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鑒定,這是白尾雙足蜥,由于長年隐身地下很少被人發現
九萬山保護區巡護員拍到的白尾雙足蜥珍貴影像資料 (圖檔由九萬山保護區提供)
本報訊(記者淩劍伊 通訊員蔣林林)形似蚯蚓,有鱗有腳,莫非是民間傳說的“龍”?近日,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巡護員覃國旅與同僚發現一條身披鱗片的“蚯蚓”。經鑒定,該神秘生物為白尾雙足蜥。由于白尾雙足蜥長年隐身地下,很少被人類發現,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
近日,廣西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巡護員覃國旅與同僚巡護至保護區試驗區時,發現一條身披鱗片的“蚯蚓”。乍看之下,覃國旅以為這個生物是鈎盲蛇。鈎盲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類,隻有蚯蚓般大小,卻跟蛇一樣,身上長滿鱗片。他趕緊拍了一張照片,想再多拍幾張照片時,“迷你蛇”鑽進草叢,一下子沒了蹤影。
不一會兒,九萬山保護區管理中心監測科科長譚飛在保護區資源巡護平台看到了圖檔。剛開始,他也以為這是鈎盲蛇,但放大照片仔細辨認後,發現照片上的生物與鈎盲蛇不同,尾部有一圈白色的“玉環”。莫非又是什麼動物新記錄?他趕緊征詢外聘兩栖爬行類動物愛好者謝偉亮意見。起初,謝偉亮也以為是鈎盲蛇,但不敢确定,于是急忙聯系中山大學兩栖爬行類動物學者齊碩。
經鑒定,照片上的“神秘”生物為白尾雙足蜥。白尾雙足蜥屬《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易危動物,形似蚯蚓,通身滿覆瓦狀圓鱗,尾端有玉白斑,雄性還長着一對短而扁平的鳍狀後肢。由于白尾雙足蜥長年隐身地下,很少被人類發現,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至今國内沒幾個人見過野外活體,也極少人拍到它在野外活動的照片。大學動物發現的标本極少,生物學資料極為缺乏。
關于白尾雙足蜥的國内記錄可謂寥寥可數。1960年5月,白尾雙足蜥被發現于金秀瑤族自治縣山路上,發現時已死,頭部略有損傷,尾部斷在路旁;1960年6月,被發現于龍勝各族自治縣郊區山路旁,活動狀态與盲蛇相似,左右擺動迅速前進,捕捉時張口作咬狀。它們與壁虎一樣有斷尾逃生的絕技,尾部玉白斑是一種引誘色。當藏身的石塊被翻開時,它立即舉尾上翹,白色尾部與周圍暗色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容易吸引敵害的注意力,引誘敵害啄住尾部,它則折斷尾部,迅速逃生。
近年來,随着九萬山保護工作持續深入有效地開展,保護區生态環境越來越好,不少“神秘”動植物頻頻現身。2019年4月發現極具僞裝性、“會變心”的中越帶唇蘭;2020年3月,發現“幽靈蘭”九萬山舌唇蘭,還發現了淡喉鹩鹛、陽彩臂金龜、格彩臂金龜等不少在廣西目前記錄不多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昆蟲等。據統計,2019年以來,九萬山保護區新增植物新種3種、植物新記錄3種、動物新記錄14種。
來源:南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