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網絡撸客展示,原價131元産品,用各種優惠券後,實付價僅1元。 (網絡截圖)
“6·18”電商節期間,各大平台營銷活動豐富,零時秒殺、優惠券、折扣券、拉新返現等促銷手段層出不窮。有機敏的消費者發現,趁着平台大力促銷,疊加使用各種優惠券,可以低價甚至零元買到價值不菲的商品。于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專門研究電商的漏洞和優惠券的規則,到社交媒體上拉人,建立“羊毛群”,有組織地買空電商促銷商品,再倒賣牟利。
更有甚者,在前幾年的P2P爆發期,專門到各大平台申請貸款,到期後拒不還債。他們一邊和催收者玩起捉迷藏的遊戲,一邊期待着這些網貸平台快點暴雷清盤,這樣,自己的債務也有可能一筆勾銷。這樣的行為,又被稱為“撸口子”。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無論是電商平台、網貸平台、網約車平台,還是社群團購平台,都獲得了資本的大力支援和巨額的融資。在初創期,這些平台為了吸引客戶,都開展了大力度的補貼和促銷活動,零元打車、零元買菜甚至零元購物都成為這些平台吸引客戶的誘餌。然而,由于這些别有用心的人參與,使得平台的優惠被少數人占有,無法讓普通人雨露均沾。資本“先利誘、再收割”的套路,也遭遇了挑戰。
在這場收割與反收割的遊戲裡,每一方都不算正義,也有可能兩敗俱傷。隻有電商平台之間公平競争,不拿短期的大促銷吸引客戶,才能讓網際網路經濟行穩緻遠、普惠大衆。
各種優惠券開搶,電商平台嚴防“羊毛群”
今年的“6·18”電商促銷節來得有點早。6月1日,各大平台已開始零時秒殺,此後,各種優惠券、滿減折扣陸續放出。守候在手機前的汪浩(化名)已急不可待,不到三天就購買了十多件商品。
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商品陸續到貨後,他把這些商品一一拍照,挂到另外一家網絡平台賣掉。“一進一出,不到一個星期,我賺了6000多元。”汪浩這樣說。
細看他買的這些商品,一款吸塵器市場價600多元,可他利用平台的滿減券、拉新券,還有賣家的折扣券,一番扣減之後,實付價才30元。一款空氣淨化器市場價1200多元,他變更一個手機号登入,利用各種優惠券,一番扣減下來實付價才90元,還有床上四件套、電風扇、迷你洗衣機等,實付價均不到50元。更讓人吃驚的是,一款微波爐市場價400多元,他僅花3元就拿下了。
汪浩在另一家電商平台開有一家網店,他把這些熱銷的産品在網店挂出,給出20%的折扣,仍比市場價便宜很多,很快就賣掉了。
這一套操作流程,在汪浩所處的圈子裡并不奇怪,很多人都在這樣套利。他們稱自己為“羊毛黨”,參加各種“羊毛群”,下載下傳各類優惠券,利用促銷的漏洞薅電商平台的羊毛。
促銷節期間,電商平台發放各種優惠券,為的是吸引盡可能多的客戶,并讓這些客戶成為長期客戶。這樣,優惠券的長期效應就會顯現出來,客戶也能給平台貢獻長期價值。不承想,“羊毛群”的參與者,撸一把就走,電商平台為此傷透了腦筋。
汪浩說,自己最開始隻是一名“剁手族”。初次網購占到便宜後,汪浩成了電商平台的穩定客戶,一到促銷節就想買東西,不管需要不需要,隻要看起來折扣多,就想買上一件。這種上瘾的心理,使他在每個促銷節都要給電商平台貢獻幾千元。妻子看到房間裡堆着很多不需要的商品,便責怪他。
面對家裡人的指責,汪浩到二手網站賣掉自己買到的商品。和買家一溝通才發現,自己曾經被電商平台“殺熟”,那些看起來折扣很大的商品,是被電商平台臨時調了原價的,有時候,電商促銷節賣得比平時還貴。
漸漸恢複了理性的汪浩開始研究電商平台的優惠券。他發現,在網絡論壇裡,總有人釋出一些電商平台的漏洞和放出的優惠券連結,吸引人入群,一起去電商平台低價買商品。于是,他入圈成了一名網絡“撸客”。
