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複盤今年劇集暑期檔的網播資料,會發現在各類熱度榜單上,有一部陣容并不突出、劇名有些漫感的劇集高頻出現,夾雜在一衆網台劇和頭部自制劇中,頗為顯眼。

這就是由獅子魚主投主要,孫承志執導,胡夢編劇的都市偶像劇《我的鄰居長不大》。作為優酷“寵愛劇場”的暑期幹将,以“年下戀”為主線又融入了諸多都市女性話題的《我的鄰居長不大》勢頭淩厲,不僅多次登頂優酷站内的電視劇熱度榜、甜寵劇熱榜,還曾在開播半個月時沖上了貓眼全網熱度榜實時熱度第一的位置。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如果說這個資料還不足以“破圈”,前幾日公布的分賬成績就讓《我的鄰居長不大》實實在在地成為了業内的話題作品。上線2個月,分賬票房超5000萬,這已經接近非古裝分賬劇票房的上限。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但想以這個票房成績為依據,去起底《我的鄰居長不大》的甜寵配方是沒有意義的。“鄰居”系列的創作故事,至少要從2019年上線的《我的鄰居睡不着》開始講起。而以導演孫承志、編劇胡夢為核心的獅子魚,以及他們一直所堅持的“小而兇猛”的創作理念,也并非為“甜寵”而生。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導演孫承志

做系列不做續集

對于熟悉偶像劇的觀衆來說,“我的鄰居”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劇名。

2019年暑期,一部講述鋼琴天才席頌與戲精少女宋米哆相戀故事的《我的鄰居睡不着》,就曾憑借浪漫純粹的愛情小調,征服過一批觀衆。當時,“甜寵”和“分賬劇”都還算是市場新語彙。而2018年底就已經醞釀成形的“鄰居”系列之《我的鄰居睡不着》,憑借搶先半步的創作占位,在那個暑期檔強勢突圍,取得了分賬破3000萬的好成績。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對獅子魚來說,這是一個超出預期很多的回報。

“像《我的鄰居睡不着》這種偏少女漫的、清新美好的故事,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但當時分賬劇沒有像現在這麼成熟,我們也不敢成本做太高,基本是用一部網大的投資做了一部24集的網劇。”因為成本有限,胡夢把《我的鄰居睡不着》的故事限定在相對封閉的秋音鎮上,人物也不多,環環相扣的戀愛故事,主要針對學生人群。

在編劇之餘她還兼任了《我的鄰居睡不着》的聯合導演工作,而導演孫承志則以制片人和監制身份為這部劇組建了團隊。

《我的鄰居睡不着》收獲良好反響後,獅子魚堅定了要把定位在偶像劇的“鄰居”系列做下去的信心。但對于第二部要怎麼做,當時主創團隊接收到的市場回報和各方建議是很複雜的。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從市場邏輯講,第一部觀衆回報好,再拍個續集故事是理所當然。但我們認為,拍續集風險也很大。市場變化這麼快,甜寵劇已經紮堆了,再複制一遍《我的鄰居睡不着》的故事,也不一定能複制它的成功。”

綜合對分賬劇市場體量的分析、類型風潮的變化,以及不願自我重複的創作要求,第二部要全面更新成為了編劇和導演的共識,這讓系列化成了比續集更好的選擇。

“‘鄰居’系列是浪漫的,但我們又不想讓它太懸浮,太低齡。是以,在《我的鄰居長不大》裡,我們就把主人公的年齡往大了寫,提到了30+年齡段。在職場、家庭和生活狀态的表現上是落地的,這樣熟齡觀衆才會有代入感。但在人際關系表現上,包括戀愛、閨蜜、親子、上下級關系,都是比較理想化的,這是浪漫、治愈感的來源。”胡夢解釋道。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從編劇角度來說,如此的更新意味着人物塑造的立體化、人物關系的複雜化和情感要素的多元化。落實到導演和拍攝層面,則意味着人多、景雜、戲難。

“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其實是把《我的鄰居長不大》按照一部都市劇來拍。它反映了各類都市男女的工作與生活、社交與情感,隻不過愛情是主線而已。既然是成年人的故事,都市空間首先就要豐富起來。公司、主角的家、各種社交空間以及城市的外景都要真實。在有了這個環境後,就要去找當下都市人的生活狀态,年輕人說話做事的方式。雖然都是造夢的偶像愛情故事,但我們要做得落地一些。”孫承志介紹道。

