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疆創始人汪滔
作者 | 邱處機
來源 | 邱處機
(ID:qiuchuji_1993)
世界上有一種人,是偉大夢想家。
就像馬斯克,兩大學幻小說掀起了他的太空狂想,往後餘生他都在這條道路上狂奔與追逐。
世界上有一種人,是完美主義者。
就像喬布斯,他不但對别人要求苛刻,對自己更是吹毛求疵。
中國有位80後青年,就像是二者的複合體,在科技界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就是大疆創始人,汪滔。
童年的一本漫畫書,在汪滔心裡埋下了“直升機自動飛行”的種子,從此生根發芽。
為了實作夢想,他退學華師大,入讀港科大,勤學苦練。
學業有成後,汪滔赴深圳創業,倉庫起家,苦熬七年,以全球首款消費級航拍一體無人機震驚業界。
而後,汪滔帶領大疆先輕取歐美,再轉戰國内,最後拿下了民用無人機市場武林盟主的寶座。
截止目前,大疆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占據超80%的市場佔有率,估值超200億美金,建立起一個擁有1萬多名員工的無人機帝國。
作為創始人的汪滔,身價也超過400億人民币,位列中國80後富豪榜第三。
大疆到底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呢?汪滔曾經的一句感言或許可以讓我們管中窺豹:
“在我們的父輩,中國一直缺乏能打動世界的産品,中國制造也始終擺脫不了靠成本效益優勢獲得市場的局面。這個時代企業的成功應該有不一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大疆願意專注地做出真正好的産品,扭轉這種讓人不太自豪的現狀。”
一
追夢
退學華師大,入讀港科大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指路人
1980年,汪滔出生于浙江杭州。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位教師,後來下海成為了一名小企業主。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汪滔國小三年級之後就被安排寄宿在老師家中。
缺少父母的陪伴,又沒有其他什麼朋友,汪滔閑暇時間隻能玩玩遊戲,看看漫畫書。
當時有一本叫《動腦筋爺爺》的漫畫書讓汪滔印象深刻,書上的一台紅色直升飛機像是刻章一樣,在汪滔腦海裡留下了印記。
汪滔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反複閱讀,一個夢想在他的心裡緩緩浮現:
“如果能做一個自動控制直升機飛行的東西出來,那該多好!”
從此,汪滔就對天空産生了無限遐想。他熱愛航模,把大部分業餘時間都用來閱讀和航模相關的讀物。
16歲那年,父母為了激勵汪滔考高分,許下了遙控直升機的獎勵。汪滔拼了命地學習,終于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禮物。
然而沒過多久,汪滔就把遙控直升機弄壞了,幾個月後才收到從香港發來用于更換的零部件。
在汪滔的想像中,遙控直升機應該像一個可以被随意操控的精靈,能懸停在空中不動,也可以讓它飛到任何位置。
但實際上,這架操控難度很高的直升機起飛不久就掉落下來,飛速旋轉的螺旋槳還在他手上留下了一個疤痕。
汪滔想要自己造一架遙控直升機的夢想,在這時越發清晰。
高中畢業後,汪滔考上了華東師範大學,并選擇電子系就讀。
可能是想加速實作自己的夢想,也可能是學校課程設定偏向理論學習,缺少結合實踐的機會。汪滔在大三的時候,決定退學。
