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23歲那年,曹彬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巴結上司的機會。結果,他犯傻了。

當時,趙匡胤深受後周世宗柴榮寵信,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就是禁衛軍的頭兒,說明趙匡胤是柴榮最信任的武将,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

能跟這樣的紅人搭上關系,對于普通官員來說,相當于加官進爵打了包票。何況,趙匡胤生性豪義,好酒,身邊不時有官員登門送酒、送拜帖,求趙大人給指條明路。

但這一切,曹彬看在眼裡,卻沒有實際行動。

某次,趙匡胤酒瘾犯了,找來倆小兵,管負責茶葉、酒類監控的供奉官曹彬讨酒喝。誰知,曹彬對着倆小兵就是一套官方說辭,聲稱此酒乃官酒,趙大人嘴饞,我曹彬可以私底下自掏腰包,請他喝。但想在我這走後門?對不起,沒門。

兩個小兵隻好回去禀報他們的趙大人,言語間稱那個年輕的曹大人不識擡舉。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92">01</h1>

沒過幾年,那個好酒不誤事的趙大人黃袍加身,變成了宋朝開國皇帝。

衆人心想,小曹恐怕得遭殃了。

的确,在身份剛發生轉換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也耿耿于懷,曹彬當初為啥那麼不給自己面子?要幾口酒不過是為了喝個痛快,還不至于偷酒去賣,違法犯罪,難不成曹彬私底下就很不爽自己?

趙匡胤找來曹彬詢問。

沒想到,對方開口便講:“臣為周室親,複忝内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老趙一聽,嗬!這小子居然是塊“木頭”,但人挺好,懂得在仕途中持官守正,有正義感。

誤會消除後,趙匡胤便讓曹彬做了客省使,輔助他的親信大将王全斌,為大宋開基創業添磚加瓦。

其實,曹彬犯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跟前朝周皇室沾親帶故。他的姨媽張氏,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張貴妃。盡管,郭威打下來的天下,由其義子兼内侄柴榮接管,但曹彬也是“打斷骨頭連着筋”,即便算不上什麼嫡系宗親,卻指不定等後周統一天下之後,論功行賞,他也能是個大功臣。

可是,這名後周時期的皇親國戚,在他家“大兄弟”、周世宗柴榮當政期間卻表現出與其他官員不同的一面。

眼見曹彬做事有原則,周世宗柴榮決定任命他為新一任的周朝特使,負責持節代君出使吳越國。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後周世宗柴榮畫像 ,來源:網絡。

吳越國地處蘇浙,物阜民豐,綜合實力雖比不得後周,但勝在經濟強大。對于曹彬的代君來訪,吳越國方面高度重視,不僅派出全高官陣容接待,而且準備了各種珍馐特産,以慰曹大人辛勞。

沒曾想,這位小曹大人對這套外交禮儀接待毫不上心。對于吳越國準備的厚禮,他看都沒看,全部拒收,導緻吳越國一時頗為難堪。

最後,擔心沒做到位的吳越國人,隻能折衷地在曹彬返程途中,追上車隊,誠心獻上禮物,以求貴使回國之後,能在周世宗身邊為吳越國美言幾句。

這種情形下,倘若繼續鐵面無私,似乎也會令人下不了台階。曹彬隻能以代替周世宗保管吳越國禮物的名義,收下了這批厚禮。還朝後,他立即向有司交出吳越國贈送的全部厚禮,表示自己沒有收受分毫。

此舉令周世宗柴榮哭笑不得,隻能強行要求曹彬接受了吳越國的贈禮。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97">02</h1>

盡管趙匡胤是以“篡位者”的身份繼承了周世宗柴榮的帝業,但二人對天下态勢的看法并無不同。那就是:結束紛争,統一天下!

