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戰将秦基偉與上甘嶺之戰

(三)

第一軍情作者 吳東峰

提要: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原本規模不大的戰鬥,最終打成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役。“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餘枚炸彈,損失了274架戰機,付出了2.5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上甘嶺,依然掌握在志願軍手中。

由于傷亡大,無論幹部和戰士在心理上都會發生變化,其進攻的勇氣會大大不如開始,守備坑道裡的指戰員同樣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信心和決心會不如頭幾天。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是繼續與敵人拼消耗呢?還是适可而止呢?……我的決心還是繼續打下去,但怎樣打法,值得考慮研究才能決定。

――秦基偉1952年10月23日日記

01

上甘嶺戰役的至暗時刻: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

1952年10月23日晚,15軍45師組織了一次反擊597.9高地作戰,由于炮兵未能壓制住敵人的火力,34團八連發起沖鋒時,被敵人強大炮火襲擊覆寫,140名官兵陣亡。據記載,上甘嶺戰後屬八連建制的幸存者僅3人。

八連是上甘嶺之戰中犧牲最大重建次數最多的連隊。

這一天,是上甘嶺戰役的至暗時刻。戰鬥進展不利,給軍長秦基偉以極大震撼。他痛感戰争的殘酷,更痛惜士兵的生命。

當秦基偉把反擊失利的報告上報兵團部時,秦基偉的老上級、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立即打來電話,提出撤與打兩種方案讓他選擇。

王近山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秦基偉回憶說:“王近山同志是一員戰将,以戰鬥作風勇猛、以敢打硬仗惡仗狠仗著稱,但在上甘嶺嚴酷的形勢面前,這位硬将軍也有一點躊躇了,他給了兩個方案,讓我選,實際上是逼我下決心。”

這是秦基偉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抉擇。因為,這不僅僅意味着輸赢,更意味着生死,甚至更大的傷亡代價。

24日深夜,秦基偉立即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決定派人下去了解情況,考慮戰術指揮的改變問題。他沉痛地說:“我們的戰士多麼英勇頑強可愛,但140名官兵瞬間沒了,如果我們不改變戰術,敵人會更加瘋狂,傷亡數字還會增大。”

由于傷亡慘重,擔架連也投入了戰鬥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1952年10月25日,也就是志願軍打響出國第一仗兩周年的日子,秦基偉在指揮所召開作戰會議,鑒于部隊巨大傷亡,會上許多人主張從兩個高地上撤退,他們認為,上甘嶺後面還有菊亭岘,菊亭岘後面還有比上甘嶺更高的主峰五聖山,從15軍自身的防禦體系來說,丢掉這兩個小高地不影響全軍的防禦。

但秦基偉卻不同意上述看法。

他說:“上甘嶺戰鬥要堅持打下去,我們就是要和美國人比這個狠勁兇勁,這是北韓戰場全局的需要。我們要堅決打下去,直到赢得最後勝利!”

他又說:“目前,整個北韓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15軍的光榮。我們已經打出了很硬得作風,咬着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國軍隊的士氣打下一大截。”

那麼,這個仗該怎麼打下去呢?是繼續進行晝失夜反呢?還是用别的什麼辦法?

秦基偉面對地圖上密麻的線圈和紅藍交錯的小旗,思考着如何走好下一步棋。這時,秦基偉突然認識到:“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那天中午,總機話務員叫響了值班室電話:“志司鄧華代司令員要秦軍長電話。”

秦基偉趕緊接過電話,鄧華問:“基偉同志哪!”秦基偉答:“是,我是秦基偉!”鄧華說:“你們打得好!你們辛苦了!”

秦基偉很動情地回答,“感謝志願軍黨委和首長的關心!”

鄧華問:“你對這場戰鬥的發展如何考慮呀?”

秦基偉扼要地彙報了上甘嶺戰況,接着提出了自己的分析:“這種拉鋸式的反複争奪,已進行多個晝夜了,表面陣地失而複得,多次易手。為決定性的反擊争取時間,創造條件,我們的意見是:暫停反擊,前沿部隊轉入坑道,以小分隊活動和敵人周旋,把敵人抓住,牽住他的牛鼻子。同時調整部署,整補部隊,研究戰術,抓緊準備進行決定性反擊。”

“你們的意見是正确的,我同意。”鄧華分析了戰場形勢,對秦基偉說,“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沖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我軍殲滅敵人的良好機會,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大量消滅敵人,繼續堅持鬥争下去,可置敵于死地。”

