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
品讀小說《天使的堕落》
墨 群
鐘鳴逸遠的小說《天使的堕落》讀後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給人一種回味,一種力量,一種感悟,給人以希望。它讓我有了一種不吐不快的傾訴感,這種感覺已經很久沒有了。
我在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文學,我發自内心的喜愛。其中小說、散文、詩歌都比較喜歡。常常走進人物的内心世界,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讀過之後總喜歡做一些品評。
有一種現象就是大凡學中文專業的人,極少能夠成為作家。我想這大概是受文法修辭的桎梏,經典文章讀的太多,受到的束縛也就過多的緣故吧。往往“眼高手低”,我也不例外。是以,不搞創作卻卻經常寫一些評論。說白了,就是指手畫腳。
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的關系其實就是廚子與食客之間的關系。何其芳就曾說過郭老(郭沫若),“你寫的作品毫無文學性”。郭反唇相譏:“請你來寫如何?”
何曰:“我隻是食客,不是廚師。我隻會說三道四。”然而,文學評論若想切中要害,中肯評價并非一件非常容易之事。鄭闆橋有詩雲:“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我文學評論的座右銘!
小說《堕落的天使》寫了主人公張傑從一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堕落成人神共憤的販毒集團的幫兇,直至最危急的關頭,内心的良善之光在瞬間被點燃。拯救了心愛的人的生命,更使這個販毒集團王朝坍塌,沒有讓更多的毒品進入社會。雖然付出了年輕的生命,但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中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弱點,社會的腐敗,官員的醜态等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大段的獨白與内心的剖析讀之為之一振,不得不引人深思: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一系列的遭遇是人為還是天意?她不是作者刻畫出的劇中人,分明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是你,是我,更是他。從主人公的成長到死亡的全過程,作者着重刻畫人物的内心世界,心路曆程和人生走向。用筆凝練,精到,精準,可以說是“三精之要”。讓讀者如同置身其中,可見作者的寫作功力。人物描寫更是真實可信,這也說明了作者根是深深地植入生活這片沃土的。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确的指出“生活是文藝作品唯一的源泉”,我們稱之為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文學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以,我們總是提倡“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鐘鳴逸遠做到了這一點,她能夠與社會上各個層面的人打成一片,上至政府官員,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白發蒼蒼,下至“活褲裆”(指兒童)。在生活中,注意觀察,融入交流,體味不同層面的喜怒哀樂。而後消化整理吸收,變成自己的營養,繼而勤奮的勞作耕耘。她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當我拿起筆來的時候,我感覺離我的理想很近。我們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一斑。
鐘鳴逸遠生活中是一個普通又樸實的人。她并沒有正式工作,原來做民辦教師,沒有轉正,後來做家教直至今日。她對于文學的熱愛不是養尊處優式的閑情逸緻,而是發自内心的喜愛。能夠在生活很拮據的時候一邊打工,仍然利用很少的閑暇時間筆耕不辍,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王子安有句名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這部作品描寫的是感情的糾葛和社會的變化,從題材上看并沒有太多太大的新意。但作者的落墨卻不落俗套,文藝理論認為“山本靜,水流則動”,看似尋常的主題被賦予了新意。這些讀者可以細細的品味,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總的說這是一篇好作品。借魯迅先生的話就是“并非要争一日之長”,它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作者正值創作的旺盛期,有熱情、有沖動、有激情、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相信還會有更高的山峰等待她去攀登。望她“文化蘊底,體驗先行,融通社會,獨寫性靈。”成為時代的讴歌者,呐喊者,導引者,書寫出更美的篇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挂雲帆濟滄海
墨群 丁酉桃月于三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