早在周世宗柴榮登基之初,就給自己、後周政權乃至全天下訂了一個“三十年計劃”。其中,第一階段便是耗費十年時間平定天下,統一華夏。但老天偏不遂人願,在後周快速崛起的征途中,柴榮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後周的江山傳到了柴榮7歲的兒子手上。主少國疑,趙匡胤成了摘果實的那個人。

建立大宋後,趙匡胤在統一戰争的道路上,一刻未停。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來源:網絡。

中國曆史上的大亂世,最終都有一個統一的大結局。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環境中,大宋已經看到這個結局在招手。

趙匡胤的首輪征戰,打響了——攻滅後蜀。

彼時,割據政權中的後蜀大概占據今天四川省、陝西省南部、甘肅省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等地。自唐以來,蜀地憑借“天府之國”的富庶,成為皇帝們避難的首選。打下後蜀,意味着可以給圖謀天下的大宋軍隊提供絕佳的後勤支撐。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以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部署,曹彬為都監,兵分水陸,從東、北兩個方向進攻後蜀。

由于後蜀地區三十餘年未有戰争,且兩任君主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昏君”,特别是蜀後主孟昶,在位期間不僅注重與當時相鄰的政權處理好外交關系,還擅文治,使得後蜀境内文化事業空前繁榮。是以,後蜀君主在民間的威望還是頗高的。隻不過在大廈将傾之際,後蜀并無良将,終迅速滅于宋軍之手,落得個“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悲慘結局。

但回過頭去看宋軍的整個戰役過程,卻是沖突重重。

首先,因後蜀政權不做抵抗,再加上蜀地經濟富庶,盛産美女,故自主帥王全斌以下,幾乎一半的宋軍将士進城後,都熱衷于“劫糧、劫财、劫色”,每攻下一城,就要大宴三天,欺壓百姓。其次,在整個行軍過程中,王全斌身為主帥總是搞“一言堂”和擅殺俘虜。是以,即便宋軍在短期内攻占後蜀,卻是極度不得民心。

值此危急時刻,曹彬身為監軍以及水軍副總指揮,趕緊嚴令部下不得進城燒殺搶掠,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安排士兵将城中的婦女、兒童等遷移到集中地點,由宋軍派人監督和保護。戰役一結束,立即派人慰問百姓,同時組織城内居民有序回家,恢複正常生活。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曹彬畫像,來源:網絡。

如此,平蜀戰役結束班師回朝後,所有人都被治罪,唯曹彬一人安然無恙。

對于這個不偷不搶,嚴肅管理下屬,“橐中唯圖書衣衾”的曹彬,宋太祖可謂感念至極,當即下令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以表其功。

沒想到,曹彬再次犯傻,聲稱此次全體出征的将士都有罪,唯獨自己有功受賞,恐怕不合規矩,且會寒了将士們的心。他還表示,在整個行軍過程中,他都沒有極力勸阻其他友軍及時終止不當行為,造成損失,怎能算沒有他的錯?

于是,在曹彬的一再推辭下,趙匡胤最終選擇輕判一衆征西将領,為大宋王朝保留能征善戰的“種子”。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89">03</h1>

正所謂“傻人有傻福”,曹彬多次犯傻後,宋太祖趙匡胤反而對他越來越倚重。無他,隻因曹彬的寬容和友善能為大宋軍隊的形象加分。

在征服了南方多個政權後,一直偏居東南沿海的南唐,很快進入了趙匡胤的視線。

比起後蜀,南唐實力更加強大。在全盛期,據史料記載,占據東南沿海的南唐人口多達500多萬。如果說打後蜀是為了給大宋王朝提供基礎的糧食保障,那麼收歸南唐,将為初建的大宋帶來更為富裕的經濟基礎。故此戰,趙匡胤極度重視。

為避免發生上次滅後蜀時的打砸搶燒事件,此次攻打南唐,趙匡胤特地讓曹彬和悍将潘美搭檔,為的是減少大軍殺戮,盡快平複戰事。

在大軍出發前,趙匡胤召來兩位宿将,詢問他們對攻打南唐的看法。

一貫隻懂在戰場上殺敵的潘美上來便大談自己對此次攻打南唐的具體戰術實施步驟,全然不顧趙匡胤此時心中的莫名不爽。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宋朝宿将潘美,來源:劇照。

而曹彬,這次似乎變聰明了。他先向趙匡胤遞交了上次滅蜀戰争時,未來得及遞交上去的反對材料。然後,借王全斌與劉廷讓兵分兩路,卻隻設一個都監(監軍)的問題,向趙匡胤表達了出征将領權責不清的大問題。

被曹彬“一言驚醒”的宋太祖當即授予曹彬攻打南唐的最高指揮權,并向曹彬詢問他還有什麼未了的軍事心願。

曹彬随即表示,他準備帶一個名叫田欽祚的文官上戰場,希望皇帝同意。

這時,站在一旁沒拿到主帥頭銜的潘美卻傻了。因為田欽祚在宋初官場上是出了名的“小人”,史載其為人“性陰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人多惡之”。要這麼一尊大佛跟着行軍,不是找死嗎?

