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是阿拉伯地區一個不怎麼有存在感的國家。
葉門擁有52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和2980萬的人口,但在國際上完全沒有知名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國家。葉門唯一能拿出手的、博人眼球的事情,大概隻有自家的戰亂了。
從葉門脫離殖民統治開始,葉門就分裂為北葉門和南葉門,雙方内亂不休。注意,不是南北葉門對打,而是南北葉門各自在内部發生動亂。
1990年南北葉門統一,但依舊沒有終止國家的動亂。1994年葉門爆發内戰,2015年再次爆發内戰并持續至今,也就是在這場内亂中,葉門胡塞武裝登上了世界舞台。
一個國家,一個阿拉伯民族,為何屢屢爆發内戰?一個親西方,一個親蘇聯,為何能走向統一?統一後為何再次爆發内戰,引得鄰國紛紛介入?本期就帶大家了解,混亂的葉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葉門南北分裂</h1>
葉門位于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部,瀕臨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其陸上鄰國隻有北部的沙特、和西部的阿曼。
不管葉門人記不記得,葉門确确實實有着悠久的曆史,單單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長達3000多年。公元前14世紀建立的麥因王朝,是葉門最早的朝代。
公元7世紀時,葉門成為了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之後又歸屬奧斯曼帝國。也就是在這時候,葉門出現了南北分裂的趨勢。
18世紀末,英國人來到了葉門,并占領了葉門附近的丕林島。不得不贊歎老牌帝國主義獨到的眼光,1839年,英國又占領了葉門南部的海港城市亞丁(亞丁灣便是由此城市得名),并在那裡建立了殖民地。奧斯曼帝國覺得,這個南部海港城市食之無味,再加上路途遙遠、自己鞭長莫及,奧斯曼就對此不是太上心。
1869年-1882年的幾十年時間裡,英國人先後吞并了亞丁周圍的30多個部落,進而将葉門南部的大部分領土掌握在手中,并依此建立了一個“亞丁保護地”。
英國人為何如此看重亞丁呢?因為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了。而且,在1875年,迫于外債壓力,法國駐埃及領事和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将運河的股份轉賣給了英國。這樣一來,溝通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進而溝通東印度公司的亞丁灣就顯得極為重要。
蘇伊士運河
随着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1918年,葉門宣布成立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随後,葉門在與沙特的戰争中失利,英國抓住機會,逼迫葉門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完成了對葉門南部的占領,葉門被正式分割為南北兩部分。
1962年,乘着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的浪潮,北葉門成功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了阿拉伯北葉門共和國。1967年,英國撤出葉門。
然而,這個國家的動亂才剛剛開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葉門割裂的内部因素</h1>
南北割裂、或者說東西割裂,是貫穿葉門近代動亂的主要形勢。
葉門面積隻有53萬平方公裡,比四川省略大一點,但它卻不是一個完整的闆塊。占阿拉伯半島四分之一的魯蔔哈利沙漠,将葉門分隔成了東西兩部分。葉門西部多高原山脈,首都薩那的海拔高達2300米;東部則是以荒漠為主,與西部風格大不相同。
葉門降水稀少、土地貧瘠,全國僅有不到3%的土地适宜耕種,且都集中在西部,東部隻能以畜牧業為生。互相割裂的地理環境,是造成葉門東西割裂的基礎。
環境也造就了葉門特殊的政體,使葉門成為了一個披着現代文明外衣的部落制國家。葉門以阿拉伯人為主,在葉門,部落曆史悠久且分布廣泛,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基本社會成分。
