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葉四郎是騎兵出身,與谷壽夫是陸大同學,在陸軍騎兵集團長任上,于1937年12月接替谷壽夫出任日軍第六師團長,曾率領第六師團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在中國戰場犯下了許多戰争罪行,其軍旅生涯最後一個軍職,是擔任日本本土東部軍司令官,擔負東京地區的警備任務,盡管沒有被駐日盟軍總部追究戰犯責任,但老天爺卻沒有放過他。

稻葉四郎
稻葉四郎(1885—1948)是日本大阪人,曾就讀于大阪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和中央陸軍幼年學校,1905年11月畢業于陸軍士官學校第18期騎兵科,被配置設定至第四師團騎兵第4聯隊服役,該聯隊由大阪兵員構成并駐屯在大阪,翌年6月晉升騎兵少尉。
1909年12月25日,稻葉四郎考入陸軍大學校第24期,與山田乙三、土肥原賢二、谷壽夫、柳川平助、山岡重厚、牛島貞雄、飯田貞固、伊東政喜、香月清司、鈴木重康、酒井稿次、松浦淳六郎等人同學,并于1912年11月25日畢業。
從陸大畢業後,稻葉四郎曾被配置設定至陸軍省軍務局實習,不久又回到第四師團騎兵第4聯隊擔任中隊長,其後又在第十五師團任參謀、在參謀本部任部員期間,被北洋政府聘為北京陸軍大學騎兵教官,聘期屆滿後又回到陸軍省軍務局任職,期間再次進入陸軍大學校進修深造。
1926年12月,稻葉四郎調入騎兵監理部,期間被派往法國留學,日本騎兵是學習和模仿法國騎兵組建起來的,從法國歸來後,出任騎兵第16聯隊長,并于1929年8月晉升騎兵大佐。
日本騎兵
1930年12月22日,稻葉四郎再被調回騎兵監部任職,翌年3月18日調到陸軍騎兵學校擔任教育部長,同年8月1日擔任幹事,輔佐校長從事教學管理工作。
1934年3月15日,稻葉四郎晉升陸軍少将,接替茂木謙之助出任騎兵第4旅團長,該旅團下轄騎兵第25聯隊和騎兵第26聯隊,當時隸屬于關東軍作戰序列,曾配屬坂本政衛右門的第六師團進攻赤峰、承德等地,并在長城一線作戰,1935年12月2日調回日本出任陸軍騎兵學校校長。
稻葉四郎檢閱騎兵
“七七事變”爆發後,稻葉四郎于8月2日晉升陸軍中将,接替笠井平十郎出任陸軍騎兵集團長,“騎兵集團”于1933年7月成立于海拉爾,下轄騎兵第1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前者轄騎兵第13聯隊、騎兵第14聯隊及機槍隊,後者轄騎兵第25聯隊、騎兵第26聯隊及機槍隊,而騎兵集團司令部直轄騎炮兵聯隊、戰車隊、機械化汽車步兵大隊及辎重隊等,隸屬于關東軍作戰序列,與陸軍師團同級别。
日本騎兵部隊
1937年12月28日,稻葉四郎接替其陸大同學谷壽夫出任第六師團長,擔任其參謀長的是石川浩三郎大佐,該師團曾在谷壽夫率領下參與南京大屠殺而臭名昭著,是以各級主官人員變動較大,此時該師團步兵第11旅團和步兵第36旅團,分别由今村勝治少将和井上政吉少将擔任旅團長。
該師團4個步兵聯隊主官分别是:步兵第13聯隊長坪島文雄大佐、步兵第47聯隊長岩崎民男大佐、步兵第23聯隊長佐野虎太大佐和步兵第45聯隊長池田純久大佐,師團司令部直屬騎兵第6聯隊長古賢久藏中佐、野炮兵第6聯隊長小川一郎大佐、工兵第6聯隊長增田政吉大佐、辎重兵第6聯隊長高屋守三郎大佐及野戰醫院等。
侵華日軍
第六師團曾參與了南北對進的徐州會戰,為了實施武漢會戰,日本大學營于1938年6月21日編成了日軍第十一軍,并調任關東軍第二師團長岡村甯次中将出任司令官,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被編入該軍作戰序列,第十一軍隸屬于華中派遣軍作戰序列,是日軍實施武漢會戰的主力。
1938年7月,稻葉四郎率領第六師團沿長江北岸,一路孤軍攻擊前進,擊潰了徐源泉的第二十六集團軍後占領合肥,又擊潰李品仙的第十一集團軍占領黃梅和廣濟,當年9月又擊破李延年第十一軍團的重重阻擊,占領了田家鎮要塞,砸開了武漢三鎮的最後一道防線,第六師團的戰鬥力深得岡村甯次的贊許。
日酋進入武漢
武漢會戰之後,中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第十一軍于1939年3月首先打破僵局,發動了進攻南昌作戰,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單獨向武甯方向攻擊前進,武甯位于修水河北岸,背靠幕阜山,地勢十分險要,由王陵基的第三十集團軍駐守。
1939年3月21日,日軍第六師團兵分兩路向武甯進攻,盡管飛機轟炸火炮覆寫,但中國守軍利用有利地形頑強阻擊,緻使第六師團苦戰兩天,仍未突破中國守軍陣地,惱羞成怒的稻葉四郎于3月23日晨又發動了新一輪攻勢,并使用了燃燒彈和化學彈等化學武器,緻使中國守軍蒙受重大損失,遂開始逐次抵抗,并後撤至修水南岸,第六師團遂占領武甯,在第六師團策應之下,伊東政喜的第101師團占領了南昌。
日軍占領南昌
1939年9月,稻葉四郎率領第六師團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在“奈良支隊”和“上村支隊”的協助和配合之下,從中路向新牆河防線發起猛烈進攻,中國守軍是關麟征的第十五集團軍,以第52軍扼守新牆河防線,以第73軍控制汨羅江地區構築第二道防線。
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與“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兵力加在一起近5萬人,對陣關麟征第十五集團軍的5個軍,日軍經過一番苦戰,最終突破“伯陵防線”,迫使第十五集團軍的5個軍逐次撤退。
進攻中的日軍
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不久,稻葉四郎接到回國的調令,于1939年12月1日接替川岸文三郎出任東部防衛軍司令官,翌年8月1日出任東部軍司令官,擔負東京地區的警備任務與防禦作戰,其司令部就設在東京。
太平洋戰争爆發前夕,稻葉四郎因為年齡原因,于1941年12月2日被轉入預備役,幾天以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導緻太平洋戰争爆發,此時日軍在各戰場進階将領嚴重缺乏,但稻葉四郎并沒有被重新召集,盡管他在第六師團長任上表現不俗,并曾獲得過一枚功二級金鵄勳章。
稻葉四郎死于1948年3月13日,他的陸大同學及第六師團長前任谷壽夫,在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被執行槍決,不能不對他有所觸動,也許是在恐懼和驚吓中死亡,也不是沒有可能,稻葉四郎死亡時僅有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