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成為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範例,孔融也是以給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長的美好形象。然而,4歲孩童的讓梨之舉,僅僅是他人生中一個稍縱即逝的片段。長大後的孔融,在亂世之中從政失敗,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給世人留下了又一個難解之謎:為何曹操一定要将孔融處死?
事出必有因,其中最緻命的因由莫過于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識時務地莽撞谏言。
孔融的确是個博聞強記、才華橫溢的學者文人,但絕不是個精通實務、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才能仍想混迹于官場,稍有自知之明者就該收斂行事,虛心做人,可才氣頗高的孔融,仗着犀牙利筆,目空一切。雖說他對古之治國方略、教化方針相當熟悉,與人辯論援引古今,達到“玩而誦”的程度,也是以深得曹操佩服。但他處處與人針鋒相對,言辭犀利地諷刺挖苦,久而久之,終于禍從口出。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一時無法将其殲滅,滿腔怒火無處發洩,便遷怒于與袁術聯姻的太尉楊彪,誣陷楊彪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将其收捕下獄,判處楊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聽說後,立刻找曹操理論,援引《周書》所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彪和袁術隻是親家!曹操推托說是皇帝的旨意。孔融又以“周公攝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能不知”作比,字字铿锵,句句在理,逼得曹操無言以對,無奈之下唯有放過楊彪。
孔融憑借一己之力阻止了曹操陷害楊彪,不知自省以安身,反而得意忘形,一有機會便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時值戰亂之年,災荒頻現,為了戰事的需要和百姓的生機,魏、蜀、吳三國都曾多次下達禁酒令。可曹操一頒布禁酒令,就遭到了孔融的反對,更公然狂言道:“若因酒能亂世而禁酒,那麼桀、纣因色亡國,為何現在隻禁酒而不禁婚姻?”以孔融當時的盛名,如此做法對禁酒令的實施極為不利。但曹操考慮到孔融不過是為了出風頭,勉強忍耐了下來。平定北方之後,曹操下令南征,準備讨伐劉備、劉表和孫權等人。孔融極力勸阻,逞言強辯。先說劉備、劉表是漢室宗親,不可讨伐;又說孫權虎踞江東,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興無義之師,有失民望。曹操終于忍無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谏阻者一律處死。孔融走出曹府後,仰天長歎:“以無義之師讨伐仁義之師,豈有不敗之理?”
曹操聽聞如此狂言,加之此前被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反對,盛怒之下,派人秘密搜羅孔融的狂妄之言,終于以不孝、謀反等罪名,置之于死地。孔融一生聲望再高,也不過是個有才無智、恃才傲物的書生。生逢亂世卻無治世之才,名高于實卻不知自省,難怪曹操在公諸天下的布告上寫道:“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