葉門的親緣關系高于其他政治關系,“生是部落人,死是部落魂”的思想,在葉門人心中根深蒂固。在部落與部落、甚至部落與國家發生沖突時,士兵們必須放棄他們所屬的政治機構,回到部落中來參加鬥争,直到戰争結束。
葉門一共有190多個部落,其中不乏許多大部落,比如最出名的哈希德、哈卡、巴基爾和穆德哈基四大部落。這些部落組織嚴密,擁兵上萬人,他們選擇性無視國家政令、蔑視國家黨派,俨然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形象。
大部落中又以哈希德部落最強。哈希德部落由大大小小50多個部落組成,人口超過百萬,他們集宗教、政治、軍事等為一體,是一支葉門統治者不敢招惹的強大力量。
葉門的統治者想要坐穩江山,就必須取得部落們的支援,任何損害部落行為的措施,都會招緻部落的反抗。再加上葉門部落衆多,如何調節各方勢力的利益,就變成了葉門統治者的必修課,這非常不利于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政體。
葉門前總統薩利赫曾表示:管理葉門就像在蛇頭上跳舞。
更要命的是,葉門人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一方是什葉派(40%),一方是遜尼派(58%),雙方一北一南,各占半壁江山,誰也難以确定自己的派别的上司地位。
地理、文化、宗教的原因,使得葉門社會一盤散沙。葉門國家凝聚力低下,部落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何葉門經常爆發内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混亂的北葉門</h1>
1963年,是北葉門建立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第二年,葉門南部的人民建立起“民主陣線”,展開了一系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争。1967年英國人撤出的時候,“民主陣線”在葉門南部成立了南葉門人民共和國,并于1970年倒向蘇聯,更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接下來,便是堪比五代十國的葉門混戰時間。
先來看北葉門。北葉門第一任上司人(查不到名字),是葉門王國的皇家衛隊司令出身。他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影響下起兵造反,推翻了巴德爾王朝。然而,國王巴德爾并沒有死,他在以色列、沙特的支援下,組建了保王黨部隊,與北葉門的共和軍作戰。
身為亡國之君,巴德爾表現出了與末代君主完全不符的特質。他深入人民群衆,與部隊士兵同甘共苦,頑強地在山區打遊擊,使人一度以為拿錯了劇本。果然,明君才是反封建的最大敵人。
保王黨的對手北葉門共和軍,得到了埃及的大力援助,一度打得保王黨不敢出山。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後,埃及從葉門撤軍,保王黨如同美國撤軍後的塔利班一樣,迅速反撲,直接包圍了首都薩那。保王黨在這裡遭遇了共和黨鋼鐵洪流(10輛坦克,2架飛機)的頑強抵抗,始終不能攻下薩那。
第三次中東戰争
随着與埃及達成協定的沙特、以色列不再支援保王黨,最終,保王黨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與共和國握手言和(一臉問号),第一次北葉門内戰結束。
在北葉門,總統是一個高危職業(堪比同時期的阿根廷總統)。1972年,南北葉門發生沖突,繼而引發了北葉門的内部沖突——一邊是以埃裡亞尼為代表的對南溫和派,一邊是以哈吉裡為代表的對南強硬派。結果是埃裡亞尼占據了上風,奪取了國家政權,正在蘇聯療養的北葉門第一任總統(名字不可考的那位),被新政權隔空判處了死刑。
埃裡亞尼上台後,終結了葉門内戰,并開始積極推進南北葉門統一。對外,他積極學習沙特進行改革,對内,他加強中央權力,打擊葉門部落。但我們知道,葉門幾乎是一個“部落制”國家,在部落的眼裡,總統算個球。很快,埃裡亞尼就在一次軍事政變中被趕下了台。
接替他的是哈姆迪中校。哈姆迪吸取了前人的教訓,開始牢牢把握軍隊,并加強中央在全國各個領域的控制。随後,感覺“優勢在我”的哈姆迪,開始取消“部落事務部”,試圖“削藩”。
艾哈邁德·侯賽因·加什米
1977年,一顆來曆不明的炸彈,送哈姆迪總統上了西天。經過國外調查,此次刺殺的幕後主使是加什米和薩利赫。
1977年10月,加什米成為了北葉門新總統,但位子剛坐了8個月,加什米也遭到了暗殺。
1978年7月,薩利赫成為了新一任北葉門總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同樣混亂的南葉門</h1>
再來看南葉門,南葉門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是卡坦·沙比(沒有罵人)。南葉門剛建國不到2年,沙比同志就被國内左翼(以伊斯梅爾和魯巴伊為首)趕下了台。
