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秀(右)陪母親蔡氏(中)在妹妹張金足(左)家摳玉米粒
“娘,上午吃啥飯,咱還吃白菜肉中不?”
10月26日,當筆者在定陶區張灣鎮張成寨村80歲老人張金秀的帶領下,來到牡丹區何樓街道崔寨村一個普通農家小院的時候,現年70歲的農家婦女張金足正和106歲的母親蔡氏,坐在整潔的院子裡摳玉米粒。在她們身後,一個個金燦燦的玉米囤擺滿了院落。
“俺娘經常來住,隔一段時間就來,我們兄妹幾個都争着照料老人。你要是叫得勤喽,她也不來。估摸着時間差不多了,我就把俺娘接來了。住不幾天,俺娘家哥又催嘞!我就打電話,你們别接她,她還沒住夠,我也不願叫她走。咱娘啥時候住夠了,我再打電話,你們來接。”談起兄妹幾個照顧母親的情況,張金足老人高興地說。
張金足老人介紹,母親蔡氏是舊社會過來的人,對穿衣吃飯不挑剔,出力做活一輩子,不喜歡閑着。一百多歲的人啦,除了有些耳聾外,身體沒啥大毛病,來了不是給摳玉米粒,就是給燒鍋做飯,縫補衣服,掃院子,不讓她幹活就不高興。今年春天,張金足弄來了半布袋花生,母親一天就剝完了。為防止累着母親,張金足就陪着母親拉呱,還經常給母親梳頭、洗腳、剪指甲。想想過去吃糠咽菜的日子,再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娘倆說一陣,笑一陣,一天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
在對待老人的飲食上,張金足也下足了功夫。
她說:“吃得不舒服,給她喝好面疙瘩,吃點好消化的東西。約摸着好了,就給她做點香的,做她能吃的。她吃肉都給她弄得碎碎的,爛爛的。今天早晨,喝了一碗雞蛋茶,吃了一個雞蛋,還喝了一大碗飯,我用電餅铛煎的肉餅,也吃了一塊呐——”
“盡孝是應該的,咱小的時候,她不撫養,咱能長大?她有年紀了,就該咱撫養。俺娘想上哪去就上哪去,也不說在誰家天多天少,上哪去都正好,别管住誰家都沒事。”談起照顧老人的初衷,張金秀說。
張金秀介紹,父母生育他們兄妹6人,目前健在的就剩下4人了。他們家是中醫世家,祖父張家銀、父親張芝亮都是享譽周邊鄉鎮的老中醫。父親張芝亮當年60多歲因病去世時,隻有哥哥和自己成了家,是母親操心,供應其他弟妹上學成了家。現在三弟張金州在菏澤當醫生,四弟張金普在北京做生意,自己和兒子張成良在村裡當醫生,侄子、侄女們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濟南,有的當建築師,有的當廚師,還有的當律師,都過得很好。生活過得好,照顧老人也更有條件了。想想父母當年所受的苦,遭的罪,更想讓老人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正當我們說話的當兒,張金足的女兒崔素芹騎着一輛電動三輪車,給姥娘和母親送飯來了。
“姥娘,給你炖的白菜肉。姥娘,來,坐這兒,趁熱吃,我給你拿碗盛點,你慢點。”崔素芹細心地說。
張金足高興地說:“俺的孩子都很孝順,經常打電話問,娘還有錢嗎?我給點錢吧。家裡冰箱裡的雞鴨魚肉從沒斷過,閨女動動葷腥就給送,我很知足。”
“作為年輕人,我們就應該孝順老人,受舅舅和媽的影響,應該把這孝心傳遞下去。”崔素芹說。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張金秀說:“我有個106歲的老娘,一般人比不上,我非常高興。今後俺姊妹幾個,照顧俺娘高高興興的,身體好好的,讓老人安度晚年。”
文/圖 通訊員 張廣亮
來源:地方網.菏澤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