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枯槎短荻圖》清 弘仁

清 弘仁(1610—1664),明末清初畫家。本姓江,名韬,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鷗盟。安徽省歙縣人。法名弘仁,号漸江學人、浙江僧,又号無智。後人稱他為梅花古衲。此圖所繪為弘仁的詩友香士的書齋。簡陋的茅舍與陣設襯托出主人品格的高潔與孤傲,虛堂靜敞,門外二樹枯槎直指蒼穹,一灣清淺的溪流江內建潭,環繞在高低錯落的岩石間,水波不興,猶如主人不逐名利的平淡心境。石邊,水際短荻叢生,清潤可愛,為這幽寂的貧士生活增添了幾許生趣。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西岩松雪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92.2厘米 橫10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表面看,四位畫僧中,弘仁要算是一個出家後與塵世脫離得最徹底的,他涵養深厚,出家後,每日挂瓢拽杖,芒鞋羁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俨然一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西岩松雪圖》畫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險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則冷竣靜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結構嚴謹,而無闆滞之感,得風神懶散、氣韻荒寒的奇緻。山石尚簡,用幹筆淡墨勾勒,線條爽利,轉折處或圓轉或露棱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體。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冊》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25.2厘米 橫2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山水畫筆墨精謹,格局簡約,雖師法倪瓒,但又能“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餘韻”。此幅《臨水雙松圖》中,弘仁極少用粗筆濃墨,也少點染皴擦,不讓作品中出現絲毫的粗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全以精細的松靈之筆徐徐寫出,于空靈中顯充實,靜谧于寓深秀,結構出一派純淨、幽曠而又俊逸的意境,給人以品位無窮的審美感受。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黃海松石圖》清 弘仁 紙本淡設色 縱198.7厘米 橫81厘米

弘仁雖繼承宋元,但又有鮮明的自家面貌。可謂取宋人精謹而去其刻劃繁缛,融元人筆墨而強其結構風骨,形成了自己剛正、平實、清醇、蘊藉的藝術風格。此畫突出山之陡峭,但構圖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兩峰頭與之呼應,石之凹凸處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強其厚重感。虬松橫出石隙,突出山之險峻。畫家以渴筆焦墨勾皴層岩,以濃潤的細筆寫樹,風格冷峻勁峭。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絕澗寒窠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16.6厘米 橫51.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在四僧畫家中,弘仁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清逸剛淳。觀弘仁的《絕澗寒窠圖》,會有“千鈞屈腕力,百尺鼓龍須”的氣魄和功力。但畫面中的千鈞之力又不是一洩無餘,而是徐徐使出,如盤弩曲鐵,控制得恰到好處,行于當行,止于當止,并做到不可增一,不可減一。山石樹木的行貌、體量和神髓就是靠這精鋼一般的線條結構出來的,顯得簡勁俊秀。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林泉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89.4厘米 橫41.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的藝術造詣固然與他師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開,但他能獨得倪瓒和黃山骨質,導“黃山畫派”之先河,标新幟于藝苑,究其因,是其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的寫照。《林泉圖》意境十厘清幽,恍如世外桃園。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飄逸,迎風微蕩;占據畫面中心的是以簡筆勾畫的山石,同樣用筆寥寥而意蘊躍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風格的山水佳作。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天都峰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307.5厘米 橫99.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有人曾稱:“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得黃山之質,也就是得黃山之骨,而這質骨,也正是漸江和尚不肯随世俯仰,視腴媚如仇,惜名節于慎獨,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禀賦剛正,志操清亮這一人品的寫照和表征。