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在上海古城老城廂生活過的原住民,尤其是古城内西北處的居民,說起那兒的“九畝地”,也許人們對它都是很熟悉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在内。因為我父母的家,原來就住在這附近,自己家後弄堂口出去,就是同慶街和青蓮街。再向北走百步左右,那裡就是曾經的“大境路菜場”了,但民間又稱它為“九畝地”菜場。
那個年代,因為普通的人家根本就沒有電冰箱,是以每天早上都需要去菜市場買菜。而“九畝地”的菜場,是這方圓附近十幾萬居民唯一的一個大型菜市場。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上海古城的“九畝地”究竟在哪兒?
遠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在上海縣衙官府刊印的《上海縣志》内,我們都能尋覓到下面的這幅清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圖》。清代上海古城城牆内的城市舊貌,我們都能一目了然。

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圖》
在上面這張清代的上海縣城地圖内,在其城内的西北處,就标注有“九畝地”的地名标志。下面讓我們放大這張地圖中的西北城區的部分,就能看到下面的一張局部放大後的地圖。
上海縣城内西北部分地圖
上面地圖中的中心部分,有一個小湖泊處的上方,标注有“九畝地”這三個字。可見在清代,“九畝地”就是以一個地名,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
在1982年刊印的《南市區地名志》中,東青蓮街與露香園路的交彙處,就有三個黑體字“九畝地”的地标繪制在地圖之中。見下面地圖的中心部分:
《南市區地名志》地圖中的“九畝地”位置
在《南市區地名志》中,除了有放大的“九畝地”區域地圖之外,還寫有“九畝地”的專門介紹:
九畝地:習稱地名。位于舊城廂的西北,原為顧氏露香園的一部分。露香園荒塌後,園内的青蓮座改為青蓮庵。清嘉慶年間,青蓮庵左前辟為小演武場,占地約九畝,俗稱九畝地。1836年(道光16年)在今舊倉街東青蓮街間建積谷倉,1842年毀于火藥爆炸,倉廢,以後在舊址設硝磺局。同治年間,演武場東側建有火藥局、改過局等,人們亦習稱為九畝地。嗣後習俗所稱的九畝地範圍擴充到東至舊倉街,南至上海市國小實驗國小,西至青蓮街,北至高墩街南。1909年(宣統元年)清厘查丈,實際地為65.98畝。辛亥革命後,撤銷火藥、硝磺等局,改過局原址變為殺人場。1915年在今大境路露香園胳處設有新舞台,數年後新舞台遭火焚毀,翤後開明公司于此造房稱開明裡。“八·一三”戰事爆發後,南市為日寇占領,九畝地一帶賭台、煙館林立,成為藏垢納污之地。解放後人民政府蕩滌污垢,才使九畝地出現了新貌。目前九畝地是大境路及露香園路一帶的統稱,主要為居民區,内有著名的上海市實驗國小和十餘家零售商店及一所菜場。
上面的語句,也許是一位老先生寫的,讀起來有些拗口,但大意都在其中了。其實我學生時代的“九畝地”,主要還是這裡的一個露天菜市場。九畝地的菜場,又稱“大境路”菜場。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境路上,這裡還有一個照相館。我國小畢業時畢業證書上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的。
另外還有薛理勇先生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掌故辭典》一書中,上海古城的“九畝地”的地名诠釋,是這樣寫的:
九畝地:地名。指今露香園路附近一帶。地名來源未詳考證。此地舊址原為明道州(今湖南道縣)太守顧名儒的“萬竹山房”,及尚寶司丞顧名世的“露香園”所在。明末,顧氏家族子孫式微,這裡“台榭漸傾,園林亦廢”,部分園産在清嘉慶中被上海縣購買,建為“小校場”。據說,小校場占地九畝,故被叫作“九畝地”。這裡在清末之前均為小泥路,約宣統年間,這些小路分别改築為石片路,其中一條即被取名為“九畝地路”(今大方弄)。于是,“九畝地”之地名也不限于原小校場,而泛指這裡附近的地段。約1916年,原開在十六鋪的“新舞台”遷來,這裡遂成為上海最熱鬧的地段,小商小販集中在此設攤。如冠生園老闆洗冠生,就是在這裡自産自銷牛肉幹而發迹;汪僞時期聞名海上的“綠寶賭台”,也設在這裡。以後,由于新舞台拆除,這裡開始衰落。
從《南市區地名志》和《上海掌故辭典》中,它們對“九畝地”的诠釋中,我們對上海古城内的“九畝地”,應該有了一個大緻的概念,這裡我就不重複了。
解放後的“九畝地”,對我就更熟悉了,它就是一個大型的露天菜市場。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用相機把它記錄下來。如今在網絡上找來的兩張照片,應該是上世紀末的馬路照片。它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九畝地菜場,在路貌上基本完全是一樣的。
二十多年前的大境路與露香園路的交口處(網上找來的)
上面的照片應該是大境路的東段,從露香園路到河南南路方向的那一段街貌。這裡已經沒有任何的露天菜場的痕迹了。
二十多年前大境路東段的路貌(網上找來的)
在上面的這張照片的右側第一家店鋪(綠色店招的這家),看到後就非常的熟悉。那是我學生時代,每逢節假日前,随母親去菜場買菜,幫她領籃子而常去的賣肉食品的國營市場門店。這裡店大、國營的,貨品又多,母親常來這裡買肉類食品。幾十年都過去了,但今天依然能一眼就認出它來。
