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一位南宋時期“上馬殺賊,下筆成詩”的文武全才。他曾經在長沙紮營練兵,“營盤路”的名稱由此而來。營盤西路立着他的塑像,身着披風、腰懸配劍的辛棄疾一手挽缰、一手持卷,蹙眉沉思,仿佛正思念千裡之外淪于敵手的故鄉濟南,籌劃着揮師北上、收複故土;又仿佛在構思新詞,一抒胸中的郁悶與惆怅。塑像的背景則是抗金作戰的圖畫和辛棄疾著名的詞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位于長沙營盤路西的辛棄疾雕像。
這尊由雕塑家雷宜鋅指導創作的雕像下方有文字說明:“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率部歸南宋。一生以恢複中原為己任,堅決主張抗金,屢受朝中投降派排擠。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期間,在飛虎寨(今長沙營盤街)紮營成立飛虎軍”。這段文字為辛棄疾和長沙古城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記錄。這塊地毗鄰賜閑湖,就是三國時期魏延追殺韓玄的地方。唐朝滅亡以後,五代十國時期馬殷割據湖南建立馬楚國,這是曆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政權,馬殷就是傳說埋在馬王堆的那位國王。雖然馬楚國總共隻有44年曆史,咱們大長沙曆史上總算是做過一屆都城。這塊地盤原是馬王的兵營,辛棄疾就在這塊地盤上建設軍營,命名為“飛虎寨”。到了明朝這裡是吉王府的護衛隊左營的駐地,是以叫“左局街”。清朝末年開始蓋公館,現在已經面目全非,遊客們隻能在辛棄疾雕像前和東側的賜閑湖巷遊走,抒發思古幽情。
1180年40歲的辛棄疾被委任為長沙知州及湖南安撫使,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名義上是為維護地方治安,實質上辛棄疾真正的打算是為了震懾金人,并為北伐準備力量。
賜閑園。
有一個故事:樞密院有人狀告辛棄疾借建飛虎軍“聚斂民财”,聽信讒言的宋高宗發下禦前金牌,指令立即停工。辛棄疾把金字牌藏起來,加緊建設營房,限期完工。這天,管後勤的官員來報告,限期一個月的營房營栅修建工程實在無法完成,情願按軍法治罪。辛棄疾問“為什麼完不成?”“現在長沙正是雨季,秋雨不斷,窯工沒辦法燒瓦,是以沒法完成。”這位官員小心翼翼地回答。“總共要多少瓦?”辛棄疾問。“20萬片。”“不要愁,”辛棄疾微笑着說:“瓦由我來辦。你把别的事都抓緊辦好,不得拖延。”辛棄疾下了一道指令,要長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于兩天内送到營房,送到後即付瓦價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兩天内果然湊足了(看來當時長沙人口已在萬戶以上)。軍營建好,辛棄疾将修建過程、營房圖紙、經費來源、用度開支向朝廷詳細彙報,誣告不攻自破,宋高宗心頭的疑雲也随之消散。飛虎軍很快成為一支威名遠揚的精銳之師,金人對這支隊伍很是害怕,稱之為“虎兒軍”。
在長沙任職期間,辛棄疾不擾百姓,開倉濟民,修建街道,據說長沙不少麻石街就是他任職期間改造的。他不失為一個愛護百姓的好官,得到長沙人民的歡迎。他積極獻計獻策,時刻枕戈待旦想要收複國土,但偏安江南一隅貪圖享樂的南宋朝廷膽怯且氣量狹小,不敢信任和采納嶽飛、辛棄疾、張浚等人的北伐抗金主張。從42歲起,他先後被削職閑居達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複被削職,終于未能實作其恢複中原的宏願而病死于江西,終年67歲。臨終前猶高呼:“殺賊!”
辛棄疾開倉濟民。
辛棄疾是一位與陸遊、李清照同時代的南宋詩人,也是中國詩壇著名的豪放詩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流傳下來的詩詞有六百多首,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甚多。
辛棄疾詞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長沙任職期間寫過兩首有名的詞,一首是《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另一首是《阮郎歸》:“……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兩首詞都流露出詞人不能實作理想抱負的郁悶和感慨。
辛棄疾詞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愛國愛民、文武兼備,長沙以辛棄疾為榮。湖南也是一塊英雄輩出的土地:從辛棄疾的抗金“飛虎軍”到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麾下的湘西“鎮竿軍”,從鴉片戰争中葛雲飛統領抗英、戰死沙場的“五百湘勇”到抗日戰場犧牲的湘軍30萬将士。
讓我們記住辛棄疾,也不忘我們湖南曆史上的代代英雄。
【編輯說明】
長沙于1982年2月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為止,國務院公布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共有134座。名城必有名雕。每個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雕塑,它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人文曆史和藝術造詣,給到訪者留下深刻印象。與文字、照片、繪畫相比,立體造型的雕塑具有更強烈和鮮明的藝術感染力,“長沙街頭曆史文化名人雕塑”系列将以連載的形式帶領讀者領略長沙系列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