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作者:楚汐思讀繪

#首屆書評創作大賽##頭條品書團#

阿蘭·德波頓,不愧為英倫才子,他将自己定位為:随筆作家,以如話家常的筆調來讨論有關人類生存的各種重大主題。他的作品裡不乏對愛情、身份焦慮、美與醜、分離與死亡等主題的思考,而這本《旅行的藝術》看似談旅行,實則更深一步探讨的是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阿蘭·德波頓對于本書的寫作手法和态度,基本上是每一篇圍繞着旅途中的一個主題,借着個人現實生活中的旅途感受描寫,呼應出相關的昔日名家(如波德萊爾、福樓拜、華茲華斯、梵高、羅斯金…等等)的藝術曆程。

這樣的寫法不同于流水賬般的遊記,甚至可說是 “藝術的旅行”,實在是高明。

餘秋雨對這本書的推薦序裡有幾句話:旅行是萬衆的權利,每人都可以選擇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人生基調,會使同樣的旅途邁出不一樣的腳步。

我深以為然。

這幾年一路走來,也去過不少的城市,對于旅行的意義和出發的目的,也一直都斷斷續續的在思考着,卻也始終未能有一個明朗的答案。我曾以為,或許旅行之收獲本就沒有定性,一樣的景色看在各人眼裡心裡,幾家歡喜幾家憂。但看完這本書後,我對于旅行的意義着實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尤其是書裡有關 “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以及對 “旅途中風景之美的欣賞”,給了我全新的角度和認識。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h1>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旅途中的特定場所,如圖所示,指的是出行的第一步,交通工具和住宿。而這,也往往是很多人之是以不願意出門旅遊的最大借口之一,因為旅途奔波的辛苦,長距離的舟車勞頓,陌生地方的住宿不慣……等等很容易讓人沖淡對旅途目的地的向往。

然而,在阿蘭·德波頓的筆下,飛機出行給我們帶來的則是如此廣闊的全局觀思維:

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作人生傳記的極佳象征。飛機展呈的力量能激勵我們聯想到人生中類似的、決定性的轉機;它讓我們想象自己終有一天能奮力攀升,擺脫現實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狹隘,就像井底之蛙:我們生活在那個世界裡,但我們幾乎從未像老鷹和上帝那樣睹其全貌。

雲端之上:雲朵帶來的是一種甯靜。在我們的下面,是我們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仁,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

之于沿途的火車、小旅館、公路、加油站……等等,阿蘭·德波頓借助美國現實主義畫家愛德華·霍珀 Edward Hopper(1882-1967)的主題畫作,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場所的美感。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愛德華·霍珀:《293号車廂 C 艙》,1938年

這張油畫裡的女士,此刻正在讀着她手中的書。但我們卻一眼就感受到了莫名的熟悉感。

曾幾何時,我們出行火車上,不也都喜歡帶着一本書,享受這份難得的讀書時光;偶爾也會四處打量車廂周圍的旅客,猜測着他們的家長裡短;更有甚者就這麼發着呆,任思緒随着車窗外變換的風景而四處飄蕩……那一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愛德華·霍珀:《加油站》,1940年

這幅油畫裡的加油站,暮色中有種遺世獨立的孤獨感,然而對于自駕出行的你我,卻是最安全不過的存在。

而我的旅途印象中,也不乏夜深人靜趕路的經曆。那一年自駕美國1号公路時,因過于樂觀預估了高速沿途的 Motel 入住情況,導緻我們仨不得不乘夜趕路去往下一個住宿點。那一段夜色靜谧,空無一人的山路,開的我們着實心慌慌……那一刻,倘若有這麼一個加油站的存在,當該是多大的欣慰啊。即便沒有,當我此刻回想起這一段經曆時,卻也無比深刻。

隻有走出去,才有機會體驗不一樣的經曆。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愛德華·霍珀:《自動販賣店》,1927年

而這張畫裡的女士,獨坐,喝着咖啡,陷入沉思。霍珀想表達的是一種孤獨的隔閡感,而我卻隻見到了獨在異鄉的自由感。誠然,孤獨也意味着另一方面的自由,不是麼?

霍珀的畫多是以孤獨為主題,觀者會下意識的産生共鳴,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憂傷,卻不會是以而悲觀自憫,反而能借此減輕内心之苦痛,擺脫煩惱的糾纏。也許,心境悲傷時,最好的解藥便是閱讀傷感的書籍、聽聽憂傷的音樂,或者是專注于孤獨悲傷的畫作……借助外部的悲傷,痛痛快快的宣洩一下自身内在的情緒。

而我們選擇暫時逃離現狀,外出旅行,為的不就是短暫的遠離喧嚣,享受片刻的孤獨和甯靜麼?

