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人物多達幾百個,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以下幾位:
1.雄才大略曹孟德
我之是以把曹操排在首位,是由于他的雄才大略。曹操這個人野心大,最大的願望就是統一中國,可惜這個願望到死也沒能實作。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先機,再加上手下謀士如雲、兵多将廣,最終統一了北方,成為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方。如果他在赤壁沒有輕敵,沒有被火燒,那曆史将會是另一種結局。可惜曆史不能假設,就像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一樣。可以說,東吳的這兩次火攻戰果太輝煌了。
曹操深谙兵法,征戰四方,威布海内。在官渡以少勝多,大敗袁紹,進而為自己除去一個強敵。當然他也吃過不少敗仗,潼關之戰,被馬超追得割須斷袍,好在部下死保,才得以逃脫。盡管他謀略過人,但一樣中了周瑜的反間計,錯殺蔡瑁張允。他的另一個緻命弱點是多疑,正因為如此,才被諸葛亮智料華容道,若不是關羽念及舊情,他就做了劉備的階下囚。還是因為多疑,才拒不接受神醫華佗的手術療法,最終死在頭痛上,遺憾的是神醫也被他殺了,這給我國的醫術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曹操除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之外,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原因。
2.神機妙算諸葛亮
說起諸葛亮,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中國,他是智慧的象征。當然我們都知道事實上他并沒有那麼厲害,隻不過是小說作者把他神話了。論智謀的确無人能及,他剛出山就火燒新野,繼而獻計聯吳抗曹,借東風助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到後來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可謂才華盡顯。但他也有失誤的時候,比如錯用馬谡而失街亭。總的說來諸葛亮還是不簡單的,隻是在遇到司馬懿這個難纏的對手後,也力不從心了,最終星落五丈原,未能完成平生夙願。
佩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
3.深謀遠慮司馬懿
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記得他剛出場時還是個馬夫,到最後卻成為曹魏的擎天柱和晉朝的開拓者。司馬懿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其才能與諸葛亮堪稱伯仲。諸葛亮遇上他可謂棋逢對手。諸葛亮前幾次伐中原,攻勢淩厲,可司馬懿一出馬,就被一一化解。失了街亭,蜀國便轉入了守勢。
司馬懿是跟着曹操起家的,他在軍事上提過許多重要的建議,如他在曹操奪取漢中後,建議曹操去攻立足未穩的劉備,但曹操當時沒采納,後來卻後悔莫及。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後司馬懿建議曹操聯絡孫權出兵攻取荊州,而魏國出兵取漢、川,使劉備首尾不能相顧。由于采用了司馬懿的這一建議,于是才有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吳蜀彜陵之戰等後事。由此可見,他的深謀遠慮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諸葛亮遇到這麼強勁的對手,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司馬懿還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高手,雖然受到曹爽的排擠,卻能佯裝病重,得以瞞天過海,進而一舉奪權成功,使魏國改姓司馬氏,為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智勇雙全趙子龍
武将之中,我最喜歡趙雲,他智勇雙全,而且是常勝将軍。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在曹操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護着阿鬥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可謂忠肝義膽。劉備西征時,趙雲截江奪回了後主劉禅。後随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包圍。漢中争奪戰中,趙雲以微弱兵勢設伏,使曹軍撤退。建興六年,趙雲随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戰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諸葛亮順利奪取了涼州三郡。後趙雲因兵力不足輸給曹真,但由于他和鄧芝領兵固守,沒有造成蜀軍大敗,戰後趙雲請求自貶。建興七年,卒,後追谥為順平侯。
趙雲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勸劉備将本打算賞賜功臣的土地還與百姓。在劉備伐吳前又進忠言,勸劉備以國仇為重、私仇為輕。在對他的谥書中,強調了他有賢者之風,能體恤民情,慈愛百姓。其高風亮節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
趙雲征戰沙場幾十年,幾乎從未打過敗仗。隻是後來年紀大了,七十多歲才與姜維戰平。可以說趙雲是三國裡面為數不多善始善終的一個武将。
後人寫詩稱贊趙雲道: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歇業。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除了上面幾位,還有義薄雲天的關羽,老當益壯的黃忠,粗中有細的張飛,周瑜也算一個,他風流倜傥、才智過人、惟一的缺點就是氣量狹小,結果被諸葛亮氣死了。
這幾位本來也值得大書特書的,怎奈沒有熟讀三國,故不敢再信手塗鴉,各位還是從原著中領略他們的神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