最開始,汪浩接到的單子多是電商平台标價錯誤的商品。比如,某一年的促銷節,一家電商平台的微波爐原價399元,被從業人員标成了39.9元。獲悉漏洞的圈友們聞風而動,短短半個小時下了2萬多單。賣家隻得含淚發貨,庫存歸零後,隻能道歉請網友們主動撤單,否則會被平台扣款處罰。那幾年,因标錯價而被“撸客”們盯上的還有蘋果耳機、熱門機票等,賣家損失慘重。
後來,平台加強了稽核,标錯價的電商漏洞幾乎絕迹。撸客們隻得另尋出路,優惠券則成為他們新的突破點。電商平台為了拉新,往往給一個手機注冊号發一個優惠券,如果一個手機号在社交媒體拉另一個手機号注冊,第一個手機号會再次獲得一個拉新優惠券。多個優惠疊加後,商品的實付價會很優惠。
汪浩在“羊毛群”帶路人的指引下獲得了優惠券,最終買到了很便宜的商品。而電商平台了解了“羊毛群”的操作手法後,不斷更新措施,用技術手段阻止“羊毛群”集體下單。2017年“雙11”期間,有“羊毛群”疑似利用折扣漏洞對某電商平台的黃金品類産品集體下單。平台通過背景監控發現了異常,采取緊急措施,有些訂單在快遞運送途中被追回,其他訂單被撤銷。去年“雙11”當天,阿裡安全智能風控體系共攔截惡意請求59億次,擊退黃牛掃貨行為1887萬次。京東集團風控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今年“6·18”期間,平台會加強風控,更加精準地識别并打擊“羊毛黨”。一旦發現,平台會撤銷、召回訂單,限制可疑賬号參加優惠活動。
6月10日零時,當汪浩在某平台下單,企圖低價“撸”來20雙籃球鞋時,他發現,平台禁止他下單付款,3個小時後,平台封禁了他的賬号。他打電話詢問為何自己的賬号被封,平台告知,該賬号與其他多個賬号收貨位址相鄰或相同,疑似有組織地下單擷取補貼,是以被封号,而且,其他多個賬号也一起被封。得到這個回複後,汪浩的心裡涼了半截:“看來,平台已識破了我的套路,我也該收手了。”他無奈地說。
團長變蛀蟲,倒賣平台便宜商品
6月初,某社群團購平台的“團長”邱林(化名)被平台除名,他的便利店再也不能作為社群團購的提貨點營運。而且,他還收到平台的律師函,要求他提供相關客戶名錄,以查驗當初商品的真實去向。邱林趕緊向社群團購賠付了一筆錢。他知道,再追查下去,他肯定瞞不住了。
去年11月,邱林申請成為某社群團購平台的“團長”,負責接貨和拉新。這家社群團購平台是這一行業的後來者,急需打開天津的市場。雖然進入得晚,但背靠多家知名資本公司,獲得融資。有了資本撐腰的社群團購平台,一方面在各社群大量招募社群團長,另一方面,用巨額補貼吸引客戶下單。一時間,零元買雞蛋、一分錢買蔬菜等優惠标簽漫天飛,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此前,邱林自己經營着一家便利店。他留意到,在補貼高峰期,社群團購平台上的商品,比自家店的進貨價便宜很多。例如,一款巧克力,自己進貨價60元,賣價70元;在社群團購平台上,這款巧克力,新使用者隻需要40元就能買到。一款咖啡,自己進貨價80元,賣100元;可是在社群團購平台上,新使用者60元就能買到。
了解到社群團購平台的物價如此便宜後,邱林動了心思,他在“羊毛群”裡知道,很多人開始薅社群平台了。邱林先用自己的手機号下單購買了10份商品,包括巧克力及糕點,已達單個使用者下單的上限,無法再下單。商品到貨後,他放在自家的櫃台賣掉,獲利100多元,而且平台還會給團長提成,這樣又賺不少。為了獲利更多,他還用自己妻子、父母的手機号下單,購買商品100多件,都獲得了平台的大量補貼,這些商品,都被他在自家的便利店賣掉。
當這些手機号都不能再獲得“新人”補貼後,邱林又去申請了一批手機号和虛拟手機号,按照規定,一個身份證最多可以申請5個手機号,每個手機号又可以申請3個虛拟号,他就用這些新手機号和虛拟号下單,買到了不少便宜的商品,再加上平台的拉新返現和團長提成,邱林賺了不少錢。
可惜好景不長,社群平台低價獲客的行為被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幾家社群平台因低價傾銷的不正當競争行為而被罰款。罰款過後,這些平台紛紛取消優惠,邱林無法從差價中獲利,隻有微薄的提成了。