正如本書所言: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内心的聲音。

我們眼前的景觀和我們腦子裡可能産生的想法之間存在着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也産生于陌生的所在。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h1>

我們遠離家門,一路出遊,歸根究底不過為了心中那份對異地的美的向往與追求。然而,當我們跋山涉水,一路奔波終于親眼得見久負盛名的美景之時,我們的條件反射,竟是不由自主拿出相機或手機,拍下來!

景色越美,不過拍的照片越多而已,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各個角度拍個過瘾,而後……發個朋友圈,收獲一堆的點贊和滿滿的虛榮感後,那些照片經年彌月不過躺在電腦硬碟裡……沉澱為一句,“哦,我曾去過XX 地方,真是太漂亮了。我記得我們當時還拍了好多照片呢……”

這便是時下的大衆對于旅遊和景點之美最 “現實” 的表達。似乎大家都是如此,久而久之也便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了。然而,阿蘭·德波頓在這裡,帶着被英國人稱為 “美的使者” 達 50 年之久的約翰·羅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結結實實地給我們上了一堂有關 “如何擁有美景” 的課程。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首先,美是由許多複雜因素組合而成,對我們的心理和視覺都會産生不同的沖擊;而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對美作出反應并且渴望擁有它。

這份渴望最初級的表現在于,我們會忍不住在旅遊景點買紀念品,拍照,甚至還有部分人會想着刻上 “到此一遊” 的痕迹……但事實上,想要正确地擁有美,隻有一種方式:通過了解美,讓我們敏感于那些構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視覺上的),進而達到對美的真正擁有。

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藝術,通過書寫或繪畫來描繪這份美景,縱然那些令人陶醉的景緻,常會讓我們意識到語言的匮乏,但隻要我們足夠積極去琢磨,追問自己足夠多的問題,盡可能細緻精準地分析我們的所見和所感,我們就有可能收獲關于美的最深刻的記憶。

而相較于書寫,羅斯金更希望大家嘗試繪畫,因為繪畫可以讓人更好的去觀察:不是走馬觀花地看,而是關注。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書中提到梵·高對柏樹的觀察,他于1888年2月底來到普羅旺斯最繁華的小鎮阿爾勒,一直待到1889年5月,短短的15個月裡,創作了大約 200 幅油畫,100 幅素描,還寫了 200 封信,據說這大抵要算得上他最多産的時期了。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梵·高,《橄榄園》,1889 年

梵高畫中的橄榄樹、柏樹和麥田,重新整理了阿蘭·德波頓對于它們原先的 “無感” 印象,深刻意識到了 “視覺藝術” 對于提升個人欣賞風景的能力的重要性。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旅行背後的藝術與思考一、旅途中的特定場所二、旅途中的風景之美的欣賞

現實中的 “柏樹” vs. 文森特·梵高,《柏樹》,1889年

現實中的柏樹是那樣的不起眼,但是經由梵高的眼睛,他觀察到了柏樹那不為人注意的,在風中似火焰般的形态,是那樣搖曳生姿。

何以我們就感悟不到這份美麗呢?

那是因為--

描畫一棵樹至少也得投入 10 分鐘敏銳的專注,而最好看的樹也很少能讓過路人駐足 1 分鐘。

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個道理。現在的各種先進技術,去哪兒坐趟飛機,最遠不過十幾個小時就能到;而不論多漂亮的景色,幾張照片,我們就以為留住了這份美好。但事實上,恰恰是這份自以為是模糊了我們對美的真正欣賞能力。

當然,這裡所不提倡的照片,指的是那些不假思索的 “遊客照”,并不是帶有藝術創作的攝影照。

我一直記得當年上攝影課時,曾一度糾結于 “拍照” 和 “攝影” 這兩個概念。我堅持不懈地和教授争辯着,我覺得拍照就是得真實的反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倘若借助後期的技術處理,豈不是有違真實麼?……彼時的争論未能改變我的想法,但教授循循善誘的說理卻一直留在我心上…...

及至多年後的某天,我才恍然有所悟,拍照不過是機械的刻錄眼前之所見,唯有攝影才是藝術,借助各種構圖、光影技巧,以及後期的技術處理,最為恰當的留住并凸顯美的本質。

一如繪畫,如實的描繪不過是重複 “拍照” 的功能,唯有用心去揣摩才能感受常人所不能見的美。

是以,下一次,當我們有機會在路上時,請記得: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而不是 “到此一遊”。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