因為從劇作理念到拍攝制作的全面更新,《我的鄰居長不大》不僅在成本投入上相比上一部有跨越式增長,周期也相對較長。劇本寫作用了近9個月的時間,導演籌備建組又用了7個多月。去年9月正式開機後拍攝了83天,接着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做後期,才有了今年暑期一鳴驚人的《我的鄰居長不大》。

每次“出格”一點點

當然,系列化創作并不是推倒重來,更新創作也不是盲目躍進。如果仔細比較兩部“鄰居”,就會發現“聯系中有演進,适配中有試探”才是這一系列的創作要方。

就拿《我的鄰居長不大》中熱烈的“年下戀”主題來說,看起來與《我的鄰居睡不着》中的小鎮夏戀聯系不大,但卻都統一在以“鄰居”為中心的人際模式中。

“‘鄰居’系列其實講的是一種人際關系,不僅僅是指空間位置上。”在第一部嘗試讓男女住在隔壁後,胡夢在《我的鄰居長不大》裡把鄰居的概念在時間上往前提,變成了青梅竹馬,“從男女主是鄰居,變成他們父母是鄰居。這樣兩個人物既有了前史,還能把那個時代鄰裡之間的親近,通過對小時候故事的回溯融入進來。”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這樣的“鄰居”定義也讓愛情故事裡最難解決的“障礙”問題有了新解。

“我們現在寫愛情故事,最難的就是找障礙。父母之命、年齡之差,甚至是種族之别這些,在觀衆眼裡都已經不叫障礙了。”《我的鄰居長不大》裡的姐弟戀相差7歲雖然也算是障礙,但還是會有不少觀衆覺得這算不上什麼問題,“一旦障礙不成立,角色沒有鴻溝要跨越,戲就不好看了。但是如果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這障礙就有了。女主角從小就是大姐大的作風,從來沒把小弟弟當男生看,管他叫花仙子。這要談起戀愛來,心理定位、情感認知上的打破,就是最大的阻礙。”

在《我的鄰居長不大》中,導演孫承志也在表現手法上不斷試探邊界,這既是對觀衆解讀作品邊界的探底,也是對分賬劇創作限定的挑戰。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孫承志導演科班出身,有多年分賬内容的執導經驗,此前的作品以電影為主,所涉類型有家庭、罪案也有玄幻、曆史,《我的鄰居長不大》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偶像愛情劇。在拍攝過程中,他依舊保持着自己此前的創作習慣:重視世界觀營造、注重細節,用一切可能的視聽手段幫助演員塑造人物。

都市劇中的世界觀建構并不像古裝劇中這麼受到重視。尤其是小成本制作中,通常是就着取景地的特色,因地制宜,模糊地營造一個地域感便夠用了。

但孫承志卻堅持要在《我的鄰居長不大》中,有一個明确的地域層級:“男女主角長大的地方是秋音鎮,那他們生活的城市節奏肯定要不一樣,我們就設定他們是秋音鎮旁的一個城市,叫青甯。青甯是個市,但城市裡的建築辨別、車牌總要有個省吧,最後我們就設定這個省是獅子魚省。拍攝時遇到和設定不相符的招牌、地标,我們就後期一點點擦掉、修改。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劇中的車牌都是‘獅’打頭的。”

有了基本的地域層級後,接着是要營造角色的生活空間,在這一點上孫承志也下了很多功夫。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生活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這兒,明天要去那兒。空間就是我們的生活交際圈。一個30多歲的獨立女性,有自己的社交圈,是以就不能公司、家裡、路上來回倒換,要給她營造真實感。《我的鄰居長不大》這麼一個小體量的現代戲,除了主場景之外,我們還有餐廳、咖啡廳等三十多個景,也就是平均每集都會有一個新的小場景。這樣才不會讓大家在一個現代戲裡面産生審美疲勞。”

最後,到了主要場景的搭建上,孫承志的要求更是細緻。就拿女主角林漾的家來說,分成了門廳、走廊、起房間、卧室、陽台等多個功能區。各個功能區在主角不同的情感階段,布置都有變化。