鄧華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秦基偉并不知道,就在這之前剛吃完飯,鄧華就叫警衛員撤去碗筷,召開了一個餐桌上的“志願軍黨委會”。他與分管作戰的楊得志副司令員、分管後勤的洪學智副司令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參謀長解方一起,在餐桌上分析上甘嶺戰役的形勢,并作出如下決定:

一是、通令嘉獎堅守五聖山的第四十五師;二是、給第45師補充新兵1000名;三是、原定10月22日結束的“戰術反擊”延至10月31日,以配合上甘嶺作戰的一切需要。

秦基偉聽了鄧華代司令員的訓示,感到振奮。他放下電話耳機,向副軍長周發田和參謀長張蘊钰傳達後,立即作出決定:“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守備分隊全部退守坑道。”

秦基偉号召45師:“學它個孫悟空,鑽進敵人的肚子裡鬧它個天翻地複。”他同時又十分冷靜地預見到堅持坑道的部隊将會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鬥争,要準備10條困難,還有無數的困難……

02

主力師長證明:坑道戰,官兵渴得喝尿……

2000年8月13日,當年的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向筆者回憶,上甘嶺陣地共有兩條連坑道,也就是主坑道,還有3條排坑道,18條班組坑道,這20多條坑道都處于嚴重缺糧,斷水之中,許多坑道每天每人隻能吃到半塊餅幹,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隻好在尿中加救急水,解毒和消除氣味,用互相喝尿的辦法來解除難忍的幹渴。崔建功說,我們一般人是很難了解這種“喝水如喝血”的戰鬥生活的。誰能想到坑道内的戰士把餅幹放在嘴裡會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也不會化呢?

無論是崔建功,還是其他上甘嶺之戰親曆者都認為,上甘嶺之戰之是以能夠堅持到最後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15軍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這是秦基偉軍長頂住不同意見的幹擾,堅持己見,一意“孤行”的結果。

1952年4月,15軍受命開赴“平(康)、金(化)、淮(陽)”地區,接替其他部隊進行防禦作戰。這一防禦地區東起金化東北五聖山,西至鬥流峰、西方山,陣地正面27公裡,縱深21公裡。五聖山是一片連綿山地,奇峰突出,宛如天然屏障,俯視并控制金化、平康、鐵原等城市和交通。

部隊移防前,秦基偉率參謀長張蘊钰和各師團指揮員,用了3天時間視察了正準備移防的26軍防地。秦基偉看到,此前部隊使用的是開掘式工事,交通壕多數挖在山梁上,他說:“這種工事淺而小,藏兵少,抗壓不抗爆,交通壕太暴露。打敵人步兵可以,但頂不住敵人的炮火襲擊。”

2003年11月1日,86歲的張蘊钰向筆者回憶,秦基偉在完成視察後的評價是:“基本上沒有完成防禦體系。他要求15軍的工事,“一定要頂得住敵人的炮彈轟炸”。從北韓戰場歸來,張蘊钰做了共和國第一任核司令,上司核試驗基地的建設。

秦基偉明确指出:“這樣的坑道抗擊敵人強大集中的炮火是不行的,更無法屯集更多的兵力。”為此,秦基偉要求廢棄原來的開掘式工事,改用坑道式工事,把兵藏在大山腹部,坑道兩頭都有出口。他說:“坑道作業不僅僅是儲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能打擊敵人。我們的坑道要既能藏又能打。坑道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與防禦兵力相适應,還要有生活設施。”

坑道内的志願軍戰士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秦基偉還決定,部隊接防後用2個月的時間,突擊挖掘坑道式的工事。在有些地方,這等于把山打通,在山裡築城。當時基層部隊上下反映可大啦!有的說:“其他部隊用原來的工事禦敵,不也打了勝仗嘛!”有的連隊幹部直接對秦基偉說:“敵人沒什麼了不起,就這工事和地形,軍長你放心,我們保證把敵人打得丢盔卸甲,不丢失陣地。”還有參謀甚至說:“軍長把敵情看得過分嚴重了,今天我們兵強彈足,隻要在原有工事上稍加改造即可,何必大動幹戈,勞民傷财!”

當有人說挖坑道是“自掘墳墓”,被秦基偉大罵一通。崔建功回憶,秦基偉還是堅持做工作,終于說服了大家。他說:“從挖戰壕,到挖山洞,這要增加多大的工作量啊!”