千古文章根肺腑,畫道亦然。此畫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結,中景陡峭直插雲天,筆法松秀,山石棱角方硬,行筆極清勁,筆筆清晰可見。山迎陽一面濃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後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體積感。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柳岸春居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6.8厘米 橫51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作為新安畫派的開路人,其畫山水,層崖陡壑,偉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帶皴,轉折方硬,筆路清晰,幹淡筆折帶皴,畫面簡淨峻峭。《柳岸春居圖》是弘仁的一幅扇面畫。畫面尺幅雖小,但極盡丘壑之深遠。扇面的右邊高崗上悠然矗立一亭子,邊上一叢清竹飄逸而俊雅。随着山勢的逐漸降低,豁然于觀者眼前的是一曲鐵盤弩的虬松,其随意清雅的風姿是畫中的點睛之筆。畫面右側則用淡泊之筆勾勒出一片山石,更突出了畫面的深遠和寬廣。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層岩疊壑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169.2厘米 橫41.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1612—約1692),俗姓劉,字石,一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殘道者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久居南京牛首山幽樓寺為僧。擅畫山水,喜作渴筆或秃筆秋景山水,皴擦層次豐富渾厚,筆墨荒率蒼雄,“粗頭亂服”,自成一格,與石濤等人稱“清初四畫僧”。此畫寫秋天江山景色,山岩幽深,雲壑危聳,江水橫波,引人遐思。畫法蒼辣,得黃子久(公望)傳統而不為成法所囿,氣勢恢宏雄奇。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雨洗山根圖》清 髡殘 紙本墨筆 縱103厘米 橫59.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近畫岩崖古木,虬松閣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獨釣舟首。中景白雲缭繞,峰巒疊翠曲徑間有石級可緣攀而上。遠景幽岫逶迤,整個畫面表現了雨後山川的潔淨與幽寂。此圖筆墨蒼潤,結構繁簡得宜,本幅左上行書自題五言詩雲:“雨洗山根白,淨如寒夜川。納納清霧中,群峰立我前。石撐青翠色,高處侵扉煙。獨有清溪外,漁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鳥,铿铿聞落泉。巧樸不自陳,一色藏其巅。欲托蒼松根,長此對雲眼。”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蒼翠淩天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85厘米 橫40.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殘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圖中畫家自題詩,并款署:“時在庚子深秋,石谿殘道人記寫。”钤“石谿”、“電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挂,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幹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松岩樓閣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41.6厘米 橫30.4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圖中繪山岚、松林、樓閣,具寫意山水風範。這幅作品,其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使山巒顯得渾厚華滋;松林、樹木、樓閣,先用焦墨勾點,再加點染,蔥茏蒼秀,意境奇開。整幅作品墨氣淋漓,秀逸濕潤,氣韻生動,是一幅意境獨造的山水力作。在這幅畫的上方,畫家長篇題識,其字蒼秀,風神獨具。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仙源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84厘米 橫4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的繪畫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山石多用披麻皴、解索皴來表現的技法得自王蒙,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着的淺绛設色近于黃公望。他重視師法自然,流連山水,創造出用渴筆、秃毫,濃墨渲染來表現結構嚴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山水,風格自成一家。這幅《仙源圖》筆法簡括,多用秃筆,蒼勁老辣,濃墨皴擦斫,與疏括的短筆相應,筆緻變化多樣,勾框有“屋漏痕”的筆法,使畫面更生樸拙天然之趣。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雲房舞鶴圖》清 髡殘 紙本淡設色