小時候,天蒙蒙亮時,附近的居民就朝着“九畝地”菜場,陸續地來到這兒的菜市場買菜了。這一帶附近的居民大概有十多萬人,可想而知,每天的清晨開始前來買菜的人,一定也是非常的多的。也許日常一個普通的縣城,它也不一定會有十幾萬的居民。可以想象以往就“九畝地”菜場其熱鬧的場景,有多麼的壯觀。上午六、七點鐘的時候,這裡真的是人山人海。
在大境路西段的菜場那裡,有我國小同班同學的家長,開設的一家規模不小的豆腐店。我們常稱他“豆腐店小開”,長的稍胖又有點黑。
然而九、十點鐘過後,露天菜場就收攤了,這裡一下子又恢複了原來的甯靜,剩下的隻是零星的賣點蔥、姜的老年小販了。
冷清下來的“九畝地”,頃刻間換身成為了上海古城内的“露香園”或“青蓮庵”了。
在前面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圖中,“九畝地”上面,标注有“青蓮庵”這三個字。其實不管是“九畝地”也好,或者是“青蓮庵”也好,其實在明代的嘉靖年間,這裡都是顧名世家族,其私宅露香園之内的地方。據說當年的露香園,占地有四十畝左右,确實是一個挺大的私家園林院子。
明代上海的三大名園:一個是顧名世家族的露香園、一個是潘允端家族的豫園、最後一個是陳所蘊家族的日涉園了。
上海豫園内的美麗風景
上海明代的三大名園,如今隻有豫園經過恢複性的修繕後,依然還存在着。陳所蘊家族的日涉園,據說今日在整修的“書隐樓”,曾經是日涉園内的原藏書樓。從表面上來看,顧名世家族的露香園,結局應該是最慘的,如今什麼建築舊址都沒有遺留下來。隻是好歹留下了一個馬路的路名“露香園路”,在此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是明代“露香園”的所在地。
上海古城内的露香園路
然而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們深入的去了解、研究明代上海的“三大名園”時。恰恰是園林遺産一無所剩的露香園,卻給我們留下了最豐富的非遺文化。我個人非常喜歡探索與研究上海古城老城廂的曆史、地理、文化。當年自己特殊的工作崗位,也确實給我創造了非常良好的研究與探索的條件。
2005年的春天,我國迎來了最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申報。享譽海内外的上海古城最優秀的《露香園顧繡》非遺文化,是由我以“上海露香園顧繡研究所”的名義,去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的。結果遇到1958年底才剛從蘇州市松江縣,劃來上海遠郊的上海市松江縣,将她們祖輩們的蘇繡,篡改為“松江顧繡”,也來冒充申報國家非遺項目。最後上海文廣局的非遺申報辦公室,書面發函告訴我,經研究後上海市以“顧繡”去申報國家非遺名錄。當然最後批下來的也是“顧繡”二字的國家級非遺名錄了。
要知道曆史上的“顧秀”,幾百年來曾經傳遍全國各地,但是它真正的發源地,卻是在明代上海縣城内的露香園,即顧名世家族的閨房之内。
顧繡,顧名思義,那是來自顧家的刺繡。請問中國的顧姓人家有多少?也許成千上萬家都不止。但露香園顧氏家族,曆史上确實隻有唯一的一家。是以“露香園顧繡”,才是中國非遺名錄中最恰如其分,也是更完整的非遺名錄名稱。
在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下,将中國上海的“露香園顧繡”,在它故鄉的土地上,去完成申報上海非遺的名錄,自然成為了我的願望。如今除了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所謂“顧繡”之外,上海的“露香園顧繡”非遺名錄,在它自己故鄉的土地上,終于成為現實。
中國的“露香園顧繡非遺文化”留在了它故鄉的土地上
2007年,“露香園顧繡”非遺名錄,重歸故裡。上面是黃浦區人民政府公布,黃浦區文化局頒發的證書。
上海故鄉黃浦故裡的“露香園顧繡習藝堂”一角
其實“露香園”留給故鄉的非遺文化,何嘗隻有“露香園顧繡”一項。衆多的“露香園非遺文化傳說”,日後我會一項一項的告訴大家。隻是由于古代的“農耕社會”,在今天其實離開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非遺文化”的存留顯得日益艱難。說句實在話,今天的女孩子還有幾個會有刺繡或縫紉的技藝?以前農耕社會的閨房刺繡技藝,真的離開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露香園顧繡”的非遺前景,自己并不樂觀。好歹上海古城内的“露香園顧繡習藝堂”,自己已經堅持了十多年了。
昔日的“九畝地”,如今早已不存在了。随着“九畝地”菜場在上個世紀末的最後消失,上海古城的“九畝地”,也随之與我們永别了,隻是曆史的記憶還能永存下去。
來自最新的消息告訴我們,上海古城的西北部,已經全部被上海城投公司,作為露香園住宅區,來進行房地産的投資與建設了。如今已經完成了一期工作,即将開始進入二期的建設工作之中。
全新的露香園住宅樓房
盡管如此,但上海古城老城廂的曆史文化,尤其是上海古城的西北處的“露香園非遺文化”,一定會永遠的留在它自己故鄉的土地上。
筆者自己會紮根在故鄉上海的古城内,繼續不斷的去挖掘、發揚上海優秀的古城曆史文化,也祝願它們能世代相傳。
曆史上上海古城的地名“九畝地”,随着“九畝地”菜市場的最後消失,露香園住宅區的建設規模的逐漸擴大,“九畝地”的地名,也随之退出了上海古城的地名曆史舞台。
永别了,上海古城的“九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