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闆塊自中奧陶世開始整體上升成陸,缺失上奧陶統(許多地區尚缺失中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
直到晚石炭世闆塊才重新下降,遭受海侵。
上古生界發育不全及上石炭統與奧陶系之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
石炭—二疊系以山西太原剖面為代表,以濱海相—海陸互動相—陸相沉積為特征。
早石炭世除大别山北麓出現較厚的近海和海陸互動相含煤碎屑堆積,以及遼東地區可能接受沉積外、闆塊主體部分仍是一個近乎準平原的低地。
上石炭統本溪組為古風化殼上含鋁(鋁土礦)和含鐵(山西式鐵礦)的碎屑岩,夾薄層灰岩層及煤層,代表海侵開始時的濱海環境。
本溪組在山西北部厚達50m左右,南部變薄,豫淮一帶甚至缺失。在遼東本溪一帶,地層發育全,其中海相夾層多,厚度可達300m左右。
由此可見,闆塊的地勢是北低南高。
上石炭統太原組為海陸互動相含煤沉積,厚約95m。
晚石炭世時古地理面貌又有較大的變化,遼甯的本溪至陝北的東勝一帶,上石炭統都屬陸相沉積。
在内蒙的大青山地區,形成了内陸斷陷盆地。
自太原往南,海相夾層逐漸增多,厚度逐漸增大,在淮南、豫西和鄂爾多斯等地可見太原組直接超覆于奧陶系灰岩之上,底部也可見有鋁土頁岩的存在,最大厚度可達350m左右,其中海相灰岩夾層較多;
晚石炭世時華北闆塊的地勢特點是北高南低。
下二疊統山西組為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沉積,說明早二疊世華北闆塊普遍地勢低平,為一個重要的成煤期。
上二疊統石盒子組為河、湖相沉積,以雜色—紫紅色碎屑沉積為主,至石千峰組已屬紅色地層,為氣候幹旱下的内陸河、湖沉積。
晚二疊世闆塊内部的差異運動加強了,逐漸顯示出沉積盆地彼此分隔的輪廓。闆塊東部為互相隔絕的小型内陸盆地,而西部鄂爾多斯地區則為一大型的内陸盆地,盆地中心部分二疊系厚度可達2000m。
華北闆塊進入到中生代三疊紀時仍為以陸相沉積為主,這時闆塊内部的東西差異更加明顯。
西部鄂爾多斯地區仍為大型内陸盆地,三疊系發育完整,其地層建造特點為:下、中統紫紅色砂泥岩;上統灰綠、黃綠色砂泥岩夾油頁岩及煤層,地層總厚約2500m左右
由幹旱氣候下的河湖沉積演變為溫帶半潮濕—潮濕氣候下的大型湖盆沉積類型。東部為剝蝕高地,零星分布小型山間盆地。