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一口泉水名叫貪泉,關于這個貪泉還有一個小故事。
西晉王朝滅亡,東晉王朝遷都長江以南後,東晉的經濟重心也随着轉移到南方。廣州開始成為南方的一個重要城市,它靠近大海,交通友善,出産各種奇珍異物,是當時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正因為如此,那些貪官污吏便看中了廣州這塊風水寶地,想方設法去廣州做官。當時在廣州衙門裡,官吏們公開行賄受賄,每一任官吏,沒有一個不盤剝百姓,搜刮财物,鬧得民憤極大。東晉朝廷害怕這樣下去會鬧出大亂子,就決定讓吳隐之出任廣州刺史,挽回朝廷的聲譽。
吳隐之是一個著名的廉潔奉公的好官,對于官場上下A錢的惡習非常不滿。他決定去廣州整頓綱紀,煞一煞A錢受賄的歪風。
吳隐之接到任命,立即走馬上任。這一天他來到了由北向南到廣州的必經之地一一石門。天熱口渴,吳隐之看到路旁有一泓清泉,就下馬到泉邊舀起一瓢泉水。剛要喝,就聽有人說:
“大人,這水喝不得啊!”
吳隐之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白發老者拄着拐杖正向他走來。吳隐之覺得很奇怪,那老人已經走近,吳隐之忙問道:
“老先生,不知這泉水為什麼不能喝?”
老者指着泉旁一塊石碑說道:“大人,你看!”
吳隐之一看,石碑上赫然刻着兩個大字“貪泉”,十分醒目。但他還是不明白,就問老者:
“老先生,不知此泉為何叫做‘貪泉’?”
老者見吳隐之還不明白,就直截了當地說:
“這是一條貪泉,喝了這泉水的官吏,都要貪贓害百姓。
老者一說,吳隐之更加感到奇怪,就向老者仔細地打聽内中的來龍去脈。
原來,石門是進入廣州的交通要塞,曆代官吏經過石門時,見到泉水甘冽甜美,個個都忍不住要品嘗一下,來顯示自己的風雅,而進入廣州後,個個都露出了貪贓枉法、盤剝百姓的本性。當地百姓見得多了,都氣憤地說:
“這真是一條貪泉啊!”
就這樣,世代相傳,“貪泉”的惡名便傳開了。從那以後,去廣州的官吏為了标榜自己的清廉,都裝腔作勢不喝“貪泉”水,想給老百姓們留下一些好印象。
聽到這裡,吳隐之突然問道:
“那末,不喝泉水的官吏是不是比那些喝泉水的官吏清廉些呢?”
老者氣憤地說:
“還不是一樣,一丘之貉。”
吳隐之笑着追問了一句:
“那麼,這同泉水是沒有關系的喽?”
這時,泉邊陸續來了不少圍觀者,聽了這番對話,都不禁哄堂大笑,老者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吳隐之環顧四周,嚴肅地說:
“當官的貪不貪财,在于這個人的心靈,這和泉水是毫不相幹的!”
接着喝了好幾口貪泉裡的水,還放歌言志:“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移心。”當時的廣州雖不如當今這麼繁華和富庶,但也是一塊肥得流油的地方。自東漢以來一直是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和通商口岸。來自南洋、天竺、獅子國(今斯裡蘭卡)、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數次運來大量的珍奇異寶、海外洋貨。當權者隻要随意“撈一把”,洋财、橫财便發定了。誠如《南齊書·王琨傳》有言:“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然而飲了貪泉并放歌唱誓的吳隐之破了這個例。他在廣州刺史這個肥缺上,始終保持不貪不占的清白操行。任期滿後,他從廣州乘船傳回建康時,與赴任時一樣,依然身無長物,兩袖清風,與前後刺史離任歸還時“船載洋貨,車裝珍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内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