“一開始,女主角是個疲憊、要強的都市女性,在外面應酬喝醉了酒回來,一推開家門,門廳是一堆沒拆的快遞,都是家居用品。這就是她當時生活狀态的展現。她的家裡特地安排了一個走廊,而且我在這個走廊上設計了很多場戲,因為我覺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在迷茫中不斷前進的過程。”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在劇中,随着男女主情感的升溫,家中的窗簾、牆飾、陽台的布置全部都進行過調整,但導演又沒有特意用鏡頭強調這些變化。“這些細節,如果都用鏡頭一處處指給觀衆看就太傻了,要相信觀衆的敏感程度,相信他們能捕捉到這些氛圍感上的不同。”

通過細節與觀衆互動也是孫承志導演所擅長的。比如,在女主角林漾的家裡,有一隻存在感很高的大黑狗擺件。在林漾和男主角推拉、跟閨蜜交心的時候,這個大黑狗經常會有反應鏡頭和語氣的動效聲。每到大黑狗出場,觀衆就好像被戳中了爽點,彈幕立馬會炸開鍋。而這個細節劇本中并沒有,是導演在仔細分析後特意增加的細節。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我覺得女主角是一個内心渴望陪伴的人,她不是享受孤獨,而是沒辦法。她家裡得有個東西,能彌補她這種寂寞。是以才設計了這個大黑狗的擺件。為了前後呼應,在表現男女主小時候在秋音鎮成長的段落裡,我們也有一個黑色小奶狗。成長中經曆的事物都會給我們留下印記嘛,這就好像它還以另外一個形式陪伴着你。”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大黑狗擺件的語氣動效,是導演自己在錄音棚裡錄出來的。另一個為劇集增色不少的細節——女主角林漾的“毒雞湯”勵志鬧鐘——也是導演為了塑造角色自己寫并配音的。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我特意寫得有點詭異,很不接地氣。這就是我們成年人自己私下裡可能會有的一種幼稚吧,像是一種玩笑又帶點自我激勵。”孫承志笑着解釋道。這些細節埋在劇情中,可能對情節推動并沒有太大作用,但卻能給劇集增滋味。一旦跟觀衆對上頻道,這些細節就成了催化劇集出圈的“梗”。

從分賬劇的創作成規上來說,孫承志導演在《我的鄰居長不大》中的很多嘗試并不是剛需。上面提到的空間細節是一方面,還有很多為保護演員表演狀态設計的長鏡頭,為了讓主角生活合理而安排的大量的夜戲等等。

在孫承志看來,分賬劇并不是隻有壓低成本這一條路:“戲拍好了一樣可以賺錢。我們的一切投入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文本。在做所有的劇之前,我們都是先綜合考慮周期、成本,認為這樣的文本是可以實作的,我們才會去做,既然要做就要盡可能做到最好。”

尾聲:不想一直“甜”下去

目前,獅子魚“鄰居”系列的第三部,《我的鄰居吃不飽》正在劇本創作階段。據了解,這部劇将講述一個分量更重的愛情故事,涉及到部分原生家庭問題,但底色依然是治愈溫暖的。

“它會在對女性獨立這些問題的思考上,更深一步。這其實也是我和導演包括主創團隊的追求,就是想要更現實向一些,讓這三部劇在價值表達上能有一個遞進關系。”胡夢介紹說。

在“鄰居”系列之外,獅子魚還有一部關于模特行業的職場劇,以及一部情感懸疑劇在籌備中。無論是獅子魚的導演還是編劇團隊,都沒有因“甜寵”劇的成功而對創作設限。

“鄰居”系列分賬超8000萬,但獅子魚并不想一直“甜”下去

“‘甜’不是我的初衷,我隻是拍出了理想中的浪漫。”孫承志笑着解釋。談到對未來創作的規劃,孫承志坦言:“想拍能讓我感動的題材,讓我覺得有人性光芒、值得挖掘的故事。”

在他看來,當下劇集市場尤其是分賬劇市場對“快”的極緻追求,影響了部分創作者的心态。“不管是什麼故事,人物就一直在行動,節奏頂得很快,這是實用主義不是現實主義,也是我們現代人的苦惱和現狀,影視去簡單地重複就沒意思了。”他用作品一直嘗試着抵抗的,也正是這種“快”的理念。

“創作時,我從來不會想拍的是分賬劇、版權劇還是定制劇。創作時該考慮的唯一的事情,是怎麼動用你所有的情感、審美、藝術修養和責任心拍出一部好劇。”孫承志總結道。

【文/鐵皮小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