曹彬後來跟潘美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調用田欽祚,可以将他綁定在軍中,如果此戰曹彬等人作戰不利,那麼作為軍事上的參與者,田欽祚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戰勝了,田欽祚當然可以跟着撈點功勞。但這對于出征在外的武将而言,不僅可以減少田欽祚打小報告的頻率,也可以利用他在武将與皇帝之間建構信任感。

對于曹彬的部署,潘美心服口服。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92">04</h1>

開寶七年(974年),征伐南唐的大軍如期開拔。

南唐後主李煜也開始做兩手準備。盡管此時的南唐在經曆了金陵大火後,李氏父子多年經營的富庶局面一掃而空,但為了保住偏安一隅的江山,李煜還是願意做最後的嘗試。

在宋軍鐵蹄到達之前,他已三番四次遣使以臣子的身份向宋太祖趙匡胤遞交國書、金銀财帛,希望對方能暫緩攻勢,給南唐君臣一條活路。

趙匡胤以“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由,拒絕了。

于是,李煜隻能運用外交手段,試圖拉攏占據江浙一帶的吳越政權,想着抱團取暖,守護東南江山。

吳越國君錢弘俶卻不大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在李煜的苦苦哀求與趙匡胤許以榮華富貴之間,吳越國選擇了後者。

在得到吳越國的保證後,曹彬帶領宋軍很快突破了南唐在長江南岸設立的采石矶(今屬安徽)防線,進抵南唐首都金陵城。

作為前線主帥,按道理應該在皇帝有了絕對性的攻擊意見後,趕緊下令全軍出擊,攻入江甯府,俘虜李後主,打掃戰場。但一向進退有度的曹彬卻在這個緊要關頭,病了。

病情來得迅猛,身為副帥的潘美隻能率領諸将趕到曹彬軍帳内,探視并聆聽主帥下一步的作戰訓示。

誰知,曹彬對下一階段的軍事部署并無安排,隻對大家說了句,吃藥不管用,要想我的病好,還得諸位将領多發善心。衆将士最好能做到“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這樣我的病立馬就好。

出發前,曹彬謹記趙匡胤交待的“少屠戮”三個字,故除了限制本部将領外,也命人不斷往金陵城中射入勸降信,希望以攻心之戰,逼迫李後主開門投降。

在這些信件中,曹彬不止一次提到,大宋攻打南唐的局勢已定,南唐君臣完全不需要賠上金陵城百姓的性命,負隅頑抗。如果現在開城投降,咱們還有挽回的餘地。

經過曹彬數輪攻心戰後,金陵城内人心渙散。由李煜任命負責軍務機要之事的重臣如皇甫繼勳、陳喬、張泊等全都改變初心。到了這般田地,李煜隻好長歎一聲:“江南江北舊家鄰,三十年來夢一場。”随後,開門投降。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南唐後主李煜,來源:劇照。

也不知是同情李煜的遭遇,還是出于宣傳宋軍的仁德,曹彬在接受李煜的投降後,準許他傳回自己的皇城,收拾細軟,并叮囑他盡量多拿些錢财,以備北上不時之需。

對于曹彬公然放走敵方政權最大牌的俘虜,宋軍諸将很不解。随曹彬出征的偏将梁迥就表示:“将軍如此,難道就不擔心李煜回宮後,一時想不開,上吊自殺。這樣,我們原先打南唐,大功一件。李煜一死,獎賞還得減半,這多不值當。”

但曹彬說,你想啊,一個口口聲聲要守護祖宗基業且拼死反抗我們的人,最終居然甯願受辱投降,說明他本身就不想死。這樣的人,名聲都盡毀了,還有必要自殺明志麼?