他給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發出入學申請,但由于大學成績隻是中等偏上,這些世界名校沒有看上他,最後隻有香港科技大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沒辦法,汪滔隻能退而求其次,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就讀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
2005年,汪滔從港科大畢業時,決定把遙控直升機的飛行控制系統作為自己的畢業設計題目。
而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源自童年的夢想:讓航模能夠自由地懸停。
但畢業設計題目一般是由學校決定,為此,汪滔讓兩個同學一起幫忙說服老師,老師看到汪滔眼中的渴望,最後答應了他的請求。
此外,汪滔還向學校軟磨硬泡申請了1.8萬港元的經費,苦苦奮鬥了5個月,通宵達旦,廢寝忘食。
但遺憾的是,在畢業展示中,他的直升機剛起飛不久,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最後隻得到一個“C”的成績。
因為畢業設計成績太差,汪滔甚至還失去了去歐洲名校繼續攻讀的機會。
但人有禍兮旦福,在汪滔失落之時,他遇到了一個貴人——李澤湘。
李澤湘
李澤湘有多年赴美留學的經驗,1992年學成歸來後,便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的電子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後擔任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李澤湘在港科大任職期間建立了固高科技,固高是目前中國市場佔有率最大的運動控制器供應商。
在創辦固高期間,李澤湘就一直在尋找一種更加契合産業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他後來将之歸納為“新工科” 教育。
在今年6月接受《晚點 LatePost》采訪時,李澤湘表示,新工科教育應該培養“能用科技創造新東西的人”。
是以李澤湘非常看中一些善于鑽研,有動手能力,又可以整合資源的人才。
汪滔當時進行畢業設計展示時,李澤湘就在現場,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後生。
于是,在李澤湘的推薦下,汪滔成為了他門下的高徒,繼續在港科大攻讀研究所學生學位。
就像馬斯克經曆三次失敗才成功發射火箭一樣,汪滔在畢業展示失敗後,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不服氣的他繼續夜以繼日地研究。有時為了做實驗,汪滔甚至不惜逃課,常常熬夜到淩晨5點。
苦心人天不負,2006年1月,汪滔終于制造出了能成功控制直升機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原型。
對于這股子堅持,汪滔後來表示:“我覺得自己的性格裡有天真的成分,從小喜歡一個東西,就是希望把它變成現實。”
二
蟄伏
“衆叛親離”,苦熬四年
唯有熱愛可抵漫長歲月
閑暇之餘,汪滔把自己發明的飛行控制系統(以下均簡稱飛控)放在航模愛好者論壇上販賣,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訂單。
汪滔欣喜若狂,這是對他多年付出的一個認可。
為了更好地研發産品,提高飛控的實用性,還在讀書的汪滔決定創業。而一向主張學以緻用的李澤湘教授,對此也非常支援。
2006年年初,汪滔帶着家裡資助的20萬和2個同學一起來到了深圳,在舅舅雜志社20平米的庫房成立了大疆。
彼時,市面上的航模玩家要麼是專業玩家,要麼就是資深愛好者。大家都是東市買機架,西市買飛控,南市買雲台,北市買槳葉.......然後自己組裝成整機。
而大疆一開始瞄準的就是飛控。
飛行器内部簡單示意圖
