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在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生沖突,史稱“玄武門之變”。在這場兵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禅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号貞觀,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深知自己這麼對父親和兄弟,有點不太好。這是塊心病,得好好治。首先,他隔三差五去問史官,你們怎麼記錄的啊?
第一個被問到的是褚遂良。褚遂良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因為字寫得好,兼任起居郎,專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見褚遂良天天跟在自己身邊寫啊寫的,唐太宗就很好奇,問他:“你記錄的這些東西,當君王的可以看嗎?”
褚遂良被問愣了,自古以來沒聽說君主還可以看起居注的,隻好硬着頭皮對答:“今之起居,古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不聞帝王躬自觀史。”意思是——您不能看!
唐太宗不甘心繼續問:“那,如果我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會記錄下來嗎?”這可把褚遂良難住了,不過,他還是一本正經地說:“我的為官之道就是對得起這個官職,我的職責是記事,那麼陛下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都必定會記下來的。”話剛落音,旁邊的黃門侍郎(門下省副官)忍不住又跟着補充了一句:“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亦記之矣。”
好吧,唐太宗被說得啞口無言,第一回合的交鋒隻好以“太宗以為然”結束。
褚遂良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既然褚遂良如此固執,那再問問房玄齡?房玄齡是大唐貞觀年間的賢相,衆所周知,他很怕唐太宗,用唐太宗自己的話說:“我經常看到房玄齡在我面前吓得面無人色,心裡還是蠻愧疚的。”是以,唐太宗覺得可以突破一下,對正在修國史的房玄齡說:“以前那些史官記錄的東西,一般不許皇上看,為啥?”房玄齡對曰:“史不虛美,不隐惡,人主見之怒,故不敢獻也。”
唐太宗順杆往上爬:“朕之為心,異于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我這個人吧,和他們不一樣的。我看史書主要是為了引以為戒啊。是以,你寫好了,給我看看吧!
皇帝非要看,大臣攔不住啊!隻好先把《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做了删減,再送上去交差。唐太宗關心的是玄武門之變的記錄和評價,馬上翻到玄武門事變的那一頁,一看,原來臣子們早做了删減,閃爍其詞。又不滿意了,他親自給這個事兒定性了,玄武門之變本質上和“周公定三監”是一回事兒。
周公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對兄弟出手,是以,唐太宗對哥哥和弟弟發難,是為了國家和百姓。是以,“玄武門之變”不是所謂的篡權奪位,是安邦定國的大好事!
房玄齡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與此同時,在史書的字裡行間,貞觀修史的臣子們也經常把秦王這一系寫成被打擊被壓迫、最後不得已才開始還擊的人。然而,即使史書經過了“删改”,但在曆史的縫隙中,還是能看到兄弟互相“黑”的蛛絲馬迹。
明知是毒酒,咱就喝一口
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擅長做資訊采集。采集自哪裡呢?自然是李淵的後宮和敵方陣營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團隊。史書上雖多次強化了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一直處于被動狀态的印象,連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都是被逼到最後一刻才反擊,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
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已與李世民多次交鋒,是交鋒,而不是一方出擊、一方接受。最值得一提的首先是“楊文幹事件”。那一年,李淵帶老二李世民和老四李元吉去仁智宮避暑,身為太子的老大李建成則留在京師監國。