1952年4月11日,春雨初霁。秦基偉到45師視察後,在一片松林裡召開了看地形幹部會議。這次會議擴大到45師全師營團長、連長和少數排長。他們中大多數成為後來上甘嶺戰鬥的骨幹。會議上,秦基偉作了戰鬥動員,特别提出要構築坑道式地下城的構想。15軍戰地宣傳隊還趕來演出了精彩的文藝節目。

秦基偉說:“帶兵的指揮員一切都應從最困難的情況着想。‘有備無患,無備有患,備大患小,備小患大’,這是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确的原則。雖然我們面對的‘聯合國軍’戰鬥力不算太強,但由于西方山兩側都是平地,便于現代化裝備的美軍,尤其是坦克部隊增援攻擊,我們必須做到有備無患。”

秦基偉在會上号召,開展構築工事競賽活動,把五聖山變成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有利陣地,五聖山将在無數英雄的保衛下變成一座泰山!

坑道潛伏的志願軍戰士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1952年10月25日開始,45師官兵轉入上甘嶺艱苦卓絕的坑道作戰。

堅守坑道的志願軍戰士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秦基偉敢于用兵,同時也善于用兵,而且更是非常愛兵。這是時任45師宣傳科長李明天對老軍長的深情回憶,也是親身經曆的評價。他說:“在上甘嶺這麼慘酷的戰役,軍長愛護關心戰士的心情更為迫切。”

李明天在師前沿指揮所值班。他說,秦基偉每天都與45師師部儲存聯系,少則幾次,多則十餘次,有時講毛主席的如何處理好儲存自己與殲滅敵人的關系。他苦口婆心對師上司強調,雖然戰争打得這樣慘酷,但是我們更要愛護戰士,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就是必須要付出代價時,也要讓我們的戰士犧牲在最值得的地方。

轉入坑道作戰,對秦基偉來說不但是意志的考驗,更是一次靈魂的折磨。秦基偉在1952年11月10日日記中這樣回顧坑道作戰——

戰鬥越往後推,駐守坑道的指戰員們就越加艱苦,他們的處境是坐房子的人想象不到的,除了在敵人包圍中不能自由活動之外,更嚴重的是吃不好、喝不好、無休息的位置,甚至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坑道内經過受傷的同志和犧牲在坑道内的烈士們的血,和戰友們的大便、小便混在一起。這種生活不要說已經八天,就是一個鐘頭都是難受的。

坑道内接水的志願軍戰士

一個連隊一次陣亡140人,血戰上甘嶺,15軍置死地而後生

在指揮所,秦基偉常常扪心自問:“勇士們在坑道内會批評埋怨他們的指揮員,你們為什麼不關心守在坑道的戰友呢?為什麼還不反擊,将敵人殲滅來解放我們呢?這些批評和懷疑我完全接受,因我完全懂得勇士們的心情和艱苦。他們在坑道中一天的時間,比我們坐在房子裡的人要長百倍……”

部隊轉入坑道作戰後,秦基偉一邊組織後方部隊“添油”,一邊指揮炮兵打擊已占據表面陣地的有生力量,并指揮坑道官兵于夜間出擊,給予敵人以大量殺傷。

03

秦基偉自豪:坑道挖得最好的是我們15軍!

事隔多年,秦基偉回憶起抗美援朝戰争,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說:“坑道挖得最好的是我們15軍,否則,在上甘嶺戰鬥中,是抗不住6萬多敵人、3000架飛機、170多輛坦克、300餘門10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的轟擊,更不可能在敵人最瘋狂時,有效地儲存有生力量,及時給予敵人回擊!”

秦基偉說——

“坑道仗就是當敵人爬到我們的身體上時,我們卻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鑽進了敵人的心髒裡打。”

“坑道是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厚盾堅甲。敵人把它看成是眼中釘,千方百計地想把它拔掉。現在,轉入坑道的部隊,将成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的孫悟空,攪得他心煩意亂。”

志願軍總部指出:“1951年夏秋季轉入防禦作戰時,由于我們還沒有坑道工事,敵機的轟炸和地面火炮給我軍造成的傷亡是每40發炮彈可以殺傷我1人,構築坑道工事後的1952年1月至8月,敵人平均要100發炮彈才能殺傷我一人。”

坑道部隊的頑強堅守,為決定性反擊赢得了10天的寶貴時間。經過精心準備,反擊條件逐漸成熟。1952年10月27日,15軍召開步炮指揮員作戰會議,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後東,先反擊597.9高地,鞏固後再反擊537.7北山高地”的作戰方針。

上甘嶺,志願軍大反擊開始了!(未完待續)

【“秦基偉與上甘嶺之戰”由第一軍情和一号哨位聯合授權釋出,分8次推出。全文36000餘字。此為第3部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