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天,徐寄萍在家準備好飯菜迎接從北京出差回來的丈夫王勳,兩人在戰争時期都是革命人士,如今王勳更是做到了供給部部長的職務,現在新中國成立了,這對共經患難的夫妻依然恩愛如初。做好飯沒多久王勳到家了,然而相比于以往小别重聚的開心,徐寄萍發現這次的丈夫有點反常。
隻見王勳拉着徐寄萍坐下,嚴肅地說道:“我有一個秘密一直都沒有告訴你。”
看着丈夫略帶愧疚的神情,徐寄萍内心有一點慌張,王勳沒有給徐寄萍說話的機會,直接将這個秘密說了出來:“其實我的真實姓名叫毛澤全,是毛澤東的堂弟。”
“什麼?”聽到丈夫的話徐寄萍感到不可置信,自己的丈夫怎麼出個差回來就變成毛主席的堂弟了?這實在是讓她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接話。

毛澤全與徐寄萍夫婦
看着徐寄萍的反應,毛澤全以為妻子在責怪自己不坦誠,于是趕忙解釋道:“當初怕别人因為我是毛澤東的堂弟對我特殊照顧,是以就将名字改成王勳,後來也漸漸習慣了這個身份,認識你的時候我倆都在部隊,是以就沒說了,希望你不要生氣。”
面對毛澤全的一本正經,徐寄萍突然笑了出來,她很了解丈夫隐姓埋名的做法,但她更好奇為什麼這次丈夫會突然選擇坦白。
在一番追問後徐寄萍才知道,原來毛澤全這次去北京見到了毛主席,将隐瞞身份的事情說了出來,在毛主席鼓勵他夫妻之間應該坦誠相待後,才下定決心把此事講出來。
徐寄萍聽完笑着說:“你放心,我不生你氣,就算現在知道了也不會借着毛主席弟媳的身份‘招搖撞騙’的。“
在妻子的調侃中,毛澤全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拉着妻子的手坐到餐桌上享用美味。
那麼作為毛主席的堂弟,毛澤全的人生又有哪些不同尋常的經曆呢?
毛澤全
1909年,毛澤全在湖南韶山出生,作為家裡的老二,他從小被過繼給沒有子嗣的叔叔毛贻治。雖然叔叔對他疼愛有加,但是無奈家裡條件太差,根本沒有辦法供他上學,是以在别的小孩去讀書的時候毛澤全就在村裡放牛。
毛澤全的父親與毛澤東的父親是堂兄弟,不過他出生的時候,毛澤東已經16歲了,而且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毛澤東就離開家鄉前往湘鄉求學。
小時候的毛澤全思想比較簡單,他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躺在牛背上看看風景發發呆。再大一點就跟村裡其他人一樣下地幹活,或者去做長工掙點錢補貼家用。
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會一直這樣過下去,直到有一天,那個比自己大16歲的堂哥回到了家鄉動員村裡的人參加革命,在将革命思想宣講完後,毛澤東還特意走到毛澤全的身邊問他聽懂了沒。
沒有讀過書的毛澤全自然是聽得一知半解,于是毛澤東耐心地用最通俗的話跟他又講了一遍,并且告訴他自己将會在這裡建立農民夜校,希望他能來參加。
毛澤東講的内容讓毛澤全的内心對革命充滿了向往,後來夜校建立好後更是經常去上課,在學習的這段時間裡,毛澤全無論是知識水準還是思想覺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為他日後參加革命奠定了基礎。
從1927年開始,毛澤全就在韶山特别區的農民協會做通訊工作,他真正參加革命還是在1937年,當時毛澤全從南京回來沒多久,在家見到了堂兄的兒子毛遠耀。
當時毛遠耀已經是一名共産黨員了,雖然是自己的後輩,但無論是談吐還是思想都非常進步,是以當毛澤民寫信回來讓他前往上海參加革命工作時,毛澤全主動提出一同前往,除此之外還有毛澤東的另一位堂弟毛澤青。
毛主席
然而出發沒多久,國内時局突然變得異常嚴峻,尤其是上海,更是陷入了混亂當中。思索再三後,三人決定改變計劃,前往革命根據地延安。
相對于毛遠耀的老練,毛澤全就顯得相對懵懂了,不過他心裡對革命的向往還是非常強烈的,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從小仰慕的毛澤東也在延安時,内心更是抑制不住的激動。
最後三人幾經輾轉來到了延安,毛澤東開心地接待了遠道而來的親人,不過在聊天過程中他還是嚴肅地表示:“你們要是來我這要官那是沒有的,來這革命我是張開雙手歡迎。”
聽到此話的三人笑了笑,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就是來這參加革命的。”
就這樣,毛澤全留了下來,被安排去了陝北公學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毛澤全都非常用功,甚至因為表現優秀被派往中央黨校學習。