髡殘性格直率,感情熱誠,又有着嚴肅認真的治藝态度,進而形成了自己深厚華滋,緬邈幽深,格緻雄闊,筆墨蒼勁的藝術風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圖》清 髡殘 紙本淡設色

程正揆曾贊髡殘的畫雲:“石公作畫如龍行空,虎踞岩,草木風雷,自生變動,光怪百出,奇哉”。髡殘繼承并發展了王蒙茂密蒼莽、宏闊幽邃的藝術風格,也吸收并融彙了巨然的明潤郁蔥、靈秀華滋的審美成分,給清初畫壇,也給日見枯簡的文人繪畫輸入了一股郁勃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冊》清 朱耷 紙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4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即八大山人(1626—1705),明甯獻王朱權的後裔,原名統銮,南昌人。明亡後削發為僧,字雪個。别号驢漢、人屋、刃庵、驢屋驢、人屋、個山、朱耷等。四位僧人畫家中,八大山人是最“格色”的,他為人怪癖,藝也詭奇,時人認為他的畫“人多不識,竟以魔視之”。此《山水冊》足以代表朱耷的藝術風格。筆墨簡括凝練,形象誇張,意境清冷。畫中山水樹木,形象寂寥無不帶有畫家的個人烙印和情感。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160.6厘米 橫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在數量上遠不如他的花鳥畫多,但所展現的孤寂清高的風骨品格,絲毫不比他的花鳥畫遜色。這幅《山水圖》亦名《秋林亭子圖》,寫秋數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籠罩着一派荒涼靜寂、無可奈何的氣氛,涵容了一種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畫家以淚和墨,揮以秃筆,兼有豪情縱逸的雄健風格、樸茂酣暢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澀秀的奇特韻味,明潔、單純、修飾,然而虛淡中含意多,蘊涵深刻。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通景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97.6 厘米 橫35.8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墨點不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石桠杈樹,留得文林細揣摩。”是朱耷在《自題畫山水》中的一首詩,寫照了他“借物寫心”為宗旨。他緻力于畫面筆墨和畫面形象的攝合同一,使物質形态到精神形态的轉化趨于直接甚至極端。此畫構圖奇險,畫面冷氣襲人。枯槎斜上,醜石突起,怪石嶙峋,傲然挺立。畫面形象單純,氣氛蕭條冷落,筆墨粗犷奔放,流露出一股畫家的遺憤和對命運的一種抗争。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書畫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24.2厘米 橫1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朱耷的山水畫對後世寫意畫的影響很大,其畫風險、絕、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筆較放縱。清張庚稱“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書畫。題跋多奇緻,不甚解。書法有晉唐風格。擅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縱恣,不拘成法,而蒼勁圓潤,時有逸氣,所謂拙規矩于方圓,鄙精妍于彩繪也。襟懷浩落,慷慨嘯歌,世目以狂。”《山水圖》上皴點婆娑,樹影恣縱森然,掩隐在山林中的亭子更是落落寡歡和寂寥,符合八大山人一貫的審美原則。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松溪草屋圖》清 朱耷 金箋 縱18.1厘米 52.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朱耷的此幅山水,看不出是哪家的點?哪家的皴?畫面中濃的淡的、橫的直的點劃短線,組合構成畫面的節奏和意象,宛有西洋印象派和點彩派的效果,而其内涵,顯然更加厚重,深沉而豐富,展現了中國筆墨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從布局的處理來看,有點近于元代畫家倪瓒的章法,然而倪瓒卻沒有如此錯雜的寒林和高聳的山巒,那岡巒的峻拔近于黃公望的造景,顯得雄偉奇峻。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鬥方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22.3厘米 橫27.8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董其昌溫文靜秀的藝術風格,對于一個佯狂書生八大來說,是一種别樣的沖擊。朱耷在65歲前所作的畫,雖形态已具,卻不免外強生澀、狂怪沖動之氣流露于無意間。通常為人所熟悉的冷寂怪誕而又雄健恣肆、樸茂酣暢而又明豁清空的含蓄秀美、蒼勁多筋的作風。此幅《山水鬥方圖》上畫家的簽名就是典型的“哭之”或“笑之”。畫面構圖奇詭,僅在畫幅的右上角畫一斜坡,坡上寒林寂樹,頗有意味。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設色雲山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45厘米 橫3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1642—1715),清代畫家,俗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廣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的後裔。