李建成早已感受到來自秦王系的壓力,于是把這次在京主政當作天賜良機,暗自調盔甲給老隊友慶州刺史楊文幹,再下令楊文幹在外招一批年輕小夥入京,一是為了防範,二是為将來打起來做準備。結果,兩個送盔甲的士兵放着慶州不去,直接調轉馬頭跑到仁智宮舉報太子要謀反。史書上倆人的說辭是,事情太大,他們膽子小,怕兜不住,又不敢知法犯法。其實,這顯然是秦王集團間諜工作幹得好,李建成在京城的一舉一動早就被秦王布置的天眼監視了。既然太子主動“作死”,秦王系幹脆将計就計,收買了運送盔甲的士兵,讓他們親自告發太子。這一招不得不說幹得漂亮,由太子的人舉報太子,秦王完全置身事外。
收到告發的李淵當即派司農卿宇文穎去找楊文幹,如果楊文幹親自來解釋,說不定事情還有轉圜的餘地,可問題是,宇文穎一去,楊文幹竟然真的謀反了。這樣一來,坐實了李建成的罪名。
李建成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新唐書》中說,是李元吉對出發前的宇文穎說了什麼,宇文穎才對楊文幹說了點什麼,導緻了楊文幹的造反。這一點,恐怕不能成立。即使李元吉也有謀奪儲位之心,但坐實太子謀反對他是百害無一利。他這會兒跟太子的關系正打得火熱呢!事後,李元吉也百般為李建成開脫,和《新唐書》所說的李元吉故意借此除掉太子全然相反,隻要李元吉不是精神障礙,就絕對不會有這樣互相沖突的舉動。
那麼,我們按現代最符合邏輯的“事件對誰有利就是誰幹的”來看,一切就合理了。秦王李世民和宇文穎早已添加為私密好友,出門前,特地讓他逼反楊文幹。随後,秦王被任命前去平叛,根本沒給楊文幹留有辯解的機會,而是讓他“為其下所殺”,一切也就死無對證了。這一招,無疑是秦王府對太子和齊王集團的一次大反擊。
這之後,吃了暗虧的李建成曾想在夜宴上毒殺李世民,史書說,李世民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了少許,“吐血數升”,又被一起喝酒的叔叔救走。很多人借此懷疑這場“鴻門宴”的真實性,太子和齊王既然打算以這種方法結果秦王,又怎麼可能隻是讓他吐點血,又安全地被堂叔救走?
其實,這件事不需要懷疑真僞。如果我們把李世民設定為一個精于布局、早已安插間諜、洞悉太子和齊王一切舉動的人,一切都好解釋了——在太子和齊王請喝酒之前,在李世民決定赴宴時,他已經知道今晚将面臨的是什麼。是以,他顯然是再次将計就計,小喝一點,吐吐血然後全身撤退,最終換得的結果也很不錯——李淵對太子和齊王的警告,以後不要找秦王喝酒。
如果說這些隻是猜測,那麼我們就請出實時目擊證人。他的存在,證明了秦王集團對兄弟的沖突早有應對或謀劃。
此人叫王晊,是太子東宮的官吏,任率更丞。這是個從七品的小官,在東宮主管禮樂秩序和漏刻,也就是記錄一天的時辰,太子出行時再負責帶頭敲敲鼓吹吹号。日常生活裡,太子可能完全注意不到這個職位上的小人物。比如,太子和齊王想分割秦王府勢力時,看上的都是尉遲敬德、段志玄之類赳赳武夫(倆人都是後來一起參與玄武門之變,又圖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可見是秦王府的中堅力量),秦王府一個管報時的,他們才沒興趣了解。
可李世民完全不這麼想,他就結交了太子府這個鬧鐘王晊。
這類在太子東宮毫不起眼的角色,李世民和他申請好友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就是這樣日常無聲、不受重視的人,更能輕巧地探秘。因為管報時,他可以一直待在太子宮裡,那麼太子商量機密時,就可以一覽無遺。而作為這樣一個無關大局的人物,什麼時候悄然離開一會兒,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更不容易發現他已“投敵”。當然,前提是隻要他演技不是太差。
事實證明,李世民的做法比太子集團奏效得多。
請看決戰時刻。
玄武門之變前夕,外面的突厥又跑來鬧事,太子集團當即合謀出一則妙計:由李元吉主動請戰拿到了兵權,再借秦王府武将跟突厥正面對剛過為由,要求秦王府軍士随軍出征,由此抽空李世民的武裝力量,再以餞别為由,請李世民赴宴,現場讓武士把他暴力解決。領頭狼一死,到時候尉遲敬德這些人再勇猛也無用武之地,出征路上随便找個地方坑殺了就是。
玄武門之變前夕。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計劃可謂天衣無縫,李淵同意秦王府武将出征,秦王也不好拒絕餞别之宴,真是萬事俱備,隻欠天亮。
結果,無縫的天衣中還是被人撕開了一條縫隙,這個計劃被率更丞王晊聽到了。
王晊一刻也沒敢耽誤,連夜溜走“密告太宗”,秦王府完全獲知了敵方政策,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做完備籌謀,進而在第二天清晨的玄武門裡,率先了結了大哥和四弟,這場兄弟相争,李世民早就勝出了。真是細節決定成敗!