接替他的是魯巴伊,也正是在魯巴伊執政期間,南葉門更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開始全面倒向蘇聯。魯巴伊在國内展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南葉門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自身力量覺醒,而是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
1978年,北葉門總統加什米被暗殺,北葉門政府指控此事是魯巴伊所為,南北葉門的關系開始緊張。在此情況下,魯巴伊開始逐漸右傾,他試圖與阿拉伯國家合作,逐漸放棄社會主義路線。同年,曾和他一起推翻沙比同志的伊斯梅爾,在蘇聯的支援下發動政變,逮捕并處決了魯巴伊,伊斯梅爾成為了南葉門的第三任上司人。據克格勃資料顯示(葉門内部不敢調查),北葉門加什米總統遇害,也系伊斯梅爾所為。
次年,南北葉門沖突激化并爆發内戰。由于有蘇聯的幫助,同時幹掉南北葉門兩位總統的伊斯梅爾,在内戰中占盡了優勢。後來礙于國際社會的調停,伊斯梅爾不得不結束了内戰,南北葉門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80年代,北葉門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總統薩利赫也因為出色的政績,而擷取了連任。1980年,阿裡·納賽爾·穆罕默德取代伊斯梅爾,成為了南葉門上司人,阿裡宣布繼續實行親蘇政策,南葉門也因為得到蘇聯繼續援助,而發展迅速。
後來,南葉門、利比亞、埃薩俄比亞簽訂了軍事互助條約。阿裡認為,“莫斯科正在試圖包圍東北非洲”,阿裡聲稱,蘇聯應該是朋友而不是主人。于是,不願當蘇聯馬前卒的阿裡,政治立場從親蘇變成了反蘇,他開始積極地積累自己的軍事力量。
1986年1月13日,阿裡先下手為強,直接強殺了一批包括伊斯梅爾在内的親蘇派,并果斷挑起南葉門内戰。不料,親蘇派在蘇聯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僅用三天就擊敗了阿裡武裝,控制了南葉門首都。阿裡可謂是有備而來,見勢不妙,就直接帶領6萬人投奔了北葉門,堪稱葉門的候景。
阿裡·納賽爾·穆罕默德與勃列日涅夫
内戰結束後,海達爾·阿布·巴克爾·阿塔斯在蘇聯的支援下,接任了南葉門上司人一職,南葉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緩和沖突,發展經濟的措施,使得國家漸漸回到了正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合并後依然混亂的葉門</h1>
80年代的北葉門風頭正勁,北葉門總統薩利赫是個弄權高手。
對内,他針對葉門的“部落制”國情,實行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戰略方針,維持住了各方勢力的平衡,并牢牢控制了勢力最大的哈希德部落。為了防止暗殺,薩利赫組建了共和國衛隊,派一大票親戚擔任軍隊指揮官;對外,他積極聯合美國和沙特,實行與各方交好的外交政策。
靠着這些舉措,薩利赫足足在葉門這個危險的地方,當了33年總統。
薩利赫
1988年,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動,南北葉門局勢緩和,雙方簽署了許多關于“居民自由過境、資源共同開發”的協定。1990年,力不從心的蘇聯停止了對南葉門的援助,南葉門的經濟瞬間跌入谷底。
經濟面臨崩潰的南葉門,主動提出了推進葉門統一的建議。4月22日,南北葉門的上司人在塔茲簽署了《統一協定》,5月22日,南北葉門宣布: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與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并,成立為新的葉門共和國。
葉門正式完成了統一,但統一并沒有終結葉門的混亂。
統一後的葉門實行聯合執政,南北雙方的軍隊依然獨立,沖突和差異依然存在(北方什葉派,南方遜尼派)。雙方沖突的加劇,最終引發了1994年的葉門内戰。
葉門統一
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的影響,葉門總統薩利赫下台,繼而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之後,葉門政府軍、薩利赫幕後勢力、胡塞反政府武裝、沙特軍隊戰成一團,直到今天,葉門混亂仍未停歇。
我們留到下期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