5歲削發為僧,得以存生。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字石濤,号大滌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又自稱苦瓜和尚。此圖用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雲山的風姿神韻。石濤的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來攝取自然山川的萬千變化,在畫幅上集中了各種生動奇異之景,整幅繪畫風格氣勢逼人,蒼渾奇古,駭人耳目,不愧為師造化的佳構。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飛瀑奇峰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石濤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學古人,又重師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時,與梅清交善,受其影響,山水多用方折線條和虬結的皴法,景色奇秀,蒼渾。後他又遍學前代各家畫法,博采衆長,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張從自然中汲取創作源泉,畫出了許多展現黃山特征與風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生意盎然。他還著有《苦瓜和尚話語錄》是清代著名畫論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這幅畫的起首是險峰石壁回抱,以後奇峰怪石層出不窮。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四邊水色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127.8厘米 橫55.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皴法稠密,點苔布滿山石,是從王叔明的繪畫風格演變而出,但石濤在取景、筆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獨具特色。他曾有自題:“此某家筆墨,此某家法派,猶盲人之示盲人,醜婦之評醜婦爾。賞鑒雲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學前人,卻絕不拘泥于前人,銳意創新的決心。這幅畫是石濤的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石濤極富獨創性的風格。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清音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102.6厘米 橫42.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石濤的作品一變古人和四王三重四疊之法,以構圖新奇見長,在這幅畫上原濟用了他最擅長的“截取法”,在叢林中截取了幽閣深藏的一段景緻,以特寫的手法繪出,雖則畫的的是一段小景,卻傳達出一種深邃的意境。元濟筆墨畫法多變,善于用墨,這幅圖上墨氣濃重滋潤,濕筆較多,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盡緻地表現出來。這幅畫畫了叢林中的一處幽閣,水邊坡上有小亭翼然,其下幽篁密布。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清涼台》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40厘米 橫30.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元濟創新派的傑出代表,以蒼茫豪拓、淋漓灑脫的“氣勝”而著稱。這幅作品叢簧小閣用幹筆枯墨,有新安法派畫風,遠山用濕筆作雲山,空靈碧透,墨氣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筆墨簡練,雖寥寥數筆,随手揮寫,但卻點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詩境。欣賞這幅清音閣圖,細讀畫種題詩,更倍感畫境之妙。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巢湖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96.5厘米 橫41.5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石濤的筆墨技法宗與董源、黃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變。他善于用點,樹葉叢草多以點出。樓閣的線條用凝重秀挺的中鋒筆法勾出,而樹木土坡又是或濕或幹的多種皴法畫出,令畫面的具有變幻無窮的意境。元濟的山水講求氣勢,不拘小節的瑕癖,這幅《巢湖圖》在細節處略有粗簡之嫌,然而通篇充溢着郁勃的生氣,觀者便不會去推求其畫法的是否處處精謹。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淮揚潔秋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89厘米 橫5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畫上河岸邊的城牆中屋舍層層。河岸及城牆内外的叢樹以水墨點畫,垂柳與河岸邊葦草用白描畫法。田地與土坡以“拖泥帶水皴”畫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點,明淨雅潔。下方虛畫,雲霧迷漫。遠處淡墨渲染。畫面的上部有畫家一段富有詩意的題跋,叙述了古揚州的變遷,并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畫面的氣氛,引人聯想。