和大多數初創公司一樣,大疆早期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首先是人才難招。
雖然大疆後面離開倉庫,搬到了深圳蓮花北村一間三房間的民房裡。但依然破落的辦公環境直接把很多優秀人才拒之門外,勉強留下的都不是專業技術背景,汪滔甚至還要手把手地帶他們入門。
其次是團隊不穩。
汪滔是個工作狂,他會時常突然打電話過來和員工談論想法,不管時間是幾點。
是以有人為了回避他的電話,就會在下班後将手機放在鐵盒子裡,這樣電話顯示的就不是沒人接聽,而是無法接通。其他更有激進者則選擇直接關機。
為什麼沒人願意加班呢?一個是受不了汪滔的突然襲擊,另外一個就是大家認為汪滔對工作苛刻,卻對股權配置設定不均。
在股權配置設定上,汪滔早期主張按照技術水準配置設定。但全公司就他技術最牛,當然占了大頭,是以其他人對此哀聲怨道。
最後是願景不明。
硬科技創業前期需要煎熬,因為從理論到量産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飛控也是如此。
苦熬一年以後,産品還沒有影子,早期加入大疆的年輕人們開始變得浮躁,再加上公司願景不明,每個人開始打起了如意算盤。
後來汪滔回憶說:“我當時也不知道市場規模究竟會有多大,我們的想法也很簡單:開發一款産品,能養活一個10到20人的團隊就行了。”
就這樣,到了2007年,大疆團隊内部的沖突開始爆發。
部分員工投靠到曾經洽談的合作商,還有人開始偷偷将公司财物挂在網上出售,更有甚者離職後與内部員工裡應外合,販賣大疆盜版的飛控。
李澤湘在接受《晚點LatePost》采訪時坦言,2007年大疆爆發危機時,所有人都走了,最後隻剩下一個出納。
當時焦頭爛額的汪滔找李澤湘請教,後者正在給哈工大深圳研究院的學生上課,汪滔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無助地等了兩個小時。
李澤湘幫汪滔分析了一下問題,并鼓勵他振作起來,還在人才和資金方面給予汪滔一些幫助。
在資金上,其實2006年年底,汪滔父親的朋友陸迪投了大概9萬美金給大疆,後來成為大疆的财務負責人;汪滔的中學同學謝嘉也賣房籌錢投資了大疆,後來成為大疆的市場負責人。
而這次,李澤湘聯合哈工大博士導師生朱曉蕊給大疆投了100萬。
在人才上,除了朱曉蕊順勢成為大疆的首席科學家,2007年恰逢哈工大深圳研究院第一批學生畢業,李澤湘動員很多人加入了大疆。
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電子自動化專業的正規軍,大疆的核心技術隊伍總算是建立了起來。
很快,在大家的努力下,大疆當年就釋出了直升機飛控XP2.0版本。大疆飛控第一次達成超視距飛行,突破了原有的視野疆界。
2008年,大疆在技術上再獲突破,打磨出了XP3.1這款飛控系統。它可以讓模型飛機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自動在空中懸停。
汪滔多年以來的夢想,在這一刻終于實作了!
汪滔、李澤湘在珠穆朗瑪峰進行飛行測試
憑着這套飛控,大疆很快接到了一些訂單,大概每月20台,按照每台2萬塊計算,一年下來有400多萬的收入,公司開始盈虧平衡。
就當汪滔在直升機飛控道路上高歌猛進時,一位比他小兩歲的同行開始研制起多旋翼航模,他就是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
2008年以前,國内航模主要為固定翼與直升機,很少有人做多旋翼航模。而2007年創業的彭斌在一開始就做起了四旋翼航模,并很快在2011年就做到了2000萬收入。
極飛推出多旋翼航模後,汪滔也注意到了。他當即買了一架回來研究,結果不能懸停,而且很快就炸機了。
汪滔和他的團隊一緻認為這個東西沒有前途,于是放棄了對多旋翼的進一步研究,繼續研發直升機飛控。
緊接着,大疆就在2010年推出了新一代直升機飛控 Ace one。Ace one的重量隻有100克,是XP 3.1的1/7,單價也很親民,降到了1000元左右。
