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不用來梳頭,插在頭上當裝飾品,在興盛繁榮的唐朝很流行,也發現咱們的鄰國日本到現在還這麼盤發呢。
這麼潮的古代發飾——一把梳子,不了解一下豈不是遺憾。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件頭飾的正式名字叫梳篦[bì]。
其實,我小時候還使過篦子,一個用在頭上長虱子的孩子的老物件。用篦子篦頭,扯得頭皮疼,卻真能把虱子趕掉在白紙上。
是以,篦子有“齒細而密”的特點。
清宮中的梳具一般就是這兩種:梳和篦。而梳子“齒粗而稀”。
清 牛角梳子(左)象牙篦子(右)
以前還有賣這種梳篦一體的,現在少了:
篦子,非常實用,做清潔、清除頭虱。像是現在人不想洗頭抹點散粉在頭發上保持幹爽一樣,古代人用篦子蘸着某種專門配出的藥方來篦頭發。
藥方成分包括鮮花、香料和中草藥等,研成細面後灑在頭發上,緩緩按摩,最後再用篦子按部就班地反複篦頭,解癢除垢。
梳篦構造
梳、篦合起來,總稱叫栉。
漢代學者許慎《說文解字》有雲:“栉,梳篦之總名也。”
從有清潔功能,到成為頭發的裝飾品,梳篦肯定也是經曆一個逐漸被欣賞的過程的。頭皮癢了,用梳子撓撓,順手就插在頭發上,看起來不錯哦,用起來也友善。
古代男女都是長頭發,實際生活中需要梳子來清潔、固發等用途的時候其實挺多的。而且,多一件發飾,多一種打扮自己的方式,并沒有什麼不妥啊。
圖檔來源/微網誌@裝束複原
有錢有權的王家女子要與衆不同,自然就從梳篦的款式、顔色、材質上下手創意打造,盡管梳篦也就隻有梳背和梳齒兩部分。不過,梳篦的确開始日益精細化。
6000多年前出現的象牙梳,梳背特别長,梳頭時可能像拿了一把不太好使的叉子。
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 6000年前象牙梳
山東新泰東周貴族墓出土 雙虎形梳篦
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 木梳篦
梳篦的發展也經曆了四種造型,長方形、箕形、半月形、長條形,分别在這幾個時期是主流:
史前-春秋末期,流行長方形 ↓↓↓
戰國早期到唐末期,箕形為主 ↓↓↓
五代到明代初期,半月形居多 ↓↓↓
南宋半月形玉梳 南京博物館館藏
從明中葉開始,常見的是長條形 ↓↓↓
從漢代以後,男子不再用梳子固發,改用簪。
魏晉開始,插梳之風仍然流行,唐宋人插梳已經有了“癫狂”之态。
唐代插梳風盛行
多圖預警
唐 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
唐 周昉《調琴啜茗圖》局部 扇形高髻上就插着兩把梳齒相對的梳子
唐《宮樂圖》 丫鬟梳的錘煉髻,左右發髻上各插了一把梳子
唐代畫家張萱《搗練圖》中展現插梳之風盛行
↓↓↓
基本上人人飾梳 放大局部圖
晚唐第九窟東壁女供養人 左右各插一把梳篦
因為在唐代,鄰國日本和我們交流往來密切。
日本美術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就是奈良時期形成的唐文化圈。以緻于到現在,日本的插梳之風一直很好的流傳,并保留下來。
浮世繪 日本
日本的匠人氣質,或多或少我們都有所耳聞。就算玩頭發,他們也很強大。咱們理發店用的發型參考圖、平價又強力的發膠絕大部分都來自日本。
由于亞洲人追求頭發上的黑、長、直,自然我們使用的梳子基本上都是梳齒與梳柄呈90°垂直的這種款式,不像歐美的梳子是各種刺猬、仙人掌形狀(因為他們是卷發)。
唐 鎏金花卉紋銀梳
唐代 象牙嵌寶金梳背 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藏
唐代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金背玉梳
盤發,他們是認真的。日本人的盤發工具,一看這排列的各種各樣的梳子就太有氣勢了。
倆字:講究!
來,一起感受一下日本普通理發店的tony老師盤發的過程,也許你會感受到一點點咱們唐朝時期女子們梳就的發髻有多漂亮。(視訊上傳不成功,可以到公衆号寶物手工觀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