此圖布局新穎,靈活運用了各種筆勢,淋漓盡緻地描繪出自然山水變幻莫測的風貌,形成了他自己獨樣化的風格。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狂壑晴岚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164.9厘米 橫55.9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石濤在駕馭筆墨方面有一種非凡的表現力,無拘于既有的規範、繩墨,而一任情感傾瀉,橫豎塗抹,逶迤成章。枯濕濃淡兼施并發,頗盡筆墨變化之能事。無論是畫樹還是畫石,行筆拙厚而酣暢。枯筆使用後,往往繼之濕筆潤澤,使水墨交融、頓生韻味。皴點并用,更使此畫獨具一格。此畫應了鄭闆橋的評價:“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無不及。”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蔬果花卉圖(局部)清 石濤 冊頁 紙本設色 每頁28×21.8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空山結屋圖》清 查士标 紙本設色 縱98.7厘米 橫53.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查士标在繪畫上師法倪雲林、董源和米芾。倪雲林畫是枯淡、靜柔的,查畫則以疏散簡率之筆,潇灑縱橫。下筆速度率意,幹淨利索。在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中記載:查士标,畫初學倪高士,後參以梅華道人、董文敏筆法,用筆不多,惜墨如金,風神懶散,氣韻荒寒,逸品也。這幅畫上,畫家用幹筆皴擦,率意中不乏繁複;布局工整,樹石刻畫精微,淡設色極淡雅。此圖畫空曠山峰的起伏中,一屋舍悄立于中,意境清幽明淨,風格誠如清代張庚所論。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山水圖》清 汪之瑞 紙本水墨 縱136厘米 橫56.7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畫筆墨簡淡,蒼秀卓立,輪廓中鋒勾勒,山作背面少皴。畫坡樹蕭疏,水中野亭,高峰見頂。畫家的作品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簡”,主要以線表現,有時簡練到一根線條表現一個境地,又決不因為線少而緻景陋。其論畫有雲:“能疏能密,有奇有正,方為好手。”在明末清初的畫家中,汪之瑞具有十分雄厚的藝術功力,可惜流傳的作品太少。本幅上有戴洪魁的題語:“此前輩汪之瑞真迹,其勢高潔,其筆簡老,亦一時名手也。”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華山毛女洞圖》清 戴本孝

戴本孝(1621—1691)明代畫家。号前休子,終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鷹阿山,故号鷹阿山樵。安徽休甯人。戴本孝繪畫多寫黃山勝景,他擅用幹筆,格調松秀枯淡,墨色蒼渾,構境空疏,近于元人的體格。石濤的早期山水畫曾受到他的影響。其筆下的山石多用枯筆蘸焦墨皴擦而出體面,很少用線條勾勒山石結構,也較少點苔。在構圖布境上戴本孝屬意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曠,但他并不專仿元人筆墨。他曾遊曆五嶽,眼界開闊,他重視“師法自然”,因而筆下的山川丘壑變化多端,但畫面的意境清曠,意趣高逸。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黃山圖軸》清 梅清 紙本 縱20.8厘米 橫38.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梅清(1624—1697)清代畫家。字遠公,和字淵公,号瞿山,别号新田山長,敬亭畫逸、蓮峰長者等。安徽宣城人。梅清對元四家、明代的沈周的畫法有深入的研習,同時注重師法自然,曾遍遊名山,他尤其喜愛黃山的奇峰、異石、怪松,雲海等勝景。他的山水繪畫也多描繪黃山景緻。此幅即為其中代表。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黃山天都峰圖》清 梅清 紙本水墨 縱184.2厘米 橫48.8厘米 遼甯省博物館藏

梅清是黃山畫派的首領,從不同角度和筆墨技巧的變化,表現出瞬息多變的黃山佳境。 在這幅作品中,畫家的筆墨簡率,卻着意表現天都峰的奇突高聳。天都峰立陡奇險,沖出雲天,山腰間雲氣缭繞,低矮的山岩上慈光閣為林木掩映,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畫家寫天都峰之奇突高峻,取其奇險峻峭之勢,而不求貌的形似,天都峰的上下大小,猶如仙人掌。寫山岩用折帶皴,皴染結合,整幅繪畫運筆流暢,虛實相間,意境深遠。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秋山喜客圖》清 王概 紙本設色 高31.6厘米 長869.5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王概(1654—1710), 名丐, 字東郊, 一字安節, 秀水(今浙江嘉興)人, 寓居南京。善畫山水, 師龔賢, 筆法蒼健。傳世《芥子園畫譜》, 共3集, 系王概兄弟3人和其他諸人編繪并加以解說的, 其中山水部分為其手筆。此畫寫大江岸邊群山綿亘逶迤, 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 雜樹密林, 各呈其态, 茅蓬橋梁、舳舻桅樯, 山泉林木均鎖于煙雲晦明變幻之中。此畫以幹筆勾勒皴擦, 淡墨渲染, 淺绛設色, 得山石形理, 而能氤氲成氣。卷後自題長詩, 有“秋山喜各末草草, 客來亦謂此卷好”句, 知為作者得意佳作。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千岩萬壑圖》清 龔賢 紙本水墨 縱27.8厘米 橫980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畫家。為金陵八家之一。字豈賢,号半千、野遺、柴丈人。