關于李世民的那些暗線,除了王晊,還有很多。畢竟,玄武門之是以成功,除了要搞定太子和齊王,皇帝李淵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是以,在李淵的後宮裡也必然有和秦王組隊的人。這一點,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次對話中可以得到印證。
在兄弟三人鬥争白熱化期,李建成曾憂心忡忡地對李元吉抱怨過一句話:“秦王且遍見諸妃,彼金寶多,有以賂遺之也。吾安得箕踞受禍?安危之計決今日。”意思是,秦王曾拿金銀珠寶賄賂過李淵的後宮。這是二人私底下對話,不存在故意作假說給旁人聽來嫁禍,由此可見,李世民确實給李淵的妃子獻過寶,還是以給太子造成了巨大壓力。
李元吉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貞觀之治》截圖
至于他究竟結交了誰,咱們也有迹可循。
史書記載,後宮的社交方面,基本都是由秦王妃長孫氏出面完成的。長孫氏的工作主要有兩點:“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嫔,盡力彌縫,以存内助。”
雖然短短不足20個字,資訊量卻不小。
首先,長孫氏對李淵很孝順,填補秦王長期不在身邊,被人離間的空隙;對李淵的嫔妃們,長孫氏也在其中周旋,該花的錢一點沒小氣,為的就是拉攏成為友軍。
李淵的後宮龐大,從實幹型到花瓶都不缺。最能和秦王府一拍即合的,要屬貴妃萬氏。
現在提到萬貴妃,我們都能想到與明憲宗談忘年戀的萬氏,但中國有史可查的第一個萬貴妃,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位。
史載李淵非常器重萬貴妃,宮裡有什麼事都讓她拍闆決斷,可以說,她是李淵後宮中最有分量的人。太穆窦皇後去世後,僅次于皇後的貴妃,就是後宮的主持人。
除了貴妃權勢大、眼線多、容易成為被秦王拉攏的對象,還有一條,也讓萬貴妃不可能站在太子、齊王一系。
萬貴妃曾有一個孩子李智雲,從小就善騎射,書法好,又下得一手好棋,是夫妻倆的小心肝。但李淵剛起兵時,李智雲年紀還小,跟随大哥李建成在河東。李建成聽說老爹起兵後,怕被隋朝廷抓捕,連忙卷鋪蓋逃跑,也沒多少精力兼顧小弟,去告知他一聲。于是,李智雲被隋朝抓住,不久就被隋朝大将陰世師殺死了。
這是萬貴妃唯一的兒子,用頭皮都可以想到,萬貴妃對李建成不可能友好,并且,應該心裡帶着恨。李建成将來正常即位,對她沒一分錢好處。
還有一件小事,也可以佐證秦王府與萬貴妃早有聯盟。李淵在位的武德三年,李世民将第二子李寬過繼給李智雲,繼承他的香火。也就是說,李寬名義上的父親是李智雲,奶奶是萬貴妃,他要孝順的人,也是他們這一脈。雖然李寬後來也不幸早死,不過,這并不影響雙方“同仇敵忾”。
雖然史書上并沒有着重突出李世民曾有結交後宮、探聽消息的舉措,對這位萬貴妃着墨并不多,但可想而知,在玄武門之變沖突慢慢遞進的前期和中期,局勢瞬息萬變,李淵的一念就可以掌握每一方的成敗,資訊是鬥争雙方最亟需的,是以,萬貴妃這位掌握着最高情報的友軍作用無疑至關重要。每當李元吉慫恿李淵開展什麼對秦王不利的隐秘行動時,情報消息都能及時傳回秦王府,讓他們做好應對措施。間諜工作如此優秀,除了高層又親密的萬貴妃,還能有誰呢?
總之,唐太宗之是以能成唐太宗,絕不是憑借他的絕地反擊,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戰功卓絕。對大哥和老四,他早就在算計了。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李淵有責(多次擺不平心态),政治制度有責(太子隻能在朝廷做統籌工作),齊王有責(挑唆),秦王府底下那些拱事的人有責,身在其中的太子李建成和唐太宗本人,也完全脫不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