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去農村水井裡面愛放幾條魚,也沒人喂,為何魚能頑強的生存?
現在農村也基本上都通上了自來水,有的還能夠達到24小時不間斷的送水。這對于村民日常生活來說,是有了明顯的改善。水是萬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産都離不開水,這也是從曆史上就有了逐水而居。在遠離河流的地域,古人采取了掘井取水,水井也成為農村離不開的水源地,每天早晨或者是傍晚,都會有人前去挑水吃,炎熱的夏季還喜歡把西瓜浸泡在冰涼的井水裡面,這樣的西瓜抵得上現在的冰鎮西瓜。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有的村子裡面的水井,都愛扔進去幾條魚,或者是幾隻烏龜。這又是為啥呢?這是因為古時候治安相比較混亂,而且戰争頻發,地方勢力很容易就引發争鬥,有的為了癱瘓整個村落的戰鬥力,選擇的方法就是:往水井裡面投毒,水井是全村人吃水的水源地,水井裡面如果被下了毒之後。村民自然就會因為吃了毒水,産生中毒,輕則會大病一場,嚴重的會丢掉性命,是以為了防範水井被人投毒,水井裡面放幾條魚或者是幾隻烏龜,就能起到監測的作用。
隻要水井裡面的魚或者是烏龜活的好好的,那麼這井水自然是安全的、無毒的,是可以放心挑水吃的。如果魚發生了異象,魚翻肚死亡,那麼井水就出現了污染,很有可能是被人投毒,是以說井裡面放上幾條魚還是具有很好作用的。但奇怪的是,這些水井裡面的魚沒有投喂過,這些魚沒有食物來源,卻并沒有被餓死,反而頑強的活着,但是個子也長不大,大都是非常的瘦小,這是什麼原因呢?
自身消耗很小;魚的自身消耗原本就很小,這也是變溫動物的特性,作為魚類,能夠根據環境溫度變化而做出自身調節,是以自身的消耗是很低很低的,這樣的生活習性能夠讓魚類在沒有食物的環境之中,能夠正常生活很長時間,這也是魚類自身的獨特習性,井水溫度很低,魚的活動量很小,身體的揮發也相當的少,進而能夠存活很久。
零星的掉落物;水井雖然無人投喂食物,但日常之中風吹草動、刮風下雨的時候,還時不時的會有一些富含營養的東西掉落到水井之中。像一些樹葉、果實、糧食等物品會時不時的掉落到其中,這些物品雖然不多,但也是能夠被魚作為食物所吞食,起到一定的補充營養的作用,是以也能夠頑強的維持生命。
水井微生物繁衍;水井的井壁、井底等地方,時間一久,就會衍生出很多的微生物,苔藓等,水裡面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昆蟲以及蟲卵,雖然數量遠沒有其他水域裡面的豐富,但對于井裡面數量不多的幾條魚來講,還是能夠維持生命的。
随着農村自來水的暢通,農村水井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很多農村的水井都已經回填,成為了平地,在農村曆史悠久的水井,也終于完成了使命,被自來水所代替,你的農村老家還有水井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