祖籍江蘇昆山,後遷居南京。晚年定居南京清涼山,名居所為“掃葉樓”,屋旁栽種花竹,名“半畝園”,賣畫課徒其間,清貧度日。龔賢的山水畫遠宗董源、米芾、吳鎮,近師沈周,進一步發展了筆豐墨健的畫法,畫風渾厚蒼秀沉郁。龔賢的藝術造詣居金陵八家之首,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都從他的畫法中得到了啟迪。《千岩萬壑圖》畫重山複嶂,平林大江,水村舟橋,洋洋灑灑,連綿無盡。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溪山無盡圖》清 龔賢 紙本水墨 縱27.4厘米 橫7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龔賢作畫最善用墨,主張墨氣要厚、潤,他發展了積墨畫法,山石樹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濃厚,然而其間又有微妙的深淺變化和明暗對比。這種畫法将江南山川的茂密、滋潤、明媚、深遠的特征盡緻地表現出來。《溪山無盡圖》畫中山石通常不露棱角,用層層深厚的積墨,反複皴染,墨色渾厚,濕氣濃重。山石樹木層層積染,墨色濃重,但并未使畫面“重濁”、“闆滞”,因為龔賢還善于 “計白當黑”,在濃黑的涯壁上倒挂清瀑,以之“留白”通暢畫面的氣脈,黑白相生,凝重與空靈相生。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攝山栖霞圖》清 龔賢 紙本水墨 縱30.5厘米 橫15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龔賢所作章法奇特,出人意表,用筆落墨,沉郁深厚,濃密潤澤,尤以積墨見長。《攝山栖霞圖》中層層積染的林木、峰巒,莽莽蒼蒼,生氣郁勃,有時給人以“重濁”、“闆滞”的錯覺;但細細品味,一種清俊秀永的靜穆之氣,涵蘊于墨韻間,令人澡雪精神。尋其原因,不僅因為畫家精于水法,能理性地控制“水候”而施墨,使所積墨濕漉漉地有淋漓滋潤之感;更因為他積墨的同時,還注意通過“留白”來暢通全局。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清涼環翠圖》(部分)清 龔賢 紙本水墨 縱30.2厘米 橫14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了層巒疊嶂,丘壑縱橫,林木深郁的山間書屋。畫面氣氛肅穆,步步高峻的山嶺以“積墨法”畫出,墨色濃重蒼潤,使畫面氣象峥嵘。“積墨法”為龔賢在總結前人畫法的基礎上獨創的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幹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濕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适于表現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松林書屋圖》清 龔賢 紙本設色 縱271.2厘米 橫128.3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畫上題款:“山中宰相陶貞白”雲雲,是指南朝齊梁年間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梁武帝蕭衍曾親自延請陶弘景,但他僅接受了朝廷的國事咨詢,人稱其為“山中宰相”。龔賢生平坎坷,由題款可知畫家在這幅畫中寄意頗深,表達了畫家隐居高山深林,與清靜無為的大自然相伴的高潔志向。這幅《松林書屋圖卷》山巒雄峻,山石林木墨韻渾厚,蒼潤欲滴,代表了龔賢山水畫的風格面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秋江漁舍圖》清 龔賢 絹本水墨 縱92.2厘米 橫49.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龔賢在畫面中所留白道,或為橫鎖山腰的煙岚,或為直挂崖壁的泉瀑,此外還有濃蔭間的樹幹枝杈、山麓下的茅亭闆橋。《秋江漁舍圖》中,便是“計白當黑”,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白,凝重處凝重,空靈處更空靈。展開畫卷,水村舟橋、平林大江、重山複嶂,洋洋灑灑。就如龔賢自述“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臨故白;石旁多紋,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為伏陰故黑。”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寒林古屋圖》清 龔賢 紙本水墨 縱75.2厘米 橫47.5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寒林古屋圖》中山石積墨,層層深厚,富于質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與雜樹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空山無人的意境躍然畫面。整個畫面“元氣淋漓嶂尤濕”,但給人的感覺不是激動奔放,不是蕩氣回腸,而是清幽靜寂、平淡蘊藉。畫中所形成的強烈的黑白反差,極得造化至深至靜之理。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秋水闆橋圖》清 龔賢 絹本設色 縱170.2厘米 橫47.2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着穩重,秃筆與尖筆兼用。秃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即所謂“鐵幹銀鈎老筆翻”。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秋水闆橋圖》寫山石,多次皴擦點染,積而又積,以求渾厚蒼潤。平緩的山坡、雄渾的峰巒、幽雅的秋水、飄逸的闆橋,畫家先用淡墨作披麻皴,皴筆短細,輕松而嚴實。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