到了今年,社群團購平台發現,邱林的社群團購提貨點,下單量和成交金額銳減,給使用者發的優惠資訊也石沉大海,這些當初的新客戶都成了“僵屍使用者”。一番調查下來,平台發現了異常,取消了邱林的社群團長資格,還要深究這些客戶的來曆和商品的去向。
邱林懊悔地說:“我白忙活了一場,不僅沒賺錢,還虧了一兩千元。都怪自己當時被利益沖昏了頭腦,也被資本的補貼蒙蔽了雙眼。”
撸口子的人,就沒想過還錢
深夜,電話鈴聲響起,一個中年人嚴厲地說:“××,你在網貸平台的欠款已交給我們催收,這一期2萬元欠款,限你2天記憶體入指定賬戶,否則,我們将對你采取下一步措施。”這邊,睡眼惺忪的年輕人平靜地說:“我是‘撸口子’的,你們平台涉嫌非法集資,快清盤了吧?”聽到這樣的回答,中年人隻能無奈地挂掉了電話。
讓催收人員也無可奈何的“撸口子”的人,就是故意在網貸平台撸錢拖着不還的康宇(化名),而且他振振有詞:“反正你們這些網絡平台都涉嫌非法集資,現在國家在大力整頓清理,再拖上幾個月,你們平台都不存在了,哪還有人再來要債?”
而且,今年3月1日起,依據最高法院的相關規定,暴力催收行為涉嫌犯罪,這些“撸口子”的人更是“有恃無恐”。
從2015年起,康宇加入了“撸口子”專業群,學習了“撸口子”方法,在14家網貸平台申請貸款,共計貸款超過20萬元。實際上,他收到的僅7萬元,很多平台收取了服務費、資訊費等,年化利率超過50%。起初他還過一部分,2018年,一家網貸平台因涉嫌非法集資爆雷清盤,康宇在這家平台的欠款3000元,又被催收了半年,半年後,再也沒人來催收了。
康宇的信用記錄已“花”了,他不能再找正式的工作,隻能四處打零工為生,而且工資結算都要求發現金。這些年,他的家人、朋友甚至以前工作機關的同僚,都接到過催收人員的電話,自己也徹底地“社交性死亡”了。他每一個手機号使用都不超過三個月,一直在和催收人員玩捉迷藏。有一次,催收人員差點找到他,他躲進了商場的廁所才得以脫身。
現在,康宇是一家飯店的廚師,他說:“‘撸口子’的經曆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我的學業、工作、事業、婚姻均受到毀滅性打擊。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不希望再接觸網貸平台,也絕不做一個‘撸口子’的人。”
期待網絡平台不再“燒錢拉新,長期殺熟”
近期,各地法律部門從嚴查處網絡騙補的“羊毛群”行為。上海的劉某某低價購買手機号,領取電商平台滿29元減15元的“新人券”,倒賣商品獲利。騎手譚某某自2019年初被拉入一個“羊毛任務群”後,每天就按照指令“做任務”賺錢,即通過惡意注冊軟體購買新手機号,并在手機App上注冊成為平台的新使用者,之後下單購買群主指定商品,先行墊付貨款,後從群主處領取報酬。被查處後,上海市楊浦區法院以詐騙罪分别判處劉某某等12名羊毛群人員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至拘役三個月不等的刑罰。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促銷活動越來越頻繁、力度越來越大的電商節,已讓消費者沒了感覺。更多的消費者反映,仔細檢視了商品的價格,發現并沒有比平時便宜,而且,由于自己是會員,反而比新人還要貴。外賣平台和網約車平台也是如此。網絡平台若隐若現的“長期殺熟”行為,再和“燒錢補貼瘋狂拉新”一對比,頓時讓消費者反感。
在收割與反收割的遊戲裡,每一方都不算正義,而且都是受害者。從長遠看,當電商平台不再玩“先拉新,再殺熟”的套路,羊毛群自然沒了生存機會。電商平台應該以平等的價格、優良的品質和持久的服務吸引和留住客戶,隻有這樣,網際網路經濟才能行穩緻遠、普惠大衆。
作者:李吉森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