很快,Ace one每個月就有上千台的銷量,成為大疆另一條主要的産品線。
大疆開始在國内無人機行業聲名鵲起。
三
驚人
勇于創新,引領潮流
最好的競争就是我有他無
雖然Ace one賣得不錯,但對于大疆來說,市場還不夠大,利潤也不夠豐厚。
畢竟大疆的直升機飛控主要應用在航拍領域,但直升機動辄百萬的成本不是誰都買得起的。
這時,大疆在紐西蘭的一家代理商啟發了汪滔。
這家代理商告訴汪滔,他們每個月賣了200個雲台(手機、相機、錄影機的支撐裝置),其中90%是挂在多旋翼航模上。
與此同時,在全球著名的航模愛好者論壇 DIY Drones 上,很多網友開始讨論多旋翼飛控。汪滔覺得這是個商機,于是重新研究起多旋翼飛控。
據《左林右狸》報道,當時汪滔就大疆的産品規劃了三個方向:圖傳、飛控和雲台。
在圖像傳輸上。
當時需求量不大,汪滔也覺得一時搞不定,于是他找了酷芯的姚海平幫大疆做外包,後來才自己慢慢攻克。
在飛行控制系統上。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大疆于2011年9月在航空博物館的展覽上,推出了多旋翼飛控 WooKong-M。
這款多旋翼飛控成本效益極高,很快讓大疆邁過了年收入千萬以及單個産品收入體量過千萬的兩個門檻,大疆也就此進入不缺錢的狀态。
在雲台上。
一開始大疆的雲台和别人一樣,用的是舵機雲台方案。但這個方案問題不少:響應慢,圖像還抖。
為解決抖動問題,汪滔和他的團隊嘗試了很多方案,在綜合價格和續航等因素後,汪滔創造性地提出用無刷電機直驅來控制雲台。
2012年1月,大疆在德國紐倫堡Toy Fair 展會上正式釋出了禅思 Z15 雲台,這是世界首款無刷直驅陀螺穩定增穩雲台,更是全球首個民用高精度雲台。
後來大疆技術總監趙濤回憶起展會的場景時情不自禁:“我當時全身發麻,看到挂着禅思雲台和GoPro相機的飛機穩穩地立住不動時,我内心無比激動。”
穩定的性能帶來了優異的成績。
一經推出,禅思Z15便在業内一夜爆紅,2000美金起價的産品瞬間有了上萬台的訂單。2012年,靠着禅思Z15一個産品,大疆的收入就超過了1億。
汪滔是個非常有危機感的創始人,雖然大疆已經在專業級航拍市場中成為了頂級供應商,但他又把目光瞄準了低端市場。
彼時,大家都是在專業無人機市場競争,普通群衆的消費市場還是一片空白。
為了防止競争對手偷襲這個市場,再加上各方面技術和供應鍊的成熟,汪滔決定研發一款消費級的無人機整機。
“我們當時想做一款有成本效益的,不需要玩家自己組裝就能随時起飛的産品。當時主要考量就是這款産品能夠先于我們的對手進入低端機市場,并沒有想要賺錢。”汪滔後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經過一年的研究和籌備,大疆在2013年1月正式推出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大疆精靈Phantom 1”—全球首款消費級航拍一體無人機。
這款産品有什麼優勢呢?
首先産品驚豔。
汪滔本身就是一個極度重視工業美學的人,大疆很早就在産品設計上予以投入。
在内部的微信工作群裡,汪滔曾經分享過喬布斯《遺失訪談錄》裡的一句話:“真正的魔法,是用五千個點子磨出一個産品,好想法要變成好産品,需要大量的加工”。
是以,Phantom 1在産品上被雕琢得相當驚豔。
其次價格親民。
在做直升機飛控時,汪滔為了做航拍已經開啟了飛控、雲台和圖傳項目,甚至電機等配件也是自己做,加上 iPhone 推出後,傳感器價格急速下降,大疆将無人機售價做到了1000美金。
相比以前動辄十幾萬元的無人機航模,這個價格可以說是極度親民了。
是以,Phantom 1一經推出便受到航模愛好者的高度關注。
當時大疆内部認為首月3000台訂單就到頭了,沒想到Phantom 1的火爆程度超過了禅思雲台,幾日的訂單就已經破萬。
作為消費級無人機的開創者,大疆很快就成為了行業第一,從此一鳴驚人!