果然,在收拾完一切之後,南唐後主李煜跟随曹彬的戰船,永遠離開了他生活統治過的“國土”。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95">05</h1>

沒有人能否認曹彬是一個大智若愚、料事如神的人。但至死,他隻是大宋曆史上一個“普通人”。

這或許與他人生中唯一的一場敗仗有關。

攻滅南唐後不久,宋太祖趙匡胤離奇駕崩。繼承皇位的是趙匡胤的三弟、晉王趙光義,史稱宋太宗。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宋太宗趙光義,來源:劇照。

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與南唐毗鄰的吳越國以及偏居北方的北漢政權最終也沒能擺脫亡國的下場,緊随南唐之後,獻土歸降。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計劃。

然而,在偌大的大宋王朝北邊,還有一個由遊牧文化組成的大契丹國,也稱遼朝。此前,遼朝皇帝特别喜歡在中原認各政權的首領當兒子。契丹國的“兒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将具有戰略意義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數百年賴以自保的北方屏障。

為了新興的大宋能夠有更好的戰略活動空間,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披靡的宋軍,也就成了宋太宗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的絕對主力。

雍熙三年(986年),趁着遼景宗駕崩,遼朝國家動蕩之際,宋太宗下令,以曹彬、潘美、楊業等五員大将兵分三路,協同進攻燕雲十六州。

考慮到曹彬在大宋統一戰争中曾作出過連滅兩國的卓越貢獻,再加上曹彬比其他将領更有愛心,宋太宗決定,攻打契丹奪回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将以曹彬為主力,率東路軍擊幽州(今北京一帶)。

不過,長期在南方作戰的曹彬,其實并非北伐契丹的最佳人選。

此前滅後蜀和南唐,曹彬都是跟随宋太祖趙匡胤部署的水軍協同作戰。如今一到塞外草原,曹彬所率領的東路軍瞬間抓了瞎。

而當時主政的遼朝蕭太後在得知宋軍由名将曹彬統帥時,也拟定了誘敵深入的方針。于是,在曹彬東路軍的快速打擊下,遼朝對燕雲十六州的控扼逐漸減弱,宋軍在戰場上的捷報如雪花般飛回大宋皇宮内。然而,戰事推進過快,一個重要問題便暴露了出來:戰線太長,糧草快跟不上了。

蕭太後對此心知肚明。在曹彬勢頭正猛之際,蕭太後派出擅長長途奔襲的契丹騎兵打劫了東路軍的運糧隊。從此,東路軍陷入無糧局面。

眼瞅着手下兵丁就要餓死,為防止軍中嘩變,曹彬隻得退兵尋糧。

這樣一退,也就導緻了中、西兩路大軍協同作戰的機制遭受影響。

而遠在汴京的宋太宗趙光義聽聞前線最新戰報後,知道曹彬退兵就食,馬上大為焦急,作出批示書:“豈有敵人在前,而卻軍以援刍粟乎?何失策之甚也。”

最終,曹彬的東路軍為了糧草且戰且退。猶豫之間,宋朝北伐的東、中、西三路大軍全線潰敗。雍熙北伐也成了繼高粱河之戰後,宋朝的又一笑柄。

戰後,宋太宗趙光義強忍憤恨,對參與雍熙北伐的有關将領等一一做了處罰。但此戰中罪行尤重的曹彬回朝後,僅遭貶官降級,并未受到其他打擊。

不過,對于一戰毀了一世英名的曹彬而言,慘敗于契丹,是他一生揮之不去的憤懑與悲痛。那一仗中,那些曾經跟随他馳騁中原、威震宇内的宋軍精銳,全部消耗殆盡。就連一向令契丹人膽寒的楊業也戰殁軍中。即便宋太宗并不過分怪罪于他,曹彬的老臉也難舒展。

北宋第一良将,一人滅兩國0102030405

▲楊業,來源:劇照。

直到臨終前,曹彬仍在為大宋軍力的延續絞盡腦汁。或許這也是他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一生戎馬四十餘載的曹彬去世。臨終前,曹彬向宋真宗舉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曹玮、曹璨,稱二人“材堪為将”。

宋真宗詢問曹家二子誰更優秀。

曹彬表示,曹玮遠勝于曹璨。

知子莫若父。曹彬去世後,曹玮逐漸挑起了大宋“将二代”的重任。

在另一少數民族政權西夏強勢崛起、威脅北宋的過程中,憑借家傳馭軍嚴明的優良作風,曹玮在當地和睦外族,成功抵禦了西夏三代首領東進擴張的野心,為宋仁宗盛世作出了應有的鋪墊。

不知,曹玮的努力是否會讓九泉之下的曹彬,獲得稍許的寬慰?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田志光:《宋太宗朝“将從中禦”政策施行考——以宋遼、宋夏間著名戰役為例》,《軍事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任明:《淺析北宋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科學中國人》,2016年第5Z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