從學校畢業後的毛澤全無論是思想覺悟還是工作能力都已經完全可以勝任革命工作了,于是他在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了新四軍,也是在這個時候,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勳。
不過毛澤全的革命生涯并沒有驚天動地,甚至沒有真正上戰場與敵人厮殺,他的工作一直都在後勤部門,從最初的兵站指導員到後來的縱隊供給部部長,他都十幾年如一日地勤懇工作着。
而毛澤全與徐寄萍的愛情發源地也是在他工作的新四軍裡,當時徐寄萍這個上海姑娘原本要去延安學習革命思想的,但是因為前線戰争的影響,她暫時來到了新四軍擔任會計的工作。
那個時候的徐寄萍活潑漂亮,再加上又是知識青年,部隊裡很多單身男青年都對她有所愛慕,其中就包括已經升任供給部副部長的毛澤全。
兩人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見面,是以在朝夕相處中,徐寄萍也對這個工作認真的上司産生了情愫。
與毛澤全的内斂不同,徐寄萍是一個喜歡就要勇敢追求的人,是以她先一步向毛澤全表達了愛意,原本就情投意合的兩人是以走到了一起,并在1943年經組織同意結為夫妻。
婚後的兩人因為革命思想和目标相同,在工作之餘總有說不完的話,再加上彼此欣賞,是以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夫妻倆依然非常恩愛。
一直以來,徐寄萍都以為丈夫與自己一樣是普通人,雖然後來丈夫坦白他是毛主席的堂弟,但徐寄萍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直到1952年毛澤全被調到北京工作,帶着一家人前往毛主席家裡做客,徐寄萍才覺得真實。
在見面的前一天,徐寄萍激動得睡不着覺,毛主席在她的心中一直都是偉人的形象,而明天自己就要以弟媳婦的身份去他家裡吃飯了,這叫人如何不激動呢?
當徐寄萍見到毛主席時,卻發現自己心中那個嚴肅偉岸的國家上司人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說起話來也是非常地溫和随意,這讓她緊張的心不禁放松下來。
徐寄萍
當毛主席知道徐寄萍是高中生時,還風趣地調侃道:“你好歹也是上海的高中生,怎麼就看上毛澤全這個放牛娃了呢?”
徐寄萍并沒有想到毛主席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以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在毛主席看出了她的窘迫,自問自答道:“這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的結合,好得很嘛。”
聽到毛主席的解釋,徐寄萍這才意識到偉人之是以會是偉人,除了眼界和知識外,還有着常人無法比拟的胸襟。
最後,這頓飯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結束,而徐寄萍的心情也從去之前的激動緊張轉變為興奮愉悅。
在此之後,毛澤全夫婦還與毛主席見過兩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來北京看望毛主席,但是因為毛主席公務繁忙,于是委派毛澤全負責接待。當天徐寄萍因為頭疼導緻氣色不好,細心的毛主席還關心地詢問她的身體情況,并囑咐她要去看醫生。
在第三次見面的時候毛主席都沒有忘記這件事情,又一次問到她最近身體如何。雖然這隻是一件小事,但卻讓徐寄萍的内心感到非常溫暖。
在這三次見面中,毛澤全一家人唯一從毛主席那裡得到的東西隻是一張合照。作為毛主席的堂弟,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和平年代,毛澤全都從未打着他的名号為自己和家人謀福利。
毛澤全一家人
毛澤全之是以一生清廉,除了來自毛家人的傳承外,還有在延安時期毛主席交代他的那句話:“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打着毛澤東的名号耀武揚威。”
1989年3月7日,80歲的毛澤全在徐寄萍的陪伴下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離開之前,他用不舍地眼神看着妻子,說出了無比深情的一句話:“你是我最舍不得的人。”
或許是對毛澤全太過于思念,不久後徐寄萍也撒手人寰,這對恩愛的夫妻在世間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