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0月28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玮)時隔4年後,汪涵終于又參加戶外綜藝節目了。這次打動他的,是浏陽市小河鄉的美麗鄉村、淳樸村民。29日起每周五晚10時,《雲上的小店》将在湖南衛視準時播出。汪涵在小河鄉經營了一家便利店,用他的視角探尋鄉村振興的幸福面貌。

位于浏陽市東部的小河鄉是浏陽河源頭之一的小溪河流經地,山高林密,可以說是“長沙水塔”。近年來,長沙成了網紅城市,小河鄉也成了網紅鄉村,人少景美的魚鱗壩、奇迹般留存至今的木活字印刷術、靠着畫畫脫貧的農民畫師,都爆紅網絡,《長沙晚報》也曾多次報道。這次汪涵的小店就開在一家畫室旁邊,店裡還專門為畫作留了展示位置,讓前來探望的蔡國慶、張繼科等嘉賓都感到十分驚奇。當然,小店更多的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色生活物資,滿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此外,節目組試圖将小店打造成新農村文化自信的新視窗,為村民提供鄉村廣播、露天電影、鄉村晚會等文化服務。
制片人陳震告訴記者,他說這間便利店除了為小河鄉村民提供日常所需外,還是小河鄉連接配接内外宣傳的重要載體。小河鄉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坐标,擁有好産品、好故事、好人物,《雲上的小店》就負責把這些優秀内容傳播出去。作為一檔綜藝,《雲上的小店》旨在最大效力地發揮小店的價值,不隻承擔當下的拍攝任務,同時還要為小河鄉的長效發展添磚加瓦。
節目組與涵哥的到來,已經為小河鄉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首先反映在物流快遞上。副鄉長劉婷遠告訴記者,小河鄉地處偏僻、地廣人稀,在相當于2.6個芙蓉區大小的土地上,常住人口還不到1.2萬,是快遞服務的死角和天窗。過去村民在網上購物的話,要麼去隔壁的張坊鎮拿,要麼就得多交包裹費才能寄到鄉裡。物流快遞是以成了群衆“急難愁盼”、反映強烈的問題。鄉裡把打通物流快遞當成“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首個項目,是今年務必要完成的頭件民生大事。汪涵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主動發動朋友圈的力量,幫助破解“外面的東西進不來,小河的東西出不去”困局。
此外,汪涵還十分關心小河鄉的産業發展問題。涵哥告訴記者:“山最怕水土流失,村最怕人才流失。”要吸引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最重要的是産業發展,或者用大白話說,村民在家門口要能掙到錢。在村裡,就連80歲的老人都在對涵哥說,要有産業。目前涵哥最關心的,有美術、蕃薯和旅遊,帶動更多人回鄉發展。
鄉村振興,教育也十分重要。在和當地中學校長聊天的過程中,汪涵了解到學校想建一座風雨長廊連接配接各棟建築,免去學生下雨天奔波之苦。涵哥甚至還萌生了在小河鄉建立天文台的想法,既能讓學生接受科學教育,也能作為旅遊景點吸引市民來過夜,他把這一理念總結為“為農民建設,讓市民共享”。“我真是天天都在幫他們想辦法。”涵哥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解決村民面臨的困難,看到村民們發自内心的燦爛笑容,他覺得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候。
來到美麗的小河鄉,也讓很多嘉賓感歎不已。蔡國慶告訴記者,當他騎着自行車進村時,發現就連湘贛山區的鄉親們都認識他時,都能和他一起演唱《三百六十五個祝福》,他覺得無比自豪和激動。蔡國慶過去也曾到過隆回、泸沽湖等地錄節目,這次下鄉,農民兄弟的精神面貌已經是大不一樣了,發自内心的自信洋溢在大家臉上。蔡國慶認為:“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多到鄉村走走,隻有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才能沉澱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