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半輩子龍套,50多歲第一次當男主角的遊本昌,憑借“濟公”一角,成就了他的演藝事業,也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

88歲在某短視訊平台擁有上千萬粉絲的遊本昌,不介意被貼上網紅的标簽。玩轉新媒體的同時,還不忘為老年群體發聲。
重陽節釋出關于“數字鴻溝”主題的視訊,呼籲關注老年人上網困難的問題。
視訊中老爺子耳聰目明,口齒伶俐,邏輯清晰,不禁讓人很感動。
還記得張晨光直播帶貨的時候被網友說哭嗎?雖說網絡時代捧紅了一批人,人們也越來越依賴網絡帶來的便利,但是當老戲骨試水,似乎就變成了“走下坡路”。
網絡與線下真實演藝圈的“壁”,或許是最後的驕傲與體面,不容模糊,不能跨界。如果太過活躍,容易被說“晚節不保”、“嘩衆取寵”等等。
但是作為德高望重的表演藝術家,遊本昌卻絲毫不介意被稱作“網紅”。他認為很多群衆在網絡上,能夠和他們結緣,是好事。
另外,遊本昌接觸智慧手機比較早,入駐新媒體平台也有幾年時間了,還與Papi醬同台參加過紅人節。
而且他深知生活中很多人離不開手機,手機擁有量超過電視和電影的觀衆,是以作為一個演員希望能夠占領這樣一個領域。
遊本昌爺爺不隻是人間清醒,還與時俱進。
其實這與他勤奮好學的性格分不開。
他曾為了話劇《大雷雨》一個沒有台詞的龍套角色,而讀了19本書。
“農奴”隻是最後一場戲的過場,流下眼淚,大幕拉上。遊本昌卻倔強地希望了解人物關系,分析心理邏輯,甚至連角色的生活習慣,也要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宇宙。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遊本昌的努力,短暫的出場為他留下了“經典的龍套”一稱。
從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的态度不難發現,遊本昌是個“較真”的人,就是那種要琢磨透徹的态度。正如他在《我們的“小問題”》視訊中提到的那樣,他從未放棄學習。
因為從未放棄學習,是以他了解時下的行業規律與喜好。因為從未放棄學習,他玩轉新媒體平台,開口一句“我的娃娃們”俘獲人心。
正是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陽光心态,遊本昌知道所謂“網紅”并非對老藝術家的貶義稱呼,而是代表着影響力。說明他仍未記得,仍被喜歡,且他說的話仍具有傳播的力量。
遊本昌最讓人佩服的一點在于,他沒有刻意“裝嫩”,沒有擺出一副與年輕人打成一片,自己對資訊時代得心應手的樣子。而是從老年人的立場出發,站在了一個折中的位置:鼓勵老年人堅持學習,并呼籲年輕人關注弱勢群體。
說實話,身邊不少無法享受智能生活的老年人,是因為他們内心的抗拒。人工通道的保留,甯可排隊也不想下載下傳軟體,與其說念舊,不如說是對新事物的恐懼。
我很認同遊本昌的觀點,苦日子都堅持過來了,隻要有決心就能學會,并沒有那麼難搞。不少年輕人意識到這一點,還出教程幫助老年人進行學習。
所謂“數字鴻溝”,不是把誰帶到對岸,而是縮短距離,讓大家都能享受生活的便利并适應時代發展的腳步。
網絡時代,不隻是年輕人需要精神領袖,老年群體同樣需要發聲管道。遊本昌這樣擁有時髦思想,好學态度,又有責任感的“網紅”,請多來一些。
希望遊本昌的話可以打動一部分不願學習新事物的人群,不要被年齡區分而失去鬥志。不同世代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