙西洋屋後形金盤載珠申山寅向,乾隆十七年壬申歲(1752年)七月十四日重修,妣陳氏阙氏,附葬林氏娘,合葬西洋神前坑形雄雞打翼丙山向上,妣陳氏阙氏,生六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六與十六可能少寫十,所生子女不一定都存活,也不一定按順序。)。不幸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歲),天禍豫章樂洋子江騷動倡亂,一時蜂韋蚊聚,号山嘯鬥,薮項城屠埜,剿無遺育,化孫公後裔始得避亂遷都凄身于杭邑之東西洋半迳等處。

二世祖 百一郎公,移在上杭縣住。

二世祖,念三郎(百三郎)公,妣藍氏馬氏,生九子:宏仲四郎公。

二世祖 十六郎(百六郎)公,葬永定藍崗馬坑人心窩穴,乾隆二年丁巳歲(1737年)九月十一重修。

三世祖 宏仲四郎公,妣朱氏三娘,來自福建省汀州府連城,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自福建而徙産經雲南,四川……

三世祖 念二郎公,十六郎之子→念八郎→念四郎→念五郎(萬六郎)→大四郎→得成→永泰……

三世祖 念三郎公,十六郎(百六郎)之子→孟聰→仲昂→君亮……

三世祖 念六郎公,十六郎公之子,葬永定金砂高峯上形架上金磐穴未山醜向,乾隆十一年(1746年)乙卯歲(1795年)重修,妣廖孺人十二娘葬上坑楮樹坪。形大龍馬地穴壬山丙下,賴孺人十八娘連家田入有四五口。念六郎公→百一郎公,妣鄭孺人→千三郎公→萬五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