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冥想APP就能估值20億美金,VC們都想不明白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喜樂,36氪經授權釋出。

2021年9月創投圈裡誕生了一個很網際網路的詞兒,“精神心理網際網路賽道”。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賽道,我找了幾位圈裡投科技、醫療的資深VC聊了聊,得到的回應相似卻又各有不同:

1)一直在關注,但沒投過;

2)一直在關注,已經有項目準備投;

3)一直在關注,相關項目在聊。

從幾位投資人口中,最大的共識是:這無疑是一個剛需賽道,不會不關注;同時,他們最大的疑惑點也來自于一條共識:這個賽道怎麼标準化?

<h3>3000億規模的剛需賽道</h3>

無論大家對資本“狂熱”投資某個賽道有哪些“微詞”,有一點毋庸置疑,資本出沒的地方,一定是存在市場需求的地方。

根據2020年全球健康研究所(GWI)釋出的研究報告《定義精神健康經濟》顯示,全球心理健康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10億美元的規模。如果針對中國市場,許多業内人士給出了一個大概的範圍:3000億元級。

3000億元,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個空間足夠滋長出耀眼的獨角獸或者明星項目。

而為什麼說這個賽道已經變成一條剛需賽道?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的調研資料十分觸目驚心:中國心理健康的人群僅占10.3%,處于心理亞健康及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群分别占比76.3%、16.1%。

按照這個資料,10個人裡面,也許隻有一個能被視為心理健康。

不光如此,心理健康還是一個邊界十分模糊的領域,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近兩年消費項目的熱門标簽。比如近一年來大火的功能食品賽道裡,“解壓”、“緩解睡眠”等功效被着重強調。

那麼如果要将精神/心理健康賽道劃分具體領域,大緻可以分為三類:精神科診療領域、心理咨詢領域、緩解心理情緒領域。這三個領域,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一個小賽道。

精神科診療領域,首先光說中國确診的抑郁症患者就高達9500萬人次,在如此之高的患者人數下,隻有5%得到了治療;其中年輕群體、孕婦及産後婦女、老年人處于抑郁症發病的高峰期。

其次,中國的精神障礙患者數量也達到2.5億人,總患病率高達 17.5%。

是以,當好心情、昭陽醫生能夠在2021下半年獲得分别2億、數億元的投資,就顯得十分順理成章。

而談到緩解心理情緒領域,它應該是今年除去網際網路精神診療之外,最被資本青睐的賽道。

2021年8月,精神健康品牌FLOW冥想獲得了由Evolve Ventures和光速中國共同領投的數百萬美元天使融資;Evolve Ventures創始人邵亦波亦在7月投資了另一個冥想+正念平台Heartly lab。

投資人給出的投資邏輯十分歸璞:“人們從心底呼喚心靈的甯靜”、市場和使用者需要被“帶來更多對生活、對生命的美好想象”。

如果對标美國市場的話,則不難想象為何投資人更偏好這類項目。比如歐美兩大明星冥想app Calm和Headspace都已經達到了20億美金的估值。

另外投中網獨家獲悉,目前市場裡已經有不止一家機構決定投資專注冥想類的項目;預計未來幾個月内将會完成交割。

<h3>最适合線上的賽道</h3>

一位曾主導精神心理健康賽道頭部項目某輪融資的業内朋友提出了一個蠻有意思的觀點:這個賽道很适合搬到線上去做。

這話不假。

在中國,醫療供給嚴重失衡的事實亦給線上醫療平台提供了增量空間;這在精神診療領域也不例外。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精神科醫師僅4萬名,相當于每10萬人擁有的精神科醫師不足2位,尚不足國際标準的1/4。此外,據《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計劃(2015-2020)》分析,中國精神科醫療資源主要分布在省級和地級市,縣域及以下的基層醫療機構鮮有精神科、心理科,精神衛生供給不充足,配置設定也不均衡。

北京安定醫院曾參與的一項國際性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療缺口”,需要治療卻沒有尋求或未能獲得治療的患者所占比例極高。在中國,有92%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沒有接受治療。

其次,由于精神類疾病的特殊性,相當部分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恥感”,線上平台為這部分群體提供了絕佳的空間。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多位投資人提到了近年來資本較往昔大幅關注網際網路精神診療相關領域的重要原因是,國家對抑郁症政策方向的傾斜。

比如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釋出《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援和參與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青少年作為重點人群之一,方案要求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其健康體檢内容,為其設立心理健康課程,配備心理健康老師,提供心理異常的關注和援助。

這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防治問題的重大政策性的檔案,也是首次從制度層面對高校抑郁群體予以關注。

而反映到平台資料上,營收也能側面佐證資本看好線上精神診療平台。據了解,好心情在2019年的營收近3億元;僅2021年上半年,好心情的業務較2020年同期增加了300%以上。

目前在這個賽道,根據天眼查資料,好心情已經完成了4輪融資,累計融資近4億元;昭陽醫生也融到B輪。除去兩者之外,小懂健康也完成了兩輪融資。

和許多網際網路平台一樣,網際網路精神診療平台的命運大抵相似:頭部效應明顯,易成寡頭格局。

<h3>“很難想明白的賽道”</h3>

不止一位投資人對投中網表達了同一個觀點:不敢投,因為想不明白。

這放在網際網路心理咨詢領域尤其明顯。目前這個賽道較為知名的依然是那幾家:壹心理、簡單心理、壹點靈。

根據天眼查,成立于2012的壹心理完成過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極光創投、賽富投資基金、頭頭是道投資基金、鑫羊投資、楓海資本等。最近一輪融資為2019年,B輪。

簡單心理成立于2014年,完成過3輪融資,真格基金、華創資本等是其投資方。最近一輪融資在2016年,A輪。

壹點靈成立于2015年,完成過5輪融資,58産業基金、元生創投、比鄰星創投、約印創投參與過投資。最近一輪融資在2021年,B輪。

除了壹點靈之外,大多數網際網路心理咨詢類項目的最後一輪融資停留在2019年,最長的也超不過B輪。

投中網了解到,投資人會對這個賽道望而卻步的原因,還是在于這個賽道如何标準化的問題。“是剛需,但盤不太明白”,一位VC這樣說。

除此之外,專業人士的稀缺恐怕也是這個賽道難以擴張的重要原因。有資料顯示,中國真正能勝任心理咨詢工作的從業者不足10%。

而投資過壹點靈的58産業基金在盤點過超10家海外心理健康項目之後,則總結了3點項目要想成功需要具備的共性:數字化驅動、服務産品化、跨界團隊。

可以這麼說,無論是從資本層面,還是消費者個人,精神/心理健康無疑正迎來史無前例的關注度。然而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精神心理健康行業在需求側、支付端、供應鍊依然還在摸索發展階段。

但正是這樣特殊的領域,我們更應該對它抱有期待和正名。無論是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還是存在心理困擾的群體,都要堅信:“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