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動了我的韭菜?李開複曾經說: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作者:傑奎森林

在過去的2020年和2021年,我有幸經曆了兩家SaaS公司的融資曆程。這令我想起去年李開複先生曾說過:“不少AI的公司割了不少投資人的韭菜。”

誰動了我的韭菜?李開複曾經說: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前一家SaaS産品,原本的細分領域的賽道比較窄,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反而借助某種協同辦公的概念被看好,為了融資需求,拓寬了自己的賽道,再加上宣傳做得好,獲客數量在某個階段突飛猛進,于是,靠着強有力的資料和被說得天花亂墜的賽道,得到國内知名投資人的青睐,疫情爆發的初期就獲得了千萬美金的融資。

誰動了我的韭菜?李開複曾經說: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後一家,也是做SaaS,賽道比之前那家更窄,但單筆訂單金額不可小觑,而且,客戶的粘性極大,又借助其并不常用的AI(人工智能)子產品,在今年年初,獲得了排名前十的投資公司數千萬的融資。

誰動了我的韭菜?李開複曾經說: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割完韭菜,後續如何呢?IRR如何?ROI又怎樣?如上文,兩家發展得怎樣呢?投資人的錢都用在哪裡了呢?我們先不做讨論。隻記得,當時各個投資人都對AI趨之若鹜,都認為SaaS,AI就是曆史的拐點。

其實,不能說AI公司割韭菜,而是很多所謂的投資人和金融機構對AI行業發展一無所知,而且還在用傳統行業邏輯認知新興科技。

一些私募或産業基金管理合夥人在科技創業團隊面前,提出的問題隻有:項目IRR多少?如何確定盈利空間?退出機制是什麼?公司的管理運作機制如何?如何規避行業産業和政策風險?而很少對行業和技術本身提出問題,原因很簡單,這些私募和産業基金對此非常無知,自然無法提出任何有價值的問題,更不知真正的收益和風險在哪裡。

事實上,投資人追問的IRR、盈利預期、退出機制、管理模式、規避政策風險等問題恰恰取決于産業和技術特征。對産業和技術本身的漠視才是投資人“被割韭菜”的原因。

長期以來,投資投行領域備受追捧,常常自诩割實業韭菜。而今在科技立國背景之下,投資投行同仁若不能與時俱進地深入産業端了解技術内涵與特征,恐怕連被割的機會都沒有。

誰動了我的韭菜?李開複曾經說: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