四
絕塵
團滅對手,獨樹一幟
打敗我的必須是我自己
任何藍海領域一旦展現巨大前景,就會有一群鲨魚蜂擁而至,互相厮殺,直至變成一片紅海。
大疆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一炮打響後,許多競争對手看到了機會,紛紛湧入這個賽道。
先說說國外的競争對手。
大疆在國外的競争對手主要是美國的3D Robotics。3D Robotics 由《連線》雜志前主編克裡斯·安德森與佐迪·穆諾茨于2009年創辦。
安德森同時也是全球最大航模論壇 DIY Drones 的創立者。
2012年年末,3D Robotics 拿到了第一筆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安德森正式從《連線》離職,全心投入3D Robotics 的營運當中,并開始研發多旋翼無人機。
後來3D Robotics還招到前大疆北美負責人科林負責市場,後者因利益問題和大疆鬧翻,直至上了公堂。
再說說國内的競争對手。
就像美國的電動車廠商隻有特斯拉一家一樣,大疆在美國的競争對手也主要是3D Robotics。但在國内卻沒有那麼簡單。
國内創業環境向來惡劣,在消費級無人機展現市場潛力後,各種角色陸續粉墨登場。
曾想以15萬收購大疆飛控的楊建軍,帶領零度牽手騰訊與雷柏;
彭斌帶着極飛與順豐合作無人機快遞;
億航釋出載人飛行器184,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
這些人全部向大疆發起了攻擊。最火的時候,國内的無人機企業超過300家。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争環境,大疆到底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據《晚點LatePost》采訪,大疆董事李澤湘在Phantom無人機引爆市場之前,曾去美國矽谷咨詢過紅杉資本全球合夥人邁克爾·莫裡茨。
莫裡茨給了李澤湘三條錦囊妙計:
産品才是關鍵。隻要産品好,不管來自世界哪個角落,都可以做品牌;
要想做國際科技品牌,先從美國矽谷切入,尤其是那些矽谷高科技公司的老闆;
要想長久發展,必須要有人才戰略。
回到國内後,李澤湘和汪滔就莫裡茨的建議進行交流,結合不同競争環境和自身資源,确定了後面大疆發展的戰略。
首先是大力招攬優秀人才。
據大疆内部員工透露,汪滔喜歡招頂級人才,尤其是清華、北大畢業,這點和馬斯克極其相似。
後來,大疆還專門花重金舉辦一個全球性的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聚攏培養一批對機器人感興趣的年輕人。
其次是控制成本。
北美的3D Robtics為了制衡大疆在美國的發展,不僅将大部分産能從墨西哥轉到深圳,并在工業無人機制造中抽取大量錢财,推出Solo消費級無人機,價格定在1700美元。
但大疆Phantom3專業版售價僅為1300美元。到了2016年,配備了萬向節和攝像頭的Phantom3又降了300美元。
價格上沒有競争力,性能上也比不過大疆,最後3D Robtics決定關閉無人機制造業務,全力轉向企業級軟體服務。
大疆一舉奪得北美市場。
另外是和蘋果合作,提升産品的品牌力。
2015年,大疆在全球蘋果零售店中上架了Phantom3,整個大疆公司的高管更是紛紛到各地的蘋果官方零售店發放無人機教育訓練手冊,或開展飛行課程。
據說,那時比爾蓋茨為了用大疆無人機,還專門購買了一部iphone手機。
最後是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
2016年,面對市場上競争對手的高調,大疆迅速推出Phantom4,并将價格一降再降。
緊随其後,大疆在同年又領先推出了掌上折疊無人機Mavic,直接阻斷了競争對手做小型自拍無人機的出路。
Mavic讓愛好者們瘋狂,但同時也殺死了大疆自己剛推出的Phantom 4。
憑借成本控制和推出新品的速度,大疆殺出重圍,一騎絕塵,讓競争對手無比絕望。
據福布斯報道,在2014和2015年,全球共發生122筆無人機融資。而到了2016年,投資規模縮水近半,行業死傷一片。
國外3D Robotics公司裁員超過150人,轉型做企業軟體服務。國内極飛、零度等公司紛紛轉型做服務垂直行業的無人機方案,像極飛就去做了農業領域的無人植保。
而大疆作為最後的勝利者,占據了消費無人機市場70%的份額,成為行業絕對的龍頭老大,并一直延續至今。
在業績突飛猛進的同時,大疆在資本市場上也深受歡迎。
從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大疆一共完成了5次共2億多美元的融資,紅杉中國、中恒星光、遠瞻資本、麥星投資、Accel Partners等投資機構都在股東名列。
到了2018年,大疆又發起了一次10億美元的融資,這次融資也将大疆捧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是大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融資,擁有強勢地位的大疆開啟了新的融資套路:競價融資。
這種像工程招标一樣的方式竟然被用到了融資,在創投圈可是前所未聞。
可即使是這樣,首輪競價結束時,仍有近100家機構遞交了保證金和競價申請,認購金額較大疆的計劃融資額超過了30倍。
是以,大疆很快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其估值也躍升至200多億美金。
這讓大疆一度被媒體稱為“中國智造”的典範,可以和蘋果媲美。
一時間,大疆被推上了神壇。
除了在國内混得風生水起,大疆在國外市場的地位也是穩如泰山。
早在2017年,美國海陸空三軍就聯手封殺大疆無人機。
尴尬的是,美國空軍特種部隊卻悄悄采購了35架大疆無人機,原因簡單到讓人匪夷所思:大疆功能強大、價格優秀、美國本土沒有替代品。
而到了2019年,在美國對華為宣布“出口禁令”幾天後,又對大疆釋出禁用警告,提高大疆的關稅,限制進口,想要迫使大疆撤離北美市場。
一般企業面對美國政府如此霸道的政策,要麼積極遊說,要麼忍氣吞聲。
可是大疆卻霸氣地怼了回去,你漲我2%的關稅,我就加價2%,愛買不買!
