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學者探索視網膜母細胞瘤用藥治療新路徑

通訊員 衣曉峰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由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周丹和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遺傳學教授傅松濱共同完成的一項科研課題——“熊果酸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抗癌活性的生物資訊學分析和驗證”,10月28日淩晨線上發表于最新一期國際期刊《轉化醫學》上。

研究人員首次将源于中草藥的天然化合物成分熊果酸用來對抗視網膜母細胞瘤,證明這種物質具有較好的抗癌活性,在亞毒性劑量下,能夠抑制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基本無毒性。

我學者探索視網膜母細胞瘤用藥治療新路徑

論文截圖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來源于光感受器前體細胞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起源細胞被通常認為是視網膜幹細胞或視網膜前體細胞。這種疾病多見于3歲以下兒童,大多數患兒在出生後的頭1年或第2年被确診,而成人病例非常罕見。本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可單眼、雙眼先後或同時發病,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内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患病率無性别和種族差異,可導緻1%的兒童因癌症死亡,以及5%的單眼或雙眼失明。

周丹介紹,臨床上,視網膜母細胞瘤表現複雜,早期難以發現,惡性良性腫瘤逐漸增大後,大多數患兒的瞳孔區域有黃白色反光,即白瞳症。其他症狀還有結膜和角膜充血、水腫及虹膜新生血管、玻璃體混濁、眼壓升高及斜視等,極易發生顱内及遠處轉移,早期發現和早診早治無疑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所在。過去幾年中,卡鉑、長春新堿、足葉乙甙等化療藥聯合冷凍、雷射光凝等手段,對患兒的生存和視覺功能的挽救起到了很大作用;若病情進入晚期,雙眼失明和惡性良性腫瘤複發的幾率就會上升,且由于卡鉑産生的耳毒性還會對聽力造成嚴重傷害。與此同時,患者晚年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也很高,如骨癌、腦癌、黑色素瘤等。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現有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方法對全身和局部均有不良後果,由此限制了臨床進一步用藥,這就迫切需要業内專家确定新的政策,研發新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藥物并鎖定靶點,以改善視網膜母細胞瘤病人的臨床療效。周丹主任醫師團隊和傅松濱教授課題組緊緊瞄準這一眼科熱點難題,深入探索了源自天然的化合物熊果酸對人視網膜母細胞瘤細胞的抑癌機理。其中的熊果酸内含五環萜類化合物,可從民間中草藥提取物中獲得,有助于保護細胞免受緻癌物質的侵害。

研究結果表明,亞毒性劑量的熊果酸不僅調節了藥物靶點,同時有效促進了磷酸化蛋白激酶水準的下降、p53基因(人體抑癌基因)穩定形式的增加和磷酸化雙微體2基因的降低,并且還顯示了脂肪酰輔酶的關鍵參與。通過削減細胞内的谷胱甘肽,顯著減輕了熊果酸的細胞毒性,增強了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攻擊力度。

專家評價指出,上述研究首次揭示了熊果酸抑制視網膜母細胞瘤生長的機理,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對人類攻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棘手頑症開闊了新思路、新視野,同時也為開發祖國中醫藥寶庫拓展了新領域。

編輯:張琦琪

稽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