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圖檔均拍攝于1937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日本人挑起了全面侵華戰争。
照片所呈現的是當年上海的兩座結構相似的大橋,一座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另一座是知名度稍微低的浙江路橋。今天,這兩座堪稱姊妹的大鐵橋依舊橫跨在蘇州河上。因為其外形接近,常常被外地人弄混淆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浙江路橋</h1>
上海浙江路橋,俗稱老垃圾橋,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現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1937年的浙江路橋
這張照片拍攝于1937年3、4月間,那時候日本鬼子還沒有來。橋面之上和往日一樣人滿為患,過橋的上海市民川流不息。因為人流量太大,橋上安排有警察專門維持秩序。
橋上行人
當時的人們沒有靠右行走的習慣,狹窄的橋面兩邊都有同向行走的人流,隻把橋面中間的一塊區域留給車輛通過。
擁堵的橋面
浙江路橋是蘇州河從外白渡橋過來的第六座橋,南接今黃浦區浙江中路,北連靜安區浙江北路,是一處交通要道,每天都非常熱鬧,拉闆車的,拉人力車的,以及拎着各種物品的行人擠滿了整個橋面。
川流不息的人流
浙江路橋最早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最初是步行木橋,光緒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工部局拆去第二代木橋,改建成鋼梁橋。不久在橋上鋪設單軌,使電車可以通行。
搬運家具
一輛拉着桌椅闆凳的闆車正經過浙江路橋,一名婦人高高地騎坐在家具上,威風凜凜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外白渡橋</h1>
外白渡橋位于蘇州河下遊河口,瀕臨黃浦江,建成于1908年,和浙江路橋一樣,它也是從最初的木橋改建而來。外白渡橋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壯觀的外形,而成為舊上海的标志性建築之一。
1937年的外白渡橋
1937年8月13日,侵華日軍向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先後投入陸、海、空軍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揚言要在一個月内占領上海。這是日軍進攻上海第二天的外灘景象,外灘的道路和外白渡橋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難民。
橋頭的日軍士兵
日本人在外白渡橋頭設立的崗哨。日軍侵占上海期間,要求中國人在過橋時必須鞠躬行禮,稍有不從就會遭受到毒打或罰跪,甚至放狗來咬。
觀察水面
兩名日本士兵在外白渡橋上監視河面情況。遠處的兩棟建築分别是俄羅斯領事館(左)和日本領事館(右)。
橋上的汽車
兩個戴着白色遮陽帽的法國人正在和日本哨兵交談。不遠處有一輛小轎車行駛過來,車牌号為“9876”。一名鬼子端起槍警覺地看着汽車駛近。
盤查乘客
日本士兵對車内乘客進行盤查,尤其是對車内的中國女子,直接從車上拉出來盤問。
檢查完畢
日本人沒有從乘客身上發現異樣情況,而且車上坐有西方人,日本人隻得放行,一副很失望且不情願的樣子。
狼狽為奸
一名西方人正在和日本人交談。當時英、美等西方國家還沒有和日本人交惡, 對日本人在中國的惡行睜隻眼閉隻眼。同時,美國還忙着向日本大量出口軍事物資,大發戰争财。
西方人
一個穿着西裝的西方男子 夾着盒子,拎着一個裝滿物品的包袱。從橋上的日卡哨前通過,臉上帶着莫名其妙的笑容。
搬行李的中國人
一名中國小夥子幫助西方女子搬運作李物品。當看到中國人的面孔時,其中一名日軍警惕地端起槍。在日本人的身後,站在兩名年輕的女子,不知是什麼身份。橋的盡頭可見日本人搭建的沙袋工事,還有一輛公共汽車停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