結果是什麼呢?
封殺之前,大疆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是72%。
封殺之後,市占率最高達85%。
揚我國威,大疆壯哉!
五
本色
追求完美,獨斷專行
有人說他是“中國喬布斯”
當大疆在全球開疆拓土的時候,國外分析師邁克爾•布雷茲曾說:“所有人都在追趕大疆的腳步,它就是中國的蘋果!”
在某種程度上,大疆和蘋果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封閉的作業系統,都是所在領域的開創者和高端品牌,都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市場佔有率。
再往公司的創始人看,汪滔和喬布斯也有不少相同的特質:自信、專注、追求完美、獨斷專行......
一、充滿自信。
曾經有媒體在汪滔面前談到喬布斯時,他這樣評價:“喬布斯身上擁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他的做法、想法也給我帶來不少的啟發,但我也隻是欣賞而已,談不上佩服。”
縱如雷軍這樣的大佬都對喬布斯頂禮膜拜,汪滔隻是欣賞而已,他的自信可見一斑。
那誰能讓他視如同類呢?
任正非。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被汪滔視為聰明人,那就是華為的任正非。
二、無比專注
汪滔曾經表示:“大疆的成功,源自始終專注于産品的态度。”
為了集中精力做好産品,在對外溝通上,汪滔很少面對媒體,也很少參加公衆的活動,甚至缺席産品的釋出會。
在汪滔看來,他是做産品的人,隻想把産品做好,讓更多人來使用,其他營銷公關的事情就交給别人來做。
在對内工作上,汪滔每周工作80多個小時,他的辦公桌旁放着一張單人床,累的時候就躺上去眯一會,醒來就繼續工作。
一有靈感,汪滔就會打電話和員工交流,不少大疆的高管都曾在半夜接到過老闆的電話。
這個工作習慣在大疆早期逼退了不少人,後期也有很多員工對此哀聲怨道。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在大疆公司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不少大疆員工都抱怨大疆鼓勵加班但沒有加班費。據一位大疆内部人員透露:“我每天9點上班,基本沒在晚上11點前離開過。”
其他類似“别想找到女朋友”、“淩晨兩點研發部辦公室的燈還亮着”的話,也是頻頻出現在評論區。
三、追求完美
除了專注,汪滔對産品完美的追求從沒停止。
比如,汪滔對螺絲的松緊程度都有嚴格要求。他告訴員工,要用幾個手指頭擰到什麼樣的感覺才算到位。
由于每一顆螺絲有不同用處,承受的強度不同,汪滔就在香港買了一堆強度不同的螺絲膠,然後根據螺絲的用處,使用不同的螺絲膠。
大疆早期飛行控制系統上的幾百顆螺絲,就是這樣一顆一顆地按照不同強度擰上去的。
一位已經離職的大疆前員工透露:
“老闆做事以精品為導向,對于設計不好的東西,會很直接地罵“這是什麼垃圾”。當然,這種嚴厲也會讓員工快速成長。”
為何汪滔會如此追求完美呢?
他曾坦言:“在我們的父輩,中國一直缺乏能打動世界的産品,中國制造也始終擺脫不了靠成本效益優勢獲得市場的局面。但這個時代企業的成功應該有不一樣的思想和價值觀,大疆願意專注地做出真正好的産品,扭轉這種讓人不太自豪的現狀”。
在記者采訪他時,汪滔還舉了日本武士刀450年的曆史:“日本的工匠在不斷追求完美。中國人有錢,但是産品卻很糟糕,服務亦是如此。如果要造出好産品,你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四、獨斷專行
和喬布斯一樣,汪滔在決策上表現得堅決而獨斷。
據大疆内部員工透露,從産品設計到内部管理,甚至一些大型活動的舉辦,都要依靠汪滔拍闆決定。
這種性格我們無法判斷好壞。
一方面,在大疆初期,由于汪滔對股權配置設定方式的堅持,團隊的大多數成員極其不滿,最後紛紛出走。
而最近兩年,大疆很多高管也相繼離開,估計和汪滔的這個性格脫不開關系。
有一次接受《福布斯》采訪時,汪滔坦言“我曾經是個完美主義者,有點固執,并且與人交流時不懂得表達,是以容易傷害到他們的感情。”
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獨斷的個性對初創公司是好事。
它能為大疆留下一批真正做事的人,也能讓大疆快速決策,快速發展,但前提是創始人的決策必須是正确的。
五、任人唯賢
2012年,汪滔一直在為如何解決“Phantom”系列畫面平穩,以及360度無遮擋拍攝等問題苦惱。
這時,一位實習生陳逸奇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當時陳逸奇大學還沒畢業,汪滔就給了他上百人的技術團隊和數千萬研發資金。
兩年之後,在陳逸奇的主導下,大疆第一架具有360度全視角高清攝像功能的變形無人機驚豔亮相。
為了激發大家的潛力和積極性,2015年年初,汪滔想出了“激極盡志,求真品誠”八個字,把它視為大疆企業文化的核心。
汪滔表示:“隻要是研發團隊的人,無論進入公司多久、資曆多少、崗位是什麼,隻要有點子,計劃書能經受研發團隊主管們的拷問和質疑,你就能帶團隊。”
六
寫在最後
最近兩年,大疆風波不斷,發展放緩。
一來,大疆内部動蕩不安,一大批高管相繼離職,内部反腐浪潮也時常被掀起。
二來,自打無人機業務增長放緩,汪滔便調集資金和人力投入到另一個賽道——自動駕駛。
過去幾年間,大疆投過國外的超級跑車,合資成立過自動駕駛公司,做過車企的智能駕駛一級供應商,也賣過雷達。
但由于種種原因,現在還沒有一個布局獲得重大突破。
我們不知道汪滔在無人機的成功,最後能不能複制到自動駕駛上。
但汪滔對産品和技術的極緻追求,值得每一位中國創業者學習。
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我們需要更多的汪滔來攻克各方面技術的卡脖子難題。
在偉大的民族複興程序中,我們需要更多的汪滔來打造享譽全球的民族品牌。
就像汪滔在朋友圈裡所說的一樣:
“文化、價值觀、産品的二等公民我做膩了,期待我們的産品也可以早日讓美利堅五體投地!”
(全文完)
【邱處機簡介】
福建龍岩人,大學畢業于國内一所商學院,後在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就職,現從事創業投資相關工作,長期關注商業牛人。一起向牛人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參考資料:
1、《無人機江湖和汪滔的前半生》,J金紅,左林右狸
2、《大疆,是男人就硬氣!》,雲遊小生,純潔的微笑
3、《對話李澤湘:孵化大疆、雲鲸後,怎麼培養更多科技創始人》,程曼祺,晚點LatePost
4、《專訪大疆汪滔:如何擺脫中國制造惡名》,福布斯
5、《大疆造車疑雲》,王藝瑾,36氪
6